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在一战和二战都是重要的参战国。一战爆发前,意大利与德国、奥匈帝国结为军事同盟,但一战爆发后,意大利突然临阵倒戈,背叛了盟友加入到协约国一方,意大利的临阵倒戈,成为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战中被意大利坑惨的德国,在二战时居然还选择意大利作为它的盟友,结果二战中意大利再次倒戈,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前后被意大利坑了两次。意大利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临阵倒戈?难道意大利专为“坑德”而生?这就要从三国同盟的建立说起。
一、三国同盟的建立
意大利和德国直到1870年才完成统一,两国在统一前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意大利境内大多数邦国不是被法国控制就是被奥地利控制。例如威尼斯和米兰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奥地利是意大利统一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在击败了奥地利后才完成了统一,即使统一后两国也一直存在领土纠纷,两国关系非常紧张。
▲意大利统一前很多地区曾被奥地利统治或控制
意大利在统一战争中能击败奥地利,普鲁士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奥地利几百年来一直是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本来是最有希望统一德意志的邦国,但普鲁士先后击败了奥地利和法国,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为了安抚奥地利,防止其再回过头来与它争夺德意志,更为了孤立法国,普鲁士不断主动改善与奥地利的关系,大力支持其往巴尔干扩张,德奥结成了军事同盟,德国首相俾斯麦也试图拉拢意大利加入军事同盟,但因为奥地利的因素,意大利一开始并没有与德国结盟。后来局势的发展最终使德意奥三国结成了军事同盟。
▲普鲁士击败法国后,普鲁士国王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
意大利统一后为了发展经济,亟需扩大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开始不断扩张殖民地,并将目标瞄向了隔海相望的突尼斯,向突尼斯进行经济渗透。
与此同时,法国也在向突尼斯进行渗透。法国在非洲殖民扩张的时间比意大利早得多,1830年法国就占领了突尼斯的邻国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成为法国在非洲扩张的大本营,1876年,法国获得了在突尼斯建造铁路的权利,1880年,意大利也获得了在突尼斯修建铁路的权利。
▲突尼斯距意大利仅150公里,成为意大利扩张的目标
就在意法在突尼斯渗透、利益均沾的时候,法国突然玩了把大的。1881年,借口突尼斯某部落侵犯了阿尔及利亚的领土,法国竟然出动几万法军占领了突尼斯,并迫使突尼斯签署了《巴尔杜条约》,使突尼斯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法国突然占领突尼斯,打破了之前法意利益均沾的局面,这令意大利举国震惊,国内掀起了反法浪潮,意大利政府同样气愤不已,但除了气愤也无能为力,毕竟实力远不如法国,一旦开战,几乎不可能取胜。
意大利不得不开始寻找盟友,放眼整个欧洲,当时只有与法国对抗的德国最适合成为它的盟友,德国的统一是建立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的基础之上,普法战争后德法两国随即成为了死敌。而德国已经选择与奥地利成为盟友,意大利不得不暂时放下领土争端,与奥地利和解。
经过多轮谈判后,终于在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正式签订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形成。为了对抗三国同盟,法国与俄国结成了军事同盟,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加剧,后来英国也加入到法国和俄国一方,最终英法俄结成了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为一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一战爆发前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从三国同盟形成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并非铁板一块,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本就有很深的矛盾,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是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面临着法国的军事威胁,意法矛盾暂时掩盖了意奥矛盾。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为了一起对抗法国,暂时结成了同盟。只要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三国同盟随时有解散的可能。
意奥关系的不稳定,是三国同盟解体的重要原因。意大利争夺突尼斯失败后,不得不向其他地区扩张,意大利将目光瞄向了巴尔干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1911年,意大利与奥斯曼帝国发生了战争,夺取了巴尔干地区的佐泽卡尼索斯群岛。
而巴尔干地区同样是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意大利在争夺巴尔干地区的过程中难免与奥匈帝国产生不少摩擦,再加上双方原有的领土纠纷,使得意奥矛盾逐渐超过了意法矛盾,这为后来一战中意大利倒向协约国奠定了基础。
二、一战中意大利临阵倒戈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视察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热血青年普林西普刺杀,随即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不久德、俄、法、英四国因为军事同盟关系向对手宣战,它们很快卷入了战争。而此时的意大利在干什么?
▲萨拉热窝事件中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身亡,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意大利表示奥匈帝国在向塞尔维亚宣战前,完全没有征求过意大利的意见,而奥匈帝国宣战前曾多次与德国交涉,反复向德国确认是否能提供军事支持,德国给了肯定的答复。而且意大利认为在它三国同盟中承担的义务只是防御性质的,只有当盟友是被入侵的一方,才会与盟友共同作战,于是在一战爆发后宣布保持中立,这让德奥气愤不已。
意大利宣布保持中立后,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断争取它加入到自己一方。意大利选择与双方同时谈判,看谁开的价码高。意大利要求战争胜利后把奥匈帝国的大片土地和巴尔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地区给自己,同盟国尤其是奥匈帝国当然不答应,但是协约国最终接受了意大利开出的条件,这让意大利开始倾向加入协约国一方。
与此同时,战争的进程也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一方。1914年9月,一战中著名的马恩河战役结束,结果是德国战略上失败,没能迅速突破马恩河防线,西线进入了相持阶段。德国西线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破产,后期不得不长期面对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在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向德皇报告时认为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马恩河战役后,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德国陷入长期两线作战的困境
面对战场上的新形势,意大利终于在1915年初同协约国在伦敦签署了秘密条约,之后便向奥匈帝国宣战,意大利正式倒向了协约国一方。
这使得力量对比由之前的3:3变成了现在的2:4。如有意大利在西线牵制法国,德国两线作战就不会很吃力,但现在德国西线没有了帮手,战略上已经很难取胜。果不其然,1918年,一战最终以德国一方的失败而告终,意大利的临阵倒戈成为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后,德国两线作战更加困难
然而,这不是意大利唯一的一次临阵倒戈。意大利在后来的二战中再次临阵倒戈,而这次被坑的同样是德国。
三、再度结盟,德意轴心同盟的建立
一战胜利后,为制定战后国际新秩序,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在英法主导下,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德国不仅割地赔款,还被严重制裁。
英法当初答应意大利的条件很多都没兑现,意总理奥兰多气愤之下,中途退出了和会,意德都对英法主导的凡尔赛体系不满,后来意德政治局势的变化使两国再次结成了军事同盟。
1922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夺取了意大利的政权。11年后,他的粉丝希特勒夺取了德国的政权,希特勒在德国同样实行法西斯主义,他不断扩军备战,试图对英法“复仇”,推翻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于是急切寻找盟友。
▲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墨索里尼上台
放眼欧洲,有实力帮助德国对抗英法的国家只有意大利、西班牙和苏联,其他国家实力都太弱,希特勒极端仇视苏联的共产主义,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同样都是法西斯国家,因此,希特勒最想拉拢的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德国不断向他们示好。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引发国际舆论强烈的声讨,英法宣布对意进行制裁,此时只有德国对意大利表示支持。于是,意大利退出由英法主导的国联,与德国越走越近。后来,德意一起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战,支持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权。有了第一次合作之后,之后两国合作程度不断加深。
终于在1939年5月,意德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二战爆发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结成军事同盟
三、二战意大利见机行事,参战!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根据军事同盟条约,德国要求意大利尽快给予军事援助。意大利表示愿意出兵,但暂时缺乏战略物资和武器,于是给德国开了一张天价援助清单,包括石油、钢铁、高射炮等武器和战略物资,希特勒看了后表示暂时难以提供,墨索里尼便暂时保持了中立状态。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二战爆发过去了一个月,希特勒再次要求意大利参战。墨索里尼口头表示将尽快参战,但并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他决定再观望一下战场上的形势,等待更好的参战时机,避免站错队成为战败国。
1940年5月,德国横扫北欧和西欧,绕过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攻到了法国境内,30多万英法联军被德军逼到敦刻尔克,几乎赤手空拳逃到了英国。
▲二战德国横扫西欧、北欧,占领法国
此时,法国败局已定,英国退守本土。没想到德国的胜利来的如此之快,墨索里尼担心再不参战将失去瓜分胜利果实的资格,于是在二战爆发的9个月后,意正式对法宣战,并派出32个师去进攻法国。碰巧的是,一战中意大利也是在战争爆发9个月后才参战,不同的是,这次意大利开局没有临阵倒戈。
▲看到希特勒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墨索里尼终于宣布参战
然而,随着战争形势的巨大变化,意大利最终还是在战争过程中临阵倒戈。
四、意大利再坑队友,临阵倒戈
意大利参战后,参加了入侵希腊、南斯拉夫和北非的战争,但是表现都差强人意。1941年,随着德国入侵苏联和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使苏联和美国先后卷入战争,德国的对手越来越强大。
1943年,苏联和美国先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中途岛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二战发生了重大转折,与此同时,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之后,北非德意联军投降,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攻守之势发生了逆转,轴心国由盛转衰,同盟国开始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轴心国由盛转衰
同盟国获得一连串的胜利后,为迫使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9日,盟军成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德意联军溃败,盟军第一次攻到意大利的国土。此战后,意大利已无力再战,意统治阶层认为轴心国的覆灭已不可避免,如继续同盟军交战,将陷入万丈深渊。
▲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攻入意大利国土
于是意大利再次见风使舵,7月25日,在意国王的支持下,法西斯党高层发动了政变,墨索里尼在众叛亲离中下台,取而代之的是由巴多格里奥组成的新政府。
这回意大利再次选择两边下注,它一边表示新政府将同德国继续保持同盟关系,继续与之并肩作战,一边开始与同盟国接触,就停战条件展开谈判。
不过这次意大利在谈判中就非常被动了,此时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轴心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意大利没有一战时讨价还价的筹码。经过长时间谈判后,最终同盟国向意大利下达了最后通牒:立即无条件投降,要么接受,要么结束谈判。意大利终于再次临阵倒戈,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宣布退出轴心国集团,并向德国宣战。
意大利的倒戈使德国面临的战争形势更加恶化,德国不得不面对三线作战的困境,意大利的倒戈加速了德国的失败,最终二战以轴心国集团的无条件投降而结束。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最擅长观望形势,为了避免成为战败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前后两次临阵倒戈,而被坑的同样都是德国,可谓“专业坑德”三十年不动摇。
▲美军进入意大利(1945年)
作者:诸葛仲达
编辑: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