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生意罗冉峰报道
12家欧洲俱乐部提出筹建欧洲超级联赛,经济利益是最大考量。而最终能否成事,也决定于各个与利益相关的变量落在哪个区间。
俱乐部的基本参赛动力,除了声明中展望的100亿欧元收入前景、35亿欧元的创始俱乐部“补贴”外,还在于《金融时报》揭露的至少2.64亿欧元的固定收入。这远超目前欧冠所能提供的收入上限。
欧足联要捣碎欧超俱乐部的发财美梦,方法在于“打蛇打七寸”。要么让这2.64亿收入“不值”,要么让欧超俱乐部根本“赚不到”想象中那么多的收入,欧超自然会成为空中楼阁。
“反欧超联盟”
让欧超“不值”,欧足联的方法在于联合各大联赛和足协。英超、西甲、意甲三大联赛,英格兰、西班牙、意大利三大足协,与欧足联联合发声,俨然组建起一个“反欧超联盟”。
假如欧超坚持落地,欧足联肯定会取消欧超俱乐部参与属下赛事的资格。而联赛和足协阻止成员俱乐部参加欧超的最极端反制措施,也是取消欧超俱乐部参赛资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12俱乐部中将全部失去国内目前联赛和杯赛的参赛机会,以及随之而来的收入。
这部分收入同样数以亿计,例如2018-2019赛季,巴萨转播收入2.62亿欧元,曼联转播收入2.41亿英镑。转播收入基本上来自参加联赛、杯赛和欧洲赛事的分红。
因此,假如12俱乐部因为欧足联与各大足协的制裁而完全退出目前所在的职业足球圈子,欧超将成为其唯一的主力收入来源。届时2.64亿的固定收入将被退出其他赛事的损失抵消。这种最极端的反制措施,成为制衡12俱乐部的“核武器”。
核武器破坏力大,带来的持续环境破坏更不容小觑。而欧超反对方的“核武器”也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特性。正如欧冠失去豪门俱乐部后商业价值降低、奖金缩水,各大联赛失去各家顶流俱乐部后,转播合同、赞助合同的价码也要大降。最终是整个欧洲足球生态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可见,各国联赛和足协才是关键角色。豪门不介意退出欧冠、自立收入更丰厚的门户,但一并退出联赛的代价将十分惨痛。假如能争取到联赛的支持,欧超就更有底气跟欧足联对抗。反之,欧超将缩手缩脚,甚至无疾而终。
从目前情况来看,联赛和足协有各自的利益考虑(相关分析请留意今天“体育大生意”微信公众号推送),所以欧超暂时争取不到联赛的支持。“核武器”依然有可能动用。
封闭商业赛事或水土不服
反欧超一方动用“核武器”后,欧超将成为全封闭的商业足球赛事,隔绝于传统的欧洲职业足球圈子。这种情况下,欧超有可能连2.64亿都“赚不到”。
封闭型体育赛事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是主流,但在欧洲没有成功先例。欧超也存在水土不服的可能。因为欧洲足球的传统是国内赛事和洲际赛事、上级赛事和下级赛事、联赛和杯赛错综复杂。丧失了上中下游俱乐部频繁互动的魅力后,欧超几个所谓豪门品牌,未必能真正撑起各类已有赛事源于欧洲足球整体底蕴的商业价值。
其中一个可能发生的具体尴尬情况在于,参赛球队只有15家创始俱乐部参赛内部比赛。如果按传统主客场双循环,赛事数量大减,球迷看得不过瘾;通过淘汰赛、季后赛、多循环之类的形式增加赛程,又有可能带来同样的球队对阵过多的审美疲劳。
欧超封闭后,欧超的受众只剩下豪门球迷。豪门球迷可能会适应这种状态,但也可能意兴阑珊。欧超如果真的宁愿走封闭赛事这条路,就要考虑球迷反应不佳的情况下赛事如何维持原本设想的商业价值。这方面推演后,成功的可能性多大、失败的可能性多大、失败后损失多大,都会具体影响到12俱乐部是不是真的有执行欧超的勇气。
另一个让欧超有可能“赚不到”的因素,来自球员。
假如欧超事成,俱乐部将可以为球员提供更优厚的报酬。人往高处走,欧超俱乐部的吸引力将高于其他俱乐部。但假如欧足联制裁欧超俱乐部的球员,例如传闻中不允许他们入选国家队等规定,又会进入到另一个博弈局面。
欧超事发于欧洲,欧足联是最有可能执行限制其成员国选拔欧超俱乐部球员的洲际足协。其他洲际足协暂时未就欧超表态,但国际足联也发出声明反对。虽然国际足联的态度远不如欧足联激烈,但这势必令人联想到限制欧超俱乐部球员参加世界杯的可能性。
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的魅力,归根结底落到来自大俱乐部的球星们,拒绝欧超俱乐部球员参加国家队,相当于损害国家队大赛的吸引力;但世界杯、欧洲杯又有自身的底蕴,令优秀球员梦寐以求。究竟在丰厚的职业合同报酬和代表国家在世界舞台争光之间,哪一样更吸引优秀球员,这个问题暂时没有定论,但问题的答案显然可以影响欧超是否正式落地——没有球员支持,欧超无法成事。
发动“官司持久战”
欧足联还拥有一种手段,有机会达成“不值”和“赚不到”双管齐下的效果——法律武器。
当欧足联起诉欧超时,情况不仅仅在于从法律上阻止12俱乐部自立门户,更重要的是将其拖进一个漫长的泥潭中。这类牵涉到全欧地区的商业纠纷官司,势必旷日持久,消耗俱乐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这就使得豪门在争得欧超的优厚福利前,首先却要支付不菲的法务成本,投资效益有下降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频繁的官司纠纷令欧超长期身处争议的漩涡中,对欧超的品牌形象带来持续不利影响。赞助商、转播商有可能因此更审慎地看待欧超的价值,最终导致欧超根本无力达成百亿商业价值的“宏愿”。
欧超雄心勃勃、参与俱乐部也看似团结,但欧足联并非没有反制的王牌。双方博弈厮杀的空间,遍布于欧超封闭发展的可能性、其他赛事组织的站队、商家和球迷的态度、球员的支持度、官司持久战等等领域。笔者认为,缺少各国联赛的支持,欧超很难走出独立建构职业足球生态的激进一步,因为欧超概念本身只是一种利益盘算。假如欧超真的与传统足球生态决裂,代价恐怕不仅仅是“掉一层皮”。如果12家俱乐部愿意承受这种代价,倒不啻为商业足球发展模式的“历史性探索”。
注:体育大生意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