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成长于不同的年代,李白挥毫泼墨在盛唐,杜甫在衰唐。李白反映民间疾苦不现实,因为他是盛唐成长起来的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思想倾向于社会进步,有废错立新的写作意向,在当时属于进步人士,人民非常喜爱他的诗。
但是千家万户教小孩背诗,别人的诗不谈,绝大多数都是先背李白的诗。似乎李白的诗文彩灿烂,且豪放新颖,让小孩背更加吉祥,当然杜甫也有这样的诗。在这二位令人骄傲诗人面前,没有必要分个高低。
李杜诗歌影响力之争,古来无一是衷。李白生活之年代,成长之环境,接触之社会生活现实,和杜甫相比,当然不可以同日而语。二人之诗词,自产生于中国人类生活之精神层面以来。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定格,即:言为心生声。固凡论诗人之于后世之影响者。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任何一个成功的诗人,他对于后世的影响,肯定不是笼统的,单方面的。他所产生的影响一定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就李杜这两位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来说,他们对中国后来诗歌的影响,显然是极大的。李白的诗歌,思想飞逸,艺术不拘一格,总能够让读者咏之血脉喷张,浮思妙想,飘飘欲仙。杜甫之诗歌,多能让人沉吟难了,感沐凄凉,爱恨分明,这分明都是中国诗歌写作不可多得的榜样。
李白是仙,穿梭于名山大川之间,遨游于九天之上,才有九天揽月的豪迈。杜甫是人,历经颠沛流离,饱尝人间冷暖,才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北宋的那些酸儒,整天想着升官发财,朝堂上又勾心斗角,又岂能有杜甫那种心境,又岂能学得杜诗精髄?
杜甫无所不工,兼各家之所擅,为千载诗宗,天才的杜甫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诗歌艺术的表现范围。杜甫的即事名篇打破乐府旧题对唐人的束缚,开创出新的艺术天地。杜甫创造性地运用组诗的形式,创造出许多名篇;杜甫律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创造性的地运用诗歌的形式对诗歌艺术规律进行了探讨。
杜甫的诗多姿多彩,意蕴深沉,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的,都达到了罕见的高度。杜甫为中国古典诗歌之集大成者,据统计,全国有几十处大大小小的杜公祠。杜甫地位之崇高,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敬仰他,怀念他。
诗,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高下”。我个人认为诗人只要写出了真实的感情,只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就是好诗。我很赞同白居易讲的 “文章合为时而写,诗歌合为事而作。”那些无病呻吟为了写诗而玩文字游戏凑数的“诗”,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诗”是流传不久的,人们是记不住的。
唐代的李白,把诗歌语言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是不拘一格写诗歌,眼睛所见到的任何事情都能用诗歌表现出来。而杜甫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因为“安史之乱”时杜甫自己成了难民。所以在北宋“积弱积贫”时,杜甫成了“人民”的代言人。
从历史上看,国家强大时李白受热棒,国家弱小时,杜甫就被崇尚。宋朝疆域最小,被辽国打完西夏打,金国揍完元朝灭,一直活得窝囊受气,二三百年就没扬眉吐气过,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更合宋朝文人,乃至整个国家的怨妇的忧愤之气,因此受整个社会的热爱。
元朝文人直接被搞成十儒九丐,活得就更苦了,所以文人自然也迷上了杜甫,同病相怜呀。明朝和清朝强大,自信心又上来了,大气,豪迈,想象玫丽的李白又成了红人。所以社会上李杜谁被追捧,直接可以判断那个朝代强大与否。顺境看李白,逆境看杜甫。
国家强大时,大家开开心心的,看李白诗舒服。国家落魄时,靠杜甫诗提高爱国心,凝聚民族精神。李白诗像牡丹,富贵娇艳,世人皆爱。杜甫像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有到冬天你才觉得它可贵。
后世杜甫比李白“红”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杜诗之人与诗恰好强烈地体现了儒家思想。杜甫是人才,李白是天才,因此杜诗是可学的,学杜诗纵然达不到八九分,也可以达到四五分、五六分;李诗是不可学的,如果勉强学李诗的写法,就会形成这样的情形:李白是豪放,学写的是嚎叫。论全面性,杜诗确胜一筹。但论诗歌的总体成就,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高峰,双子星座,难分高下。
“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节”不是“高风亮节”之意,而是说杜甫学到了李白诗的一点或一个部分,在这个点或部分用功,所以比李白“精强”,也就是说杜甫只学到了李白的“一节”,然后在这“一节”上下功夫,因此超过了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杜甫是向李白学习的。第二,杜甫没有学到李白的全部,只学到了“一节”。第三,由于只攻“一节”,所以在这一点(或部分)比李白“精强”。
李白和杜甫,一个是狂放、不羁、洒脱的天才浪漫主义诗人,把浪漫主义色彩发挥到了极致,写诗将就不落言筌。一个是沉郁、悲凉、顿挫的人才现实主义诗人,把现实主义色彩描绘的淋漓尽致,写诗将就格律严谨。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身处盛唐,家境优渥,国家强盛。粉丝遍布天下,所到之处犹如众星捧月,哪有时间忧国忧民?诗作狂放不羁,天马行空。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经历了唐由盛而衰,生活颠沛流离,贫苦交加,诗作才形成了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风格。个人认为两人没有谁高谁低,只是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