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秋风送爽。位于新华北路以西、腾飞路以南的工地上一片忙碌,漳州体训基地改建项目一期工程正稳步推进,一栋15层高的运动员主楼拔地而起。不久后,福建省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但对于中国女排姑娘们来说,“常来”漳州体训基地,一直都不需要“做客”的拘束,只有“回家”的亲切。
作为中国女排主要训练基地之一,这里一直为女排体育训练、竞赛提供场馆、器材和食宿服务。40多年来,每次备战重大赛事,中国女排都会回漳州集训。漳州与中国女排之间的情缘,源远流长。
早在1972年,国家体委选择在漳州建立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为了让年底的冬训如期开展,漳州市组织群众义务劳动,仅用28天,就盖起一座有6块“三合土”场地的“竹棚馆”。中国第一次排球大集训就这样在漳州拉开帷幕。由土、石灰、盐水三者合一夯实而成的“三合土”遇上雨天就发潮,“滚得一身泥,擦破几层皮”是当时女排训练的真实写照,但没有一个运动员叫苦。后来中国体育界弘扬的“竹棚精神”就由此而来。1976年,中国女排国家队经过千挑万选,在漳州重新组建。
1978年早春,国家体委在漳州召开全国工作会议,号召全国排球界:“要敢于拿世界冠军,三大球中排球应该打头炮。”
1981年11月16日晚,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以7战全胜战绩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举国上下,一片沸腾。待中国女排回到北京,漳州市委、市政府和漳州体训基地派专人赴京,送去女排姑娘们喜欢的芦柑、天宝香蕉和水仙花,带去全市人民的祝贺和慰问。
随后,中国女排又分别获得1982年第九届世锦赛冠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冠军、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第十届世锦赛冠军,“五连冠”的战绩在当时一下子提升了国人的精气神,释放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走向世界的信心与激情。一时间,漳州体育训练基地也随着“世界冠军的摇篮”之称引起世人关注。漳州被女排姑娘们亲切地称为“娘家”。
40多年来,中国女排起起伏伏,不管是成绩斐然,还是陷入低谷,漳州人民始终如一关注、支持自己的“女儿”。
中国女排五连冠后,以“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基本内涵的“女排精神”,成为漳州“五种精神”之一。1986年,漳州市中心特地建起一座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以铭记赫赫战功,激励女排再创辉煌;同年,为了给女排提供更好的条件,体训基地员工把积攒盖职工宿舍的钱捐出来,建成了女排运动员宿舍“冠军楼”;1992年,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仅获第7名,在市委市政府“人均捐赠一元钱”的号召下,漳州人民自筹500万元,让“中国女排腾飞馆”在1994年顺利建成,以激励女排姑娘不气馁、再腾飞;2004年,女排“新家”漳州女排训练馆投入使用。一路走来,让女排姑娘在这里“住好、吃好、练好”,让她们有回家的感觉,一直都是“娘家人”后勤保障的坚守。
对于“娘家人”的一路支持,中国女排牢记在心。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发扬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时隔12年勇夺奥运金牌。主帅郎平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感谢福建漳州训练基地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帮助。
2017年10月,漳州体训基地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启动。中国女排腾飞馆将重新装修,同时新建一栋建筑面积达7100平方米的训练馆和一座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运动员大楼。高规格的建设标准将满足各运动项目运动员训练、住宿、医疗、理疗、用餐以及承办国际性比赛的需求。
时过境迁,这片孕育冠军的热土上,有一些改变正在发生,比如训练基地的日趋完善,比如越来越科学系统化的训练方式……但总有一些不会改变,比如激励一代代人的女排精神,比如“娘家人”对中国女排全心全意的理解与支持。(记者 张旭)
旧照: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
图摄于1987年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背景浮雕完成时 陈明杰 摄
图摄于1986年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主雕塑落成时 陈明杰 摄
新照:
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 蔡文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