“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10月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月份,各地大型展览纷纷开幕,行业内的各个角色也在忙碌穿梭于不同城市的大展现场,在本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盘点中,各地都有无数值得业界关注的重要策展,可惜由于文章篇幅有限,不能将诸多优秀展览与策展人悉数呈现。
本期推出《雅昌月度(2015年10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名单如下:
2015年10月10日 舒可文 方力钧作品展 泉空间
2015年10月15日 策展团队:王璜生、长谷川佑子、尼莉·戈伦、秦伟、蔡萌、段君 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798艺术中心、Cipa画廊
2015年10月17日 徐冰 克里斯·韦恩怀特 “钻石之叶”第二届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 中央美术学院
2015年10月25日 黄专 “暂时什么都不是”展望个展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OCAT上海馆)
2015年10月26日 吕澎 绘画贰拾X20展 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5年10月31日 崔灿灿 夏小万个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策展人舒可文与艺术家方力钧
策展人:舒可文 展览:方力钧作品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展览现场
策展理念:创作主题形成展览线索
近十年来,策展人舒可文与艺术家方力钧进行过多次对话,深度探讨方力钧的创作与关注点。作为此次方力钧个展的策展人,舒可文以多元的维度呈现方力钧自《方力钧2013》之后整两年来不同的创作线索。
但在展览布局中,舒可文并未按照国油版雕等媒介属性来布局作品,而是以作品讨论的问题和主题来形成展览线索,她更重视的是:为什么这样去做?你在讨论什么问题?什么是你作品的主题?
方力钧《2013-2015》 122×81cm, 套色木刻 2015年
以此为导向,策展人将方力钧各种媒介的作品相互交织,呈现出艺术家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生命在现实中的存在感、挣扎感、伤痛感”。在延续以往方力钧展览中的国、油、版、雕系列创作之外,策展人将大量的、能即时呈现方力钧每天感想的水墨作品带入展厅,她认为这些“闲的没事儿的时候画的”水墨作品,因情感、自由和偶发而生,里面深埋更多感性细节,能呈现他更细腻、更日常、更经验、更具体的工作状态。
方力钧水墨作品现场
方力钧陶瓷作品展览现场
展览空间:看过“人的一生”
初入外厅,迎面而立的是5件陶瓷雕塑作品以及7件陶瓷试验小稿。“薄、空、透、轻、精美、脆弱”,是方力钧形容自己的陶瓷雕塑的关键词。从现场的陶瓷雕塑来看,最小的尺寸不超过10厘米,最大的尺寸不超过50厘米,但无论大或小,这些陶瓷雕塑都似乎处于毁灭与存在的零界点。展厅的其余墙面呈现的是,“与以往没有什么共同点,但是又第一眼可以知道这是老方”的油画、版画作品,以及画于旅行中的水墨作品。
方力钧 《自画像》 100×98.5cm 纸本水墨 2015
方力钧 《2015.6.1》 45.7x35.2cm 纸本水墨 2015
由外厅望向内厅,方力钧随性而作的8幅水墨作品映入眼帘。舒可文在讲解这样布展的方式时说:“这几张水墨小稿我们特意放在这儿,这几张比较有识别性,一个具体的画家,具体的朋友,具体的地方,具体的人的性格,你通过这几张小的朋友间的绘画,再去重新读他的大幅的作品,可能会有另外一种参照感把握。”
方力钧《2014-2015》 400×720cm 布面油画 2015
方力钧《2014-2015》 400×700cm 布面油画 2015
展览还展出了两幅大尺寸油画作品《2014-2015》,这两件作品的造型是两种明显的语言方法,呈现了方力钧近两年来在油画语言、色彩、造型等方面的两种不同趋势。纵观整场新展,作品都无具体的名称,以时间的“年、月、日”为题,以“光头”为始,穿插在烧制过程纠结、拉动和坍塌中形成的张力的陶瓷雕塑,再加上能呈现每天所思所想的小幅水墨,呈现于泉空间内外两个展厅。策展人和艺术家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当观众进入展览空间,差不多一步一步地迈过去,看完作品的时候,‘人的一生’就看过去了。”
策展团队
策展团队:王璜生、长谷川佑子、尼莉·戈伦、秦伟、蔡萌、段君 展览: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伊朗艺术家Gohar Dashti《无题》 2013年
艺术家 Aviram Valdman《溶洞,死海》 2008年
策展主题:用摄影反映并思考亚洲
继2013年“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之后,第二届双年展将主题定位于“陌生的亚洲”,这已经成为中央美院美术馆发起、策划的品牌展览之一。展览由范迪安担任总顾问,王璜生担任艺术总监,策展团队包括长谷川佑子、尼莉•戈伦、秦伟、蔡萌、段君,学术研讨由王春辰主持。
对于“陌生的亚洲”这一主题立意,王璜生说:“我们对亚洲既熟悉又陌生——无论对它的历史、文化 、边界、经济等。亚洲是很多宗教的发源地,也有过殖民的历史,所以,在国际政治文化版图中,它同样令人感到陌生。”由此,策展团队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用摄影语言反映并思考亚洲。”
历经殖民化、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的亚洲在地缘、宗教、种族等各方面都充满了复杂性,并不断发生着矛盾和冲突,因此即使人们身处其中,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亚洲渐渐产生一种陌生之感。而在这个时代,艺术家们从当代艺术和摄影的视角出发,将关注和参照的目光从熟悉的“西方”移回亚洲,虽然会对于身处的亚洲十分陌生,但也同时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基于此,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即从这样的角度,通过摄影的表征来观看亚洲,进而思考亚洲,重新发现亚洲,以对未来的亚洲抱以美好的愿景。
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巨幅影像装置《当下》
王国锋的《朝鲜》系列
艺术家苏文作品
展览现场:三大板块呈现多样亚洲
本届展览分主题展、收藏展、摄影书展三大板块,以“亚洲”作为话题进行切入,策展团队挑选了中国、印度、日本、以色列、沙特、伊朗、叙利亚、吉尔吉斯斯坦、孟加拉、土耳其、伊拉克、黎巴嫩、韩国等21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家作品。
整个主题展将著名摄影家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巨幅影像装置《当下》作为开端,包括“内部·他者”“冲突·边界”“空间·存在”“文明·向度”,每个单元的作品都显出强烈的的社会性和问题性,题材涉及资源分配不均、贫民窟、社会凝聚力减弱、环境污染等,摄影视点聚焦于大多数国人原以为很熟悉,事实上却相当陌生的亚洲世界。展览布展过程中,策展团队还将他们在策展过程中所抛出的关于展览的关键词列在展览空间内的阶梯墙上。
此次展览在展览空间上并不限于央美美术馆,还联合众多摄影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将展览形成一次展览与学术的深度探讨。在主题展之外,收藏展板块分为两个展览,一个是在798艺术中心展出的“关于中国的照片:来自CAFAM的摄影收藏”;一个是在草场地Cipa画廊展出的“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摄影书”部分则围绕近几年国内外出版的优秀摄影出版物(包括独立出版和手工书)集中展示,力图将当代摄影领域在拍摄、编辑、创意、设计、印刷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一定水准的摄影出版物现状呈现出来。
策展人徐冰
策展人克里斯·韦恩怀特
策展人:徐冰 克里斯·韦恩怀特 展览:“钻石之叶”第二届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达利的《巴巴奥》作为主展区的开篇,位于主展区的入口处。
策展理念:新“阅读”时代的书籍属性之变
时隔三年,“钻石之叶”艺术家手制书展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作为艺术家手制书在中国的发起人,徐冰希望展览的发起能够重拾中国在造纸、活字印刷等诸多古代既已成就领域的文化特质,也希望中国的艺术家能够有意识地将这种民族文化身份自觉地纳入到手工书艺术的制作中。
此次展览,徐冰与克里斯·韦恩怀特搭档策展,在一个数码阅读正在快速取代纸媒阅读的时代,策展人所思考的则是手制书艺术承担起维护书籍除阅读功能之外的文化尊严的作用,纸媒书籍也就出现了它的“艺术”或“文化代表物”的属性,这也是全球艺术家手制书的共有语境。
将国外200多年来的艺术家手制书作品脉络进行梳理并呈现给观众,这是“钻石之叶”的重要看点。但同时,徐冰也表示近几年来,“艺术家手制书”这一概念在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有惊人的进步——本届主体展作品有近四成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打破了上届中国参展艺术家手制书的零记录。整个展览除了展示欧洲书籍史上关键性代表作品外,还展示了50余位中国艺术家近叁年来的手制书作品,做这样的布置,在徐冰看来,“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创作形式,在中国具备巨大潜力。在徐冰看来:“把这些作品与上世纪西方大师作品和世界各地艺术家新近作品共同展示,有助于比照出中国艺术家的特点、优势、不足以及未来发展可为的空间。”
刘斯杰《中国弹起》 2010
徐冰 《地书》2015
作为展览的策展人,徐冰细致的为观众介绍参展作品
展览空间:手制书——“中间地带”的艺术
本次展览分为主题展和三个副展,呈现于中美美院二层展厅,沿梯上行,可看见不同种类的中国传统古籍装帧方式记录在墙壁上,至入口处到达主题展区。主题展以达利的《天主经》与《巴巴奥》作为开篇,世界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西方手制书的整体面貌,其中包括观念艺术家布鲁斯·瑙曼、瑞士着名手制书艺术家罗斯·迪埃特等艺术家的作品,在他们的手制书中,也反映了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
从“钻石之叶”中展出的手制书来看,书籍的观看、装订方式等形制各异,印证了书籍“艺术化”的属性。在主题展的后半部分,还展示了近四成中国艺术家叁年来创作的关于东方美学的手制书。副展览包括“艺术家之旅与手制书”、“会动的书“小型”立体书”展、“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书籍设计”叁个部分,分别呈现于主题展旁叁个独立小展厅之中。
整个展览中,每一位艺术家的手制书都被当作艺术品,放在橱窗中展出,信息数字化的今天,纸媒书籍为人们所知的阅读的功能已逐渐弱,艺术家手制书将纸媒“翻阅”艺术化,将设计、装订、材质、趣味融于一体,让书籍制作成为处于“中间地带”的艺术。
策展人黄专
艺术家展望
策展人:黄专 展览:“暂时什么都不是”展望个展
A学术性:★★★★★
展望 《拓地》 2015
展望 《幻形》 2015
策展理念:艺术家20年对同一母题的思考
在策展人黄专看来,展望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一直以来都在用简单的材料形态营造复杂的问题,他的艺术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给人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
展览主题“暂时什么都不是”是展望在描述自己创作时说的一句话,黄专则认为这句话呈现了一种非确定性的思维态度,凸显了展望艺术中明确的视觉实验特征。
关于“形体”的讨论是展望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此次展览的策展过程中,黄专对展望20多年来关于“形”的思考进行分析,他认为展望艺术的真正起点来源于对“太湖石”的拓形,二十年来这引导展望的创作跨越多种媒介和材质,构成了展望艺术创作的循环和统一。黄专认为,从“拓形”、“应形”到“幻形”,展望的创造更像是对艺术如何“模仿”世界这一古老命题的一种拓扑学意义上的演绎,它以雕塑为媒介,探讨有形物体在连续变换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它不变的“构形”性质。“他以他的实践挖掘着这些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但同时又谨慎地使它保持在雕塑这个媒介所能触及的边界之内。”
展览中展出的《假山石》作品 引发出展览主体的两件新作
展望 《拓地》 2015
展览空间:两件新作对“形”的再拆解
由一件《假山石》和一件《应形》作为引子,展望在上海OCAT美术馆个展的主体呈现了《拓地》和《幻形》两件新作。
展出于红色半开放空间的《拓地》使用了与《假山石》同样的工业材料,直接以公共空间的地面作为拓印对象,也简单直接的放置于展厅中,这种“拓形”是展望的创作方式之一,这件作品却抽离了“太湖石”的趣味主体,《假山石》中对于镜像、反射的特质,同样折射在这件新作中。它反射出天空与物理空间的形态,也映照着观众与之的互动百态。
展望对人形雕塑进行调整
展望 《幻形》 2015
《幻形》则以软质材料对《应形》中艺术家自己的人体形象进行的一次造型学意义上的再发现,它以各种被分解的身体和器官构造出一个新的形体世界。作品被独立放置在漆黑的空间中,白色的、被撕拉的人形雕塑薄薄地贴合在一块块镜面箱子上,难以分辨四肢和五官的“人形”,或缠绕、或挣扎、或相互粘连。展望称之为对《应形》所塑之形的“再拆解”,它的结果是使他所创造出的世界处于某种抽象和具象间的混沌状态,一种“幻形”。
《拓地》和《幻形》,一件屋外,一件屋内;一件平面,一件立体。两件作品延续了对《假山石》的进一步探索:《拓地》延用了不锈钢材料,除去了太湖石的形,直接与地面接触,与空间呼应;《幻形》是之前《应形》的延伸,进一步讨论不锈钢下反射的自我。
策展人吕澎
策展人:吕澎 展览:绘画贰拾X20展
策展理念:强调“绘画”本身
“这个展览只是为了探讨绘画的可能性,结束材料主义中心的偏见。”习惯美术史写作思维的策展人吕澎,将展览探讨话题直接落于“绘画(PAINTING)”这一关键词上,也将以此作为近十年来艺术史写作绘画部分的线索。吕澎希望这样的一场展览能够打破传统思维中因绘画媒介而造成的阻隔,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共置于同一空间,集中、客观地展示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创作中的绘画性。
艺术的思维与动手能力同样也是吕澎在展览中所强调的,由人之思维与人之手所共同完成的艺术,正是本次展览所希望展现的作品——即“绘画”——不论媒介、勿论题材,以“手的工作”来展示观念的产物,便是本次展览立意之根本。
“当电脑在艺术家的工作中已经成为离不开的工具时,那也不意味着电脑是绘画的目的。这个常识性的问题经常在部分艺术家和批评家那里被忽略,以致他们不时犯下阻碍绘画有效实践的错误。简言之,接受神经末梢指挥的手,与所谓的思想与观念是同样重要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并且是难以真正分家的。”吕澎这样说。
油画部分
中国画部分
何森 《行走在风雨中》 布面油画 220X250cm 2015年
徐累 《向达芬奇致敬—天花》设色纸本 132×276cm
姜吉安《陋室茶事》之一 现成品绘画 58x41cm 55x22cm 2014年
展览现场:两个“绘画”阵营的直观对比
以“绘画”为主题的此次展览占据了保利艺术博物馆的6楼和10楼两层展厅,邀请了当下炙手可热的40位艺术家,以油画、国画两个阵营,以达到展览中关于“绘画”的对话效果。
其中包括蔡磊、陈曦、尹朝阳、张钊瀛在内的20位青年画家代表了当下以西画创作媒材作为创作手段的新一代年轻艺术家近年来的在艺术道路上的实践与探索;而以姜吉安、刘庆和、李津、徐累、张见等艺术家为代表的以水墨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则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其作品的绘画性与观念性。
但这样的划分在吕澎看来并不是这次展览中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给大家一个开放式的讨论空间和氛围。
策展人崔灿灿
艺术家夏小万
策展人:崔灿灿 展览:夏小万个展
策展理念:艺术家个体与时代的共同建构
更加关注青年艺术家和偏实验创作的策展人崔灿灿近几年来较少策划以绘画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展,而此次担任前辈艺术家夏小万的个展“自转”,他选择了相对稳妥的策展方式,以历史为线索梳理夏小万30多年的艺术创作,并按照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将整个展览划分为四个部分。
值得称道的是,崔灿灿在展览中不仅仅呈现了夏小万的作品,还加入了同时期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来提供时代背景,还原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全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呈现夏小万的作品,并结合大量手稿、影像、档案等文献材料,还原了夏小万不同时期创作的图像来源,以及个体艺术家与主流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呈现了80年代许多其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提示出整个时代的艺术创作背景。
在第二部分的空间里,放置了一个十字架装置的玻璃框架,里面陈列了中外重要的艺术、文学、哲学作品,如《山海经》、《浮士德》等。表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接中对形而上的追问,正如夏小万的作品一直所探讨的。
在崔灿灿看来,夏小万在当代艺术的现场中可以算的上是一个特例:“夏小万是央美出身,老师是詹建俊,可以说是一位学院派,与此同时,他又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种种转折与变化,虽然不是那个中心,但却总是在场。他以其‘浪漫’、‘灵魂’、‘生命’、‘个体’及高超的技艺,为我们所熟知。另一方面,他又与各个时期的主流价值,保持若近若离的关系,因其独特多变的体系,处在各种现行概念的研究范围之外,成为一个异样的‘他者’。所以,直到今日,人们对夏小万的观念系统仍然陌生,他庞杂的个人线索,也从未被完全的呈现与研究。”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30年的自由变形与回转
整个展览分为“从荒野开始”,“人与神:自觉的个体”,“他者的肖像”,“自由变形与回转”四个单元,将夏小万自80年代至今创作的各个艺术题材与种类进行呈现,四个单元彼此呼应,贯穿整个展览的是夏小万基于传统山水创作的空间绘画,这些作品的叠加也正如各个时代的印记叠加在艺术家的身上一样,呈现出来的是复杂多变的结果。
夏小万 《荒山幽灵之丑童》水粉 40x25cm 1983
夏小万 《海滩》 130x163cm 布面油画 1996
夏小万 《无题》 色粉 75x56.5cm 1999年
夏小万 《他者的肖像之十四》 玻璃尺寸40.8x60.5cm 外框尺寸42x66.5x40.7cm 2013年
荒原系列,是夏小万在80年代中期的写照,这一期间,夏小万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形象抽象而又冷漠,充满人文关怀的浪漫情绪,生命希望的体征尤为明显。从86年到90年代中后期,夏小万迎来油画创作的高峰期,他不断更新自己的语言状态,回到造型意识和叙事结构的探索之中,重新赋予历史经典形象以新的状态。“他者的肖像”系列,开始于2003年,夏小万告别了自己的油画创作的黄金时代,从空间的转化、视点的转变,以及形式与质量的转换开始入手,利用玻璃切片重叠的技术,创作了一批接近于肉眼感知的空间绘画。
《传说》 色粉 448X385cm(42张拼接),55X74.7cm(单张) 2015
“自由变形与回转”部分则贯穿了夏小万从80年代以来所有创作意图。数量庞大的素描和色粉作品,成为我们重返这一历程的有效途径。在此单元展出的《传说》创作于2014-2015年,是夏小万迄今为止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长约13米,高约5米,它由132张色粉作品组成,分四个阶段创作。这样尺幅的绘画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都是少见的。
编辑: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