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Photo © Ricardo Wu

地标建筑,构成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最初印象、最直观的情感纽带和回忆载体。你印象最深的深圳地标是哪一个?

是 1980 年代的蛇口标语牌、国贸大厦、上海宾馆、中英街、深圳大学、深圳火车站。

是 1990 年代的邓小平画像、地王大厦、世界之窗、东门老街、华强北、大剧院。

还是 2000 年之后的深圳书城中心城、京基100、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春笋大厦、“ 湾区之光 ” 摩天轮……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Photo © Bobbi Wu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Photo © Darmau Lee-1

每一座不同年代的地标建筑,都承载着深圳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变成新老深圳人的共同记忆。

如果你刚来深圳,或者打算来深圳,这 14 深圳地标故事,会让你对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如果你是老深圳人,或许你能从 14 个历史片段里,回忆起在深圳奋斗的黄金岁月。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Photo © Juniperphoton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Photo © Vincent Lin



一 蛇口标语牌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80年代蛇口标语牌

1984 年 4 月 30 日,《世界经济导报》头版头条编发了一则 “爆炸性” 新闻,新闻内容是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回京后,对中央同志的谈话内容。

“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他们有个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句口号,在获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认可后,一时间传遍全国,也成为很多人对深圳特区的 “第一印象”。

最初版本的蛇口标语,其实有 6 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口号的提出者,是香港招商局第 29 代掌门人,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总指挥,被誉为 “蛇口之父” 的袁庚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蛇口之父”袁庚

1979 年 1 月 31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集资兴建工业区。蛇口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地方,比深圳特区还早了一年

蛇口初期发展并不顺利。“大锅饭”、“铁饭碗” 的计划经济思维,影响着参与蛇口建设的工人和领导。

为了转变工业区上下的思想观念,1981 年 3 月下旬的一天,袁庚在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 6 句口号: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会上有人对 “顾客就是皇帝” 一句提出异议,认为共产党人不应标榜 “皇帝”。于是删掉了 “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 2 句。

会议结束后,蛇口工业区副总指挥许智明,找到旅游文化服务公司总经理,安排美工在一块三合板上,用红油漆写上前 2 句标语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1 年 3 月,标语牌第一次在蛇口竖立起来。

巨大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指责蛇口宣扬 “拜金主义”,袁庚在学资本主义那一套,既要 “钱” 又要 “命”。

在平均主义和 “大锅饭” 仍是常态的80年代,标语如一颗重磅炸弹引爆社会舆论。袁庚经过再三考虑,第一块标语牌面世仅 3 天,便被拆除放回仓库。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80年代蛇口标语

1981 年 11 月底,根据袁庚指示,又制作了一块写着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的标语牌,竖立在蛇口当时最热闹的商业街上,争议接连不断。

1982 年 11 月 22 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发表报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 2 句口号,第一次刊登在报刊上。

1983 年中期,蛇口工业区宣传处,制作了红底白字的新标语牌,竖立在投入使用的蛇口港客远站外拐弯处,替换原来那块经历日晒雨淋而显得残旧的木牌。

至此,标语从 6 句最终定格为 2 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80年代的蛇口青年

1984 年 1 月 25 日,得知第二天邓小平要来蛇口视察,袁庚下令工程公司连夜加班,用钢结构重做了一块五六米长宽的巨型标语牌,依旧是红底白字的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当时社会上,对 2 句口号和袁庚主导的蛇口工业区,存在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袁庚自己心里也缺乏底气。

1984 年 1 月 26 日,向邓小平汇报蛇口改革成绩后,袁庚趁机请示邓小平,蛇口标语用得对不对?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给予了一锤定音的回答:“对!”

同年 4 月,经《世界经济导报》的头版报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 2 句蛇口标语闻名全国。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35周年国庆蛇口游行彩车

1984 年 10 月 1 日,35 周年国庆庆典上,蛇口标语迎来最高光的时刻。

写有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蛇口工业区游行彩车驶过天安门,透过电视屏幕,2 句口号被亿万中国人所熟知。

1998 年,邓小平视察蛇口时看见过的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标语牌,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

2 句短短 12 字的口号,承载的不止是 80 年代初期,改天换地的改革开放精神,还有 “计划经济” 与 “市场经济” 两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

深圳能在短短 40 年间,从 “小渔村” 蜕变为国际大都市,这 2 句口号功不可没。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今日蛇口标语



国贸大厦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90年代的国贸大厦

一位社会学研究专家说:“中国人有一种很深厚的高楼情结。”

80 至 90 年代,占据 “神州第一高楼” 桂冠的深圳国贸大厦,是中国 “百米高楼” 的第一个闪耀篇章。

国贸大厦,全名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占地面积 2 万㎡,建筑面积 10 万㎡,楼高 160 米,共 53 层(地下 3 层,地上 50 层),楼顶还有直径 26 米的直升机停机坪。不仅在 80 年代独领风骚,至今都仍属超前之举。

“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 这句话 80、90 年代的流行语,道出了国贸大厦在深圳人心里的地位。国贸的巨大名气,来自方方面面。

它是中国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建设期间多次登上新闻联播。1984 年 3 月 15 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三天一层楼” 的 “深圳速度” 全球闻名。

它是由全国 37 家单位集资建设的 “特区窗口”,包括各省市办事处,海、陆、空各大兵种办事处,以及部分央企。建成后,各省市机构办事处云集于此,在这栋大楼里,你能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

它拥有着当时全国第一高的旋转中餐厅 “璇宫”,1 小时转 1 圈,可以看到香港上水、罗湖口岸、红树林、深圳湾、福田CBD、笔架山、深圳水库、梧桐山……至今仍是深圳人吃早茶的好去处,价格远比想象的便宜。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国贸大厦封顶仪式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国贸大厦验收大会

80、90 年代,国贸商场卖的商品 90% 都是进口货,最火爆的时候,4 至 5 楼的免税商场,年销售额超 5 亿,要凭回乡证等和外币购买。

不夸张的说,国贸的零售商品,服务了整个珠三角。

1984 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曾站在 25 层高的国商大厦楼顶,视察正在建设的国贸大厦。

1992 年 1 月 20 日,第二次南巡,88 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国贸大厦 “璇宫”,发表了著名的 “南方讲话”

国贸物业原党委书记姚成新说:“ 小平同志原本计划只有 15 分钟的讲话,最后讲了 45 分钟。”

如今旋转餐厅内,依然悬挂着邓小平视察时的照片,而他当年落脚的地方,被命名为 “邓公厅”。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邓小平在国贸发表“南方讲话”

国贸辉煌历史的背后,有两群最不该被遗忘的人。一群是参与国贸建设的工程兵,一群是中建三局的 “铁姑娘班”。

1982 年,从京广线由北向南,陆续驶过 100 多趟军列。这些军列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 2 万多名基建工程兵。而他们都身负同一个使命,到深圳支援特区开发建设。

1982 年 4 月,由深物业集团作为甲方单位,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建三局承建的国贸大厦,在罗湖破土动工。

1984 年 4 月 30 日,国贸主楼封顶,比预计工期提前了 1 个月。工人从楼顶挂下两排大鞭炮,每排 250 米,响彻深圳河两岸!

国贸大厦从建设到投入使用,只花了 3 年时间。举世闻名的 “ 3 天 1 层楼” 的 “深圳速度”,离不开南下援深的基建工程兵。

当时深圳只有 30 多万人口,原特区内只有两万多居民,但是工程兵连同家属的数量,就达到 4、5 万人之众。

1982 至 1995 年间,深圳每 5 栋大厦,就有一栋是工程兵所建。第一条路、第一个小区绝大多数 18 层以上高楼建筑,也都是由 2 万多名南下的基建工程兵完成。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80年代国贸大厦

中建三局的 “铁姑娘班”,是国贸大厦工地的钢筋班。

共有 100 多人,离开家乡湖北时,都还不满 20 岁,最小的才 17 岁。她们的任务是扎钢筋,为了抢工期,两班倒,连轴转。

40 多米长的螺纹钢,全靠 “铁姑娘” 们人力来扛,30 多个人一起,从仓库扛到地库,特别缝制的肩垫,两个来回就磨破了,钢筋一转,钢筋上的螺纹就能把肩膀拉出血来。

晚上睡的地方,被她们笑称是 “竹园宾馆”,就是用竹子搭建的工棚,简单盖上一层油毛毡,还是上下铺。夏天热、冬天冷,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就是这群默默无闻的 “铁姑娘”,用钢铁般的意志,用她们最宝贵的青春、最饱满的热情,造就了 “3 天 1 层楼” 的深圳奇迹。

她们的奖金,是完工后公司每人奖励的 80 元,放到现在只够买一张 3D 电影票。

40 年后,深圳延续了这群 “铁姑娘” 们创造的奇迹,用突破 3 万亿的GDP,告诉全世界:

这是一座善于创造奇迹的城市,因为这里汇聚了全中国一群善于创造奇迹的人!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国贸大厦工地 “铁姑娘”

“铁姑娘班” 里有位叫杜先芳的姑娘,1983 年离开湖北荆门老家,投入到国贸大厦工地时只有 18 岁。当年一晚上抬 10 多根单重近百公斤的钢筋,是家常便饭。

杜先芳回忆,国贸大厦从第 3 层开始使用 “滑模” 建造。“滑模”,指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后,再往上提升模板进行吊装,也是国贸大厦 “ 3 天 1 层楼” 的秘诀。

负责绑扎钢筋的 “铁姑娘” 们,要跟随着 “滑模” 从 3 层一直攀上 150 米高空,身体上的疼痛和劳累是其次的,心理上的恐惧才最难克服。

恐高的杜先芳,第一次站上十几米高的脚手架,脚步打颤、手心冒汗。后来慢慢克服,直到最后坦然自若站上百米高空的龙门架。

80 年代,从百米高空俯望整个深圳特区,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风华正茂的杜先芳,情不自禁唱了一首风靡当时的流行歌曲——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

在你身边,路虽远,未疲倦

伴你漫行,一段接一段

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见

目标推远,让理想永远在前面

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

……

国贸大厦,是深圳大都市时代的开篇。无论之后深圳的城市 “海拔” 如何走高,它永远是深圳崛起史上,那座不可替代的里程碑!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今日国贸大厦



地王大厦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90年代建设中的地王大厦

深圳的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摩天大楼崛起史。

1992 年,邓小平在国贸大厦发表完 “南方讲话” 后,留下了一句叮嘱:“你们要搞快一点!”

深圳不负邓小平的期望。2 年后,“深圳速度” 世界再次震撼世界。

开足马力建设的地王大厦,以 “ 2 天半 1 层楼” 的速度向上攀登,不断刷新深圳城市天际线的高度记录。

1996 年 3 日,地王大厦竣工,383.95 米的楼高,重塑了深圳的高度,位列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仅次于 411.5 米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442.3 米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地王大厦的横空出世,吹响了深圳经济腾飞的号角。1992 至 1996 年间,深圳 GDP 从 317.3 亿元激增至 1050.5 亿元,翻了3倍。成立 16 年的深圳特区,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快步迈进。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地王大厦封顶报道

从空间位置上看,“一代地标” 国贸大厦,坐落在深圳最早开发的罗湖区中心,代表了 1980 年代深圳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二代地标” 地王大厦,正好位于罗湖区与福田区交界,代表了 1990 年代以来深圳城市建设向西延伸,开发福田新市区的决心。

从资金技术上看,80 年代的国贸大厦,主要依靠中国本土的资本和技术力量。而90年代的地王大厦,在融资、设计、建设、管理等地标建筑建造的各个环节,都加强了国际合作的力度。

1992 年 10 月,深圳在挂牌出让地王大厦地块时,首次引入国际竞标,最终日本熊谷组香港分公司与深业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以 1.42 亿美元竞得该地块。

日本熊谷组香港分公司,是地王大厦最大股东和主要承建商,香港祈福集团被选为发展商。

建筑方案由美籍华人建筑师张国言设计,中建三局承接总重量 2.45 万吨的钢结构安装工程。

地王大厦从立项、建造、运营,都遵循着国际化方针。甚至连取名也搞 “市场化”。香港信兴集团购买了地王大厦多个楼层而获得冠名权,地王大厦被冠名“信兴广场”

不过,深圳人似乎更习惯 “地王大厦” 这个霸气的名字,很少人以 “信兴广场” 称呼这个近 400 米的深圳地标。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灯火辉煌的地王大厦工地

90 年代初,深圳提出 “二次创业” 的口号,地王大厦是深圳 “二次创业” 的象征,寄托深圳产业升级的雄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将特区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

2000 年之后,441.8 米的京基 100 大厦、600 米的平安国际中心等摩天大楼,扎堆矗立在地王大厦附近,成为福田区打造的 “蔡屋围国际金融中心” 的显著地标。

深圳也如 90 年代初构想的那样,晋升国际一线大都市。地王大厦,毫无疑问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起点,也是最佳见证者!

地王大厦之于深圳的特殊意义,不止是见证过有的辉煌,更是在特区遭遇成立 42 年以来最大危机时,给整座城市注入强心针,让特区人坚定了扩大改革开放的决心与信心。

1994-1995 年,“特区不特” 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

有人提出,既然市场经济已普遍建立,特区就应该取消,各个地方优惠政策应该一样,不然对中西部地区不公平。加之上海的崛起,给特区形成巨大压力。

“亚洲第一高楼” 地王大厦的横空出世,“深圳速度” 再一次赢得全世界的惊叹。也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反对的声音:

深圳模式过去能成功,现在能成功,未来将更成功。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地王大厦旧照

把时针拨回 1983 年,地王大厦还未兴建之时。这块日后价值 1.42 亿美金的土地上,曾经屹立着一座宽 7 米、高 27 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座镌刻着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8 个大字的纪念碑,后因深圳城市规划,迁移到了北环大道、彩田路交汇处—— 1987 年建成的深圳革命烈士陵园。

因位置较偏,很多老深圳人都不知道,特区北环外还有个革命烈士陵园,更不用说那座给地王开发让路的英雄纪念碑。

深圳特区成立 42 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论是城市的规划者,还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亦或城市的居民,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

城市的重点规划与建设,是否都要给商业化让路?

相比 383.95 米的地王大厦,27 米高的革命英雄纪念碑,或许更值得、也更应该被人仰望。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今日地王大厦



东门老街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在东门开业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在老东门开业

有句老话叫: “古代深圳的根,在南头老城;近代深圳的根,在深圳墟。”

东门老街原名 “深圳墟”,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区,历史记载可追溯到明代中叶。1950 年,改深圳墟为深圳镇,后来的深圳市,也由此得名。

深圳人习惯将东门老街称为 “老东门”,90 年代中期大改建之后,这个跟香港相聚仅 1 公里的特区地标,变成了全国闻名的购物天堂。

曾经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巴黎时装发布不到 3 个小时,香港就能拿到模板,不出 3 天,你就能在东门老街买到同款。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90年的东门老街

如果你是 80 年代来到东门老街,体验可能会天差地别。1982 年秋天,乘坐军列抵达深圳的 2 万多名基建工程兵,有着亲身体会。

他们眼前的深圳,市区街道狭窄,房屋建筑破旧,大多数的街道都是土路,大载重车开不进去。当时称得上最繁华的东门老街,点上一支烟,烟还没抽完,就从街头逛到街尾。

那时深圳最高的楼房,是深圳戏院和对面 5 层高的深圳旅店。全深圳只有一个供本地 2 万人用水的小自来水厂,原来的镇医院,也只有十几个床位。条件比内地许多县城都差得远。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90年代在麦当劳过生日的小朋友

90 年代,东门老街比较著名的商业事件,是 1990 年 10 月 8 日,内地第一家麦当劳在老东门西华宫开业。当时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

当年夏天刚从武汉大学毕业到深圳工作的喻俊,亲身经历了当时的火爆场面。

他和同事过去排队想尝尝鲜,结果麦当劳被围得水泄不通,前 2 天没能排到,直到第 3 天才排上。

彼时深圳特区已建立 10 年,一家快餐店便能引爆全城,由此可见当时特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后的整个 90 年代,麦当劳成为东门老街一家地标餐厅,而去麦当劳过生日,是很多特区孩子的美好回忆。

老深圳人抹不掉的回忆,还有老东门全是木头凳子的人民电影院。电影院的木凳,有些还缺胳膊少腿。当时的影厅没有空调,墙上挂着工厂用的大风扇,看电影时对着观众 “呼呼” 乱吹。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90年代老东门 ©️ 摄影师廖俊鸿

老东门,最初由谷行街、维新路、民缝街、鸭崽街等 18条 街市构成。自清初直到 1957 年前,一直是方圆数十里范围内的重要商业墟市。

“谷行街”(今解放路)是经营农产品的地方,“维新路”(今人民北路)为卖小吃和杂货之地,“民缝街”是经营布匹、缝纫等的场所,“鸭仔街”是买卖家禽之地。

岭南特色的民居、骑楼、庙宇、书院、祠堂、古钟、石板路、古树,鳞次栉比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客流,摆满街面的各色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构成了老东门的时代记忆。

这份老记忆,在 90 年代后期被切断。深圳市政府斥资 5.7 亿元,历时 3 年,对东门老街进行大改造。

拆除建筑 14500 平方米,店铺逾千家,重修了 3 个广场,一个公共舞台,还拆了南塘、向南、叶屋、油榨头 4 个城中村。

很多老建筑,包括省港大罢工指挥部遗址,明清时代的思月书院,被拆除重建。这也让老深圳人觉得,东门老街少了很多老味道。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90年代老东门 ©️ 摄影师廖俊鸿

1999 年 10 月 1 日,改造后的东门步行街正式启用,占地面积 17.6 万平方米,包括 8 条市政道路、1 条风貌街和 3 个大型的休闲广场。

少了很多老味道的老东门,也迸发出新活力,平均日人流量 30 多万人次,节假日黄金周日人流量 80 多万人次,年销售额 100 亿元,成为“全国十大步行街”之一。

400 年历史的老东门,是深圳商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更像是一个承载深圳百年商业史的经济风向标,从过去到现在,它一次次涅槃发展,一次次证明:

东门旺,深圳旺!东门兴,深圳兴!

深圳标志性建筑(1980至2020,深圳地标40年演变史(上))

2020年的老东门


更多深圳故事,下期精彩呈现!


参考资料来源:

深圳都市频道、雪花新闻、蛇口影像、经济日报、华商韬略、政前方、人民画报、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界面、Editor、中国新闻网、深圳特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宁都热讯、湖北日报、新华网广东频道、中建三局、深圳商报、深圳数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