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十四个植树节前夕,海报新闻的记者在山东曲阜石门山镇一个小村子里见到了一个67岁的老妇人。她脸色黝黑,扛着锄头,怀里抱着一扎小树苗,俨然一个在地里操劳多年的农妇模样。
这个老人的名字叫舒平,她正是11年前因乳腺癌去世的复旦女博士于娟的母亲。在于娟去世后,母亲秉承她的遗愿,来到山东石门山开荒种树,一呆就是十余年。
如今石门山附近已经是郁郁葱葱,舒平为了纪念曾在挪威留学的女儿为这片树林取名叫“挪威的森林”。
山上有一颗黄连树,是于娟去世当年舒平和女儿的两位老师亲手栽植的,如今已亭亭如盖。
一路狂奔的复旦女博士
于娟出生于山东济宁,是家中独生女。于娟的父亲在酒店工作,母亲是济宁市外经贸委的职员。于娟自幼聪明,从小展现出惊人的记忆里。在生病前,她一直是很多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于娟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外贸专业,在交大遇到了比她大六岁的丈夫赵斌元。于娟身上的活力和男孩子气让赵斌元怦然心动,相识半年后,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毕业后,于娟应聘到上海一家软件公司做市场文案工作,丈夫赵斌元则在博士毕业后留在交大任教。
2000年,赵斌元和于娟登记结婚,住进了亲戚借给他们的一套房子里。
于娟一直是个很好强的女孩子。参加工作没几个月后,为了圆幼时的复旦梦,她决定报考复旦大学研究生。赵斌元内心深处并不赞成妻子去考研,但为了不让她留有遗憾,他并没有反对。
第一次考研以失败告终,但是于娟没有气馁,在复旦附近选择租房子二战。功夫不负苦心人,2001年7月,于娟被复旦社会学院录取,并于同年9月开始了学习。
在丈夫赵斌元的记忆里,于娟当时为了硕博连读团团转,每天找课题、写文章,忙得不可开交。
除了繁忙的学业,她还要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朋友交际。当时上海房价飞涨,夫妻二人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附近贷款买了一套小房子,总房价38万,首付8万,以后每个月还2000多元贷款。
2004年,于娟有一个公派到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的机会,她和丈夫商量该不该离家远赴北欧,赵斌元明白妻子不甘心碌碌无为,便支持她出国留学。
回国后的于娟依旧一刻也不肯松懈,她继续在复旦攻读博士学位。复旦离闵行较远,于娟每天上学要坐地铁、倒公车,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三四个小时,疲惫不堪。
那时的于娟无论在工作和家庭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就事业而言,她面临毕业,要准备博士论文和答辩,同时还要考虑毕业后就业问题。就家庭而言,每个月的房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要加上准备孩子出生后的费用和双方父母养老的费用,生活的压力曾让于娟一度十分焦虑。
2007年年底,于娟在回丈夫的老家浙江嵊泗过年时,发现自己怀孕了。即使在怀孕期间,她仍然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她的论文和课题。
从复旦毕业后,于娟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并于同年剖腹产生下一个儿子,小名叫作“土豆”。孩子出生不久,于娟就狠心地给孩子断奶,并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任务中。
短短三十多年,于娟马不停蹄,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取得了常人看来极不容易的学业成就,还顺利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任务。
这样匆忙无比的人生曾经让她觉得无比知足。
确诊晚癌命运跌入谷底
32岁对于于娟来说是个“分水岭”。在32岁之前,她的人生用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来形容并不过分。当时的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还计划申请赴美做哈佛的访问学者,准备再生个女儿,享受儿女双全的幸福。
然而,这一切在2009年戛然而止。
2009年10月开始,于娟开始出现腰痛,但是查不出病因。
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于娟因为浑身疼痛被送进医院抢救,她在急救室躺了三天两夜,几经周转最终在2010年1月2日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全身骨转移,医院的CT报告显示她的全身骨头发黑,脊椎弯曲。
那时的她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只能靠化疗和药物维持生命。即便最乐观的医生判断,她也只剩下两年不到的生命。
自此她的人生全面改变,和万千癌症病人一样走上了痛苦的治疗之路。一天两次骨髓穿刺,14次化疗,每天数十次的呕吐,无数次痛到晕厥,于娟硬生生撑了过来。她没有哭,她想着坚持就能活下去。
于娟的家人在这个时候给了她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丈夫在她生病后翻遍了学校图书馆所有和癌症有关的书籍。在刚确诊的半年内,于娟不能动弹,全依靠丈夫为她穿衣、端屎端尿。
经济上的压力也接踵而来。2.5万元一支的针,每21一天就要注射一次;一万多元的进口药只够吃一个疗程14天。为了支付昂贵的医疗费,于娟卖掉了自己的新房,父母卖掉了老家的房子,一家人在复旦附近租房子生活。
所谓“病急乱投医”。2011年3月,于娟的家人听说安徽有个专治癌症的神医,就停止了医院的正规治疗,带着于娟去了安徽富硒大山村找到了这位自称专门治疗癌症的“杨神医”。
这个神医向于娟推销了自己的饥饿疗法加中药治疗。为了配合她的治疗,于娟放弃了正常的饮食和营养补给,每天只吃少量的葡萄和芋头。在“神医”的胡乱治疗下,于她的身体迅速恶化。
2011年4月19日凌晨,于娟与世长辞。
在于娟去世前的一个月,上海电视台曾到她的家中采访。于娟面对记者的镜头诉说了自己最大的三个愿望:“只想儿子有妈妈,父母有女儿,爱人有妻子。”然而,这个曾经看起来无比轻松的期望最终没有实现。
临终日记记录最后时光
于娟确诊乳腺癌晚期后,开始在她的新浪微博上记录自己抗癌的点点滴滴。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只要她能坐起来活动,她就要坐在电脑前更新博客。
她和无数的癌症病人一样,开始反思自己为何会成为病人。乳腺癌高发人群一般是45岁以上的中年妇女,于娟家里没有遗传因素,又年纪轻轻,按照常理来说,她是不应该得乳腺癌的。
于娟最后把自己得病归咎于人生前半段有太多的执着和欲望,执着于取得更好的成绩,执着于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执着于让儿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这些欲望压垮了她。
过去的三十年,她仿佛一只陀螺被人抽得团团转。读研,考博,考各种后来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
她在短短三年半内拿到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复旦博士,工作仅仅一年后就揽入了国家、省级、市级的多个项目。如果没有生病,她甚至打算在两三年内做到副教授。忙碌的求学和职业生涯,致使她几乎没有在凌晨12前入睡过。
直到生病以后,她才恍若大梦初醒。家人并不需要她有大房子,她们只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亲人陪伴在身边而已。在生死的临界点,于娟终于能够清醒的去认知这个世界的意义。
即使面对病痛的折磨,于娟依旧保持着面对生活的勇气。正如她自己最喜欢的尼采的那句名言所说,一切杀不死她的都会让她变得更加强大。
她并不经常在博客更新自己的苦难,反而选择在自己的博客里记录了很多快乐的琐事。一部分原因是出于逃避某些苦痛的回忆,不敢将那些黑暗不见天日的时光化为文字,另一部分原因是她写博客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所有人任何苦痛都会过去,感情失败、事业遭挫、婚姻破裂,哪怕是绝症,在某天回首往事的时候,都会发现过往一切都是浮云。
于娟辗转多个医院治疗,认识了很多病友,她也喜欢在博客里和网友诉说这些病友们身上发生趣事。
比如舟山有个庄阿姨,用绿豆缝了个沙袋,放在左胸充当义乳,然而有一天家人发现庄阿姨的义乳越来越膨胀,原来是里面的恶绿豆因为体温发芽了,这个故事让于娟捧腹大笑。
又一次,于娟给黄山的吴阿姨出了个主意,用气球灌水当义乳,结果吴阿姨因有一天走进于娟的病房对她说:“于博士啊,今天电梯太急了,把我的气球奶奶挤破了!”病房里的人听了之后,顿时哄堂大笑。
这些带着黑色幽默味道的小故事让网友在沉重的悲伤中感受到一丝丝的慰藉和欢乐。
2011年4月2日,是于娟最后一次生日,她经历了生命里最后一次化疗,但是效果很差,她出现了严重的缺氧和呼吸困难。
在经历了36个小时的抢救后,她爬起来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天气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体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我爬上来写:‘祝我生日快乐!’”这是她留在世间最后的一段文字。
遗作出版警醒世间凡人
于娟从开始在博客上记录日常后,她冷静、犀利、率直的文字就吸引了一大批网友的关注。从2010年5月份起从到去世为止,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近十万字,点击量超过八百万。
张雪松是于娟的朋友,也是一个出版社编辑。在于娟去世前一个月,他花了一晚上彻夜看完了于娟的博客。
张松雪曾经看过不少人的绝笔书,但是于娟的文字依旧深深打动了。让张雪松动容的不仅仅是于娟对过去生活方式的反思,更多的是她对待死亡的从容和豁达。
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于娟鲜有抱怨和绝望绝望,她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曾经追逐过的名利权情。她说:“我不是高僧,若不是这病患,自然放不下尘世。
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世间一切喧嚣和浮华都远离了她,只有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女儿对亲人和故土最后的眷恋和怀念。
张雪松决定将这些文字集结出书。2011年5月,《此生未完成》首次出版。
全书由六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叫作《无畏施》,这部分内容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第二部分《病中记》,主要记录她患病看病的过程;
第三部分《写给我的宝贝》,顾名思义写的是和儿子“土豆”的故事;第四部分《故乡》,第五部分《在挪威》,这两个部分写的是她在老家山东生活和后来出国留学的往事;第六部分叫作《生为女人》,带有散文的色彩。
《此生未完成》让人回顾了于娟的一生,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全书只有一个主题——人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这本书出版后风靡一时,问世8年内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三联生活周刊》都曾给出高度评价。
于娟曾经自嘲,自己并不想做一个著名的癌症病人,但是她这些在生死交叉点上对生命的反思,对年轻人不要透支青春的警告依然震撼了无数人。看完此书的读者无一不发出“只要活着就好”的感叹。正如于娟所说,只有活着,才能奢谈人生。
作家周国平在《此生未完成》作序:“她(于娟)的这些体悟,现在只成了留给同代人的一份遗产”。
结语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这是于娟在网上流传最广的一段文字。
她直到生病后才明白钱权名利,一切皆可放下。她的丈夫也曾后悔莫及没有提醒身边人早日注重健康,而是放任她一个晚上接着一个晚上的通宵熬夜。
时光飞逝,距离于娟已经离开这世间十年有余,但她的故事和临终遗言却依旧在警醒着每一个为了功名利禄透支身体的现代人。
愿每一个读过于娟临终绝笔的人,都不再经历“此生未完成”遗憾,这是于娟的初衷,也是她的遗愿。
参考资料
于娟.此生未完成.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5
孙雯.于娟|此生未完成,但她为同代人留下一份特别的遗产.钱江晚报.2019.9.12
张稳,张珈玮.人间丨于娟,妈妈为你种的这片“挪威森林”今已亭亭如盖矣.海报新闻.2022.3.12
复旦女博士于娟接受“神医”饥饿疗法 病情恶化去世.人民网.201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