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十一月,贵妃年氏病重,雍正帝为了使得年氏病情有所好转,连忙晋封年氏为皇贵妃来冲喜,并且“倘事出,一切礼仪俱照皇贵妃行”。十一月二十三日,晋升为皇贵妃没多久的年氏病逝于圆明园。
年妃死后,雍正帝大为悲痛,史书记载这位工作狂人竟然破天荒的“辍朝五日”。到了十二月,雍正帝更是史无前例地追赠皇贵妃年氏为敦肃皇贵妃,“敦肃”二字可谓是至美之谥,尤其是“敦”字在之前只有皇帝用此谥号。
处理完年妃丧事以后,年妃的哥哥年羹尧也是命不久矣。到了十二月,年羹尧被议罪,共有92款大罪,最终雍正帝是格外开恩,赐年羹尧自尽,当时距年妃之死仅仅17天而已。
年羹尧之死其实很简单,他与雍正帝这对君臣的相处太反常太亲密,因此自然是物极必反。前期是雍正帝需要靠他平定青海之乱,因此对他是过分的好,后期则是年羹尧自持有功,不懂进退之道,是飞扬跋扈结党营私,触犯了雍正帝的帝王权威,雍正帝自然是越来越反感,最终这对君臣是反目成仇,没成为正面典范。
但仔细看看年羹尧被赐死的时间点,足以看出雍正帝对年妃的爱,在年妃病重期间,是不忍年妃受刺激,一直搁置年羹尧的事情,等到年妃病逝以后,才赐死了年羹尧。
可以说年妃活一天,年羹尧就可以在一天,年妃一死,年羹尧就必死无疑。
而这可能也是年妃死后,雍正帝为她破例的诸多原因之一。雍正帝想要清算年羹尧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即使年妃久在深宫也肯定知道,体弱多病的年妃自然担忧哥哥,忧惧之下自然病情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病逝,雍正帝对此肯定多少有着愧疚感。
雍正帝对于年妃的病情,也是认为有自己的责任:“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榷诊治,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耽延日久。目今渐次沉重,朕心深为轸念”。
意思是年妃一向体弱多病,但是自己成为皇帝以后,因为公务繁忙,所以对于年妃的病,是从不亲自探视,一直交由医家治病,以至于年妃病越来越重,自己很是愧疚。如果雍正帝一直前往探视,关怀备至,想必年妃有着这般心理慰藉,也不至于这样早早逝去。
对于这点,有人认为这是雍正帝刻意为之,就是以这种冷落,给年妃以心理压力,使得年妃早早病逝而死,这样自己就可以放开手脚的收拾年羹尧,不用担心来自年妃的压力。
平心而论,雍正帝这般说法的确有漏洞,年妃体弱多病,自己竟然一直不去探视,的确不合理,但光以此一项,认为雍正帝是有意逼死年妃,多少有些不全面。而且雍正帝在登基之初还要依仗年羹尧,到了雍正二、三年才开始要清算年羹尧,雍正帝在恩宠年羹尧期间,也同样是没有去看望年妃。
再往前说,雍正帝对于年妃可谓是相当恩宠,在康熙后期,康熙帝将年妃指婚为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帝之侧福晋,从此是一发不可收拾。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年妃生雍正帝第四女。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年妃生皇七子福宜。
康熙六十年十月年妃生皇八子福惠。
雍正元年五月初十年妃生福沛。
年妃从入王府生育子嗣再到去世,十一年的时间中,包揽了雍正帝的所有子嗣,这份恩宠可是无人可及。
因此到了雍正元年二月,年妃直接晋升为贵妃,而同为侧福晋,并且资历比年妃还老的李氏,也仅仅只是被封为齐妃。
同时雍正帝与年妃生的子嗣,无论在康熙年间还是雍正时期皆为福字辈,而非弘字辈。
这多少有些不正常,如果在清初,出现这种情况也正常,毕竟当时刚刚入关,取名字比较随意。像顺治帝福临的次子取名为福全,不知道还以为这二人不是父子俩,而是兄弟俩。到了康熙时期,皇室取名才开始正常化,像康熙帝子嗣为“胤”字辈,孙子辈为“弘”字辈。
但按照“福”字解释,还有雍正帝对于八阿哥福惠独一无二的宠爱,可见雍正帝对于与年妃所生子嗣,是爱屋及乌,因爱其母而对其子是恩爱无比,所以别出心裁的名字中都带有福字,寓意都是有福气的孩子,不过可惜的是他与年妃所生子嗣,都没有活到成年,都是早夭而死。
雍正帝对于年妃的评价也很高:“贵妃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
由此可见雍正帝对于年妃是真爱,是有着真感情,可能一开始他们的结合有着政治结盟的考虑,但年妃的性格好,能力又出众,在雍正帝夺嫡和称帝前后,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二人的感情很深,雍正帝对于这位妃子也是极其宠爱,对其破例很多,真可谓罕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