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分析内附实图(俄乌冲突百日:北顿涅茨克局势白热化,乌方称俄军控制其20%领土)

【文/观察者网 齐倩】自俄罗斯2月24日在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乌冲突至6月3日已经百日。

根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新讲话,俄罗斯已控制了乌克兰大约20%的领土,面积达到近12.5万平方公里。目前,顿巴斯地区仍是俄军行动重点,俄乌双方在北顿涅茨克的争夺已经白热化。

从一开始,俄乌双方就互不相让,俄罗斯多次表示会继续展开军事行动直至实现“既定目标”;而乌克兰方面则喊话将“战斗到底”。与此同时,美西方不断火上浇油,一边军援乌克兰,一边实施一系列对俄制裁,致力于全面“封杀”俄经济。在此情况下,俄乌谈判一直停滞不前,乌方谈判代表兼总统顾问近日直言,基辅不会寻求与莫斯科达成和平协议。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局势来看,俄乌冲突在短期内不会结束。有欧洲官员此前曾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认为这场冲突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底。因此,未来局势将如何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俄乌双方谁更有时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质疑欧美对俄制裁的有效性,因为数据显示,俄罗斯经济正重新站稳脚跟。英国《卫报》6月2日则发文称,“俄罗斯正赢得经济战争”。

局势分析内附实图(俄乌冲突百日:北顿涅茨克局势白热化,乌方称俄军控制其20%领土)

局势分析内附实图(俄乌冲突百日:北顿涅茨克局势白热化,乌方称俄军控制其20%领土)

局势分析内附实图(俄乌冲突百日:北顿涅茨克局势白热化,乌方称俄军控制其20%领土)

北顿涅茨克硝烟四起,图自外媒

泽连斯基: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20%的领土

“截至今天,我们大约20%的领土在占领者的控制之下。”6月2日在卢森堡众议院发表视频演讲时,泽连斯基告诉在场者,这将近12.5万平方公里,“比所有比荷卢经济联盟国家(即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面积总和要大得多”。他补充说,顿巴斯地区“简直被摧毁”。

3月下旬,俄军从乌克兰首都周围撤离,将行动重点转移至顿巴斯地区。据泽连斯基所称,在最近几周,俄军取得了缓慢但实质性的进展。

泽连斯基还说,战斗继续在前线进行,沿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周边、穿过顿巴斯地区,一直延伸到该国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形成一个新月形战线,绵延“一千多公里”。

综合CNN、《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战事焦点是卢甘斯克地区的利西昌斯克和北顿涅茨克。北顿涅茨克是卢甘斯克地区最后一个不在俄罗斯手中的主要城市。从俄乌双方公布的战报看,双方在北顿涅茨克的争夺已经白热化,“已经陷入一场激烈的消耗战”。

目前,俄罗斯控制住了北顿涅茨克70%的面积。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称,俄军再次向该市西部发起攻击,以切断乌克兰人称之为“生命之路”的高速公路和支路沿线的乌方补给线。

英国国防部2日发布最新的情报评估,预计俄罗斯将在未来两周内控制整个卢甘斯克地区。

评估报告写道,“俄罗斯在顿巴斯取得了战术成功……俄罗斯控制了卢甘斯克90%以上的地区,并且很可能在未来两周内完成控制“。但报告补充称,俄罗斯未能在其他领域获得一样的势头,被迫进入防御模式。

局势分析内附实图(俄乌冲突百日:北顿涅茨克局势白热化,乌方称俄军控制其20%领土)

俄乌战线绵延一千多公里,呈新月形。CNN制图

分歧难解,谈判停滞

5月17日,俄乌和平谈判“无限期搁置”,双方相互指责对方导致了谈判陷入僵局。

俄方指责乌方在谈判中立场太过强硬,同时批评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提供了支持,点名美国、英国和欧盟希望利用乌克兰来对俄罗斯形成“战略压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当天表示,乌克兰谈判代表已经被英美控制,目的是拖延冲突,结果最终导致俄乌两国之间的和平谈判宣告暂停。

乌方则声称,俄方没有考虑到俄乌局势发展至今的变化,俄乌冲突已不再按照克里姆林宫的规则进行。不过,对于谈判,乌总统办公室顾问仍然强调,这会是结束当前俄乌冲突的方式。

实际上,在俄乌冲突一开始,双方之间便存在很难调解的矛盾。俄罗斯多次表明会继续展开军事行动直至实现“既定目标”;而乌克兰方面则喊话将“战斗到底”。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此前表示,俄方的“既定目标”包括实现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成为中立国家、不奉行反俄政策。

更糟糕的是,美西方不断火上浇油,一边军援乌克兰,一边实施一系列对俄制裁。

自2月24日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国家对俄制裁手段简直层出不穷,涵盖经济、金融、能源、领空、科技和文体等领域。在一些西方公司和行业协会的配合下,对俄制裁甚至外溢至文体娱领域与平民头上。

同时,西方持续军援乌克兰,从最初的头盔、防弹衣到现在的重型武器、高精尖武器,军援力度不断加强。最近,美国达成400亿美元的援助乌法案,并批准最新一批武器援助,包括应乌方要求提供射程较远的多管火箭炮系统。6月2日,欧盟27个成员国正式批准第六轮对俄制裁方案,其中包括石油禁运,相关制裁措施于3日正式生效。

在此情况下,俄乌谈判一直停滞不前。俄罗斯副外长鲁坚科日前表示,泽连斯基声称只有在俄军撤军后才能恢复谈判,这一言论给乌方寻求和平解决的愿望蒙上了一层阴影。乌方谈判代表兼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近日直言,基辅不会寻求与莫斯科达成和平协议,“与俄罗斯的任何协议分文不值”。

俄媒:曾是基辅啦啦队的西媒,正在改变看法

在西方政府挺乌制俄的同时,西方媒体也充当起了基辅“啦啦队”的角色。

局势分析内附实图(俄乌冲突百日:北顿涅茨克局势白热化,乌方称俄军控制其20%领土)

RT:曾是基辅啦啦队的西媒,正在改变看法

对此,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内本齐亚5月曾解释称,俄乌冲突不是针对乌克兰的战争,而是西方对俄罗斯发动的经济战。“就好像是(西方)在急切地等待这一刻,对俄罗斯进行镇压。如果我们谈论世界大战,毫无疑问,它在经济层面上进行。”

一开始,欧美国家对制裁有效性信心十足。3月26日,在波兰访问的美国总统拜登扬言,“卢布即将沦为瓦砾”,俄罗斯经济在未来几年将减半。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预测俄罗斯2022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将下降15%。

但随着俄罗斯经济多项数据出炉,包括卢布一路反攻、俄能源收入增加、最新GDP数据较为乐观,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开始质疑西方制裁的有效性。“今日俄罗斯”(RT)2日刊文称,这些西媒也在改变对乌克兰的看法,从支持乌克兰“战斗到底”变为认为乌克兰需要和平。

早在5月初,《经济学人》就分析称,在西方国家“前所未有严厉的”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只受了“皮肉伤”(but a flesh wound),并没有伤筋动骨。目前,卢布已经收复全部失地,且俄罗斯实体经济也呈现出“惊人的弹性”。

文章还写道,俄罗斯经济重新站稳脚跟有两个原因:长期遭受西方围堵的俄罗斯经济,对于这一轮制裁已早有准备;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产业并未受到严重影响。

“西方对俄罗斯发动经济战争已经三个月了,但这并未如期按计划进行。相反,情况确实非常糟糕。”6月2日,英国《卫报》刊文称,俄罗斯正赢得这场西方发动的经济战。西方的一系列制裁,不仅没有压垮俄罗斯经济,迫使普京撤兵,反而推高了能源价格,拉高了西方国家的通胀,让卢布汇率越发坚挺。

“今日俄罗斯”还注意到了英国《每日电讯报》编辑考夫林(Con Coughlin)的转变:他每周都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俄罗斯的失败,现在说莫斯科可能会取得“令人震惊的胜利”。尽管这是为了支持他的论点,西方国家需要加强军援乌克兰的力度。

最后,“今日俄罗斯”还称,即便如此,白宫和基辅仍然对西方媒体的转变视而不见。相反,美国继续给乌克兰一张空白支票。

局势分析内附实图(俄乌冲突百日:北顿涅茨克局势白热化,乌方称俄军控制其20%领土)

英国《每日电讯报》编辑考夫林:从预言俄罗斯失败到称俄罗斯将取得胜利

“胜利终属于我们”VS“行动仍将继续”

在俄乌冲突百日这一天,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则简短的视频讲话。他说,乌克兰人在100天内一直在保卫自己的国家,抵御俄罗斯的“侵略”。

泽连斯基表示:“议会领导人在这里,总统办公厅主任在这里,总理在这里,总统顾问在这里,总统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人民,我们国家的人民,在这里。 我们已经保卫乌克兰100天了。胜利将属于我们。荣耀归于乌克兰。”

局势分析内附实图(俄乌冲突百日:北顿涅茨克局势白热化,乌方称俄军控制其20%领土)

泽连斯基发表视频讲话,视频截图

同日,俄罗斯总统府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评估了俄乌冲突100天局势,称俄罗斯已经取得“某些成果”,工作将继续进行,直到实现所有目标。

“该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顿巴斯地区的人民。在这一方面,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佩斯科夫在例行电话会议上告诉记者, 许多定居点乌克兰武装部队和民族主义分子中“解放出来”,人们也已经拥有了建立和平生活的机会。

佩斯科夫强调,这项工作将一直持续到“特别军事行动”的所有目标都实现为止。

另据塔斯社报道,佩斯科夫此前一天(2日)表示,由顿巴斯地区民众来决定是否公投加入俄罗斯。他说,“首先,必须是人民的意愿,其次,必须设置适当的条件”,但补充称,目前还没有公投的具体时间。

一边称“胜利归于乌克兰”,一边说“行动仍将继续”,一百天过去了,双方的态度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局势来看,俄乌冲突在短期内不会结束。早在4月份,就有两名欧洲官员日前告诉CNN,美国认为这场冲突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底。

CNN在6月3日发文分析称,俄方表示俄军不会在乌克兰“追逐最后期限”,这表明普京在俄乌冲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时间表。相比之下,乌克兰人担心“国际疲劳”(international fatigue)可能会出现,因为这将导致国际社会向乌克兰政府施压,要求他们对普京做出让步。

“因此,未来局势将如何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俄乌双方谁更有时间。”CNN最后总结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