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部分军事影视作品和游戏影响,“直接、简单、粗暴”成了人们对“俄式”人质救援的第一印象,甚至有网友戏称其为“人质粉碎机”,尤其是游戏《彩虹六号:围攻》中俄军干员们“重防御 重火力”的角色特征与使用不好就极易伤害人质的特殊道具,更加深了广大军事爱好者对“强拆”式的俄罗斯人质救援的感受。许多人借用干员Fuze 的名言“当恐怖分子不再拥有人质时,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来形容“俄式”人质救援。然而,真正的“俄式”救援真的像大家认为的这样吗?
斯兰人质事件中携带RPG-7火箭筒的俄联邦国家安全局(FSB)阿尔法特种部队队员
有人形容,人质救援就像是“在刀尖上的舞蹈”。每一步都必须慎之又慎,一着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导致营救行动失败。故此,一般人惯常的逻辑都是政府派出交流技艺高超的法律专家与匪徒谈判,以拖延时间;另一边的特警突击队员们则通过各类高科技侦察、潜入设备悄无声息地摸到门口或是其它入口,进而借助闪光震撼弹发动突袭,解救人质。而反观各类俄军反恐反人质劫持的演习和实战视频,则是“声势浩大”——机枪与榴弹发射器相配合,对恐怖分子一通压制;装有特制炸药的门窗破拆器通常会弄开整面墙,有时也会把被劫持车辆的车顶掀翻;当破门无效的时候,俄军甚至会动用BTR装甲车与火箭筒进行破拆操作;进入房屋之时,身着重型防弹背心和防弹服(你没看错!是防弹服,不是防爆服)的救援人员则拿着带有几千流明的“强光(爆闪)眩目器”的重型盾牌,手持冲锋枪,在一阵交火之后带出神志不清的人质和死相惨烈的恐怖分子。为何“俄式”人质救援不走寻常路呢?这,还要从俄罗斯国内的特殊环境讲起。
源于现实的无奈
严酷紧张的反恐形势是“俄式”人质救援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俄政府在车臣问题上坚持奉行不遗余力打击车臣非法武装的政策,使车臣非法武装受到沉重打击。与此同时,车臣非法武装也加强了反抗,手段和方式日趋多样化且更凶狠残忍。自2002年10月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事件”以来,俄境内的大大小小的恐怖袭击事件始终未曾停止,并且多是人质劫持型的恐怖袭击。
救援与攻坚任务的俄军战斗工兵,他们身着内循环水冷防弹服和重型防弹衣,戴着配有防弹面罩的头盔
与西方国家那种独狼式、以轻武器(手枪或民用冲锋枪)和少量手榴弹为主的人质劫持型恐怖袭击案件不同,俄境内车臣非法武装的装备水平相当高,火力也非常凶悍。关于恐怖分子的武器来源,一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下令撤军,通过军事命令的形式合法将70%以上的苏联军事装备都留给了车臣分裂势力(包括后来的车臣非法武装),在1992年5月格拉乔夫甚至命令将北高加索军区一半(实际则是95%)的武器移交给了车臣武装,其中甚至包括最先进的T-80坦克。二是俄军内部腐败严重,通过秘密向车臣独立武装走私军火大发横财。尤其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时期,俄军有大量的枪支弹药下落不明。以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事件”为例,事后清查恐怖分子武器时,共起获包括AK74U短突击步枪和PM手枪在内的数十枝枪械,近20枚F1手雷以及152毫米炮弹,数量众多的军用炸药块组装的简易爆炸装置和自杀式腰带。这是诸如“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人质事件”和德国“摩加迪沙航空劫持事件”那种“俩三枝枪 俩三个人”的恐怖袭击的火力配置所无法比拟的。
执行封锁警戒任务的俄罗斯军警
“一墙之隔的艰难”也是俄军警部门面对人质救援时的难题。由于俄罗斯国土大部分地处高纬度,其传统民居墙壁较厚(远东及西伯利亚某些地区墙壁厚甚至可达90厘米左右),再加上恐怖分子所藏匿的南部山区的村庄大都依山而建,地形复杂险要。因此,在面对反人质劫持任务时俄军警部门往往难以对现场进行有效封控,普通轻武器火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在城市反人质劫持任务环境中,现代都市建筑迷宫般的街道与室内廊道,加上苏联时期为应对大规模战争而加固过的带人防工程的公共建筑(恐怖分子大都会选择剧场、学校等公共设施作为人质劫持和恐怖袭击的目标地),更是进一步加剧了俄军警部门的行动难度。再有恐怖分子异乎寻常的火力配置加持,更令人质救援行动处处受限,难以开展。因此,特殊的人质救援行动环境,也就必然催生出了与其它国家截然不同、具有鲜明斯拉夫特点的“俄式”人质救援方案。
在人質救援中,装甲车可以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掩护功能
另外,受苏联解体影响,一直以来,俄军/警部门资金预算紧张,武器装备的采购和更新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因此,怎样让众多传统与老旧装备能够应对严峻的反恐任务,适应诸如人质救援之类的特殊任务,变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对装备进行必要的改进升级外,针对性地设计出实用、有效的战术模式也是发挥老旧装备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这才有了BTR-80装甲车、RPG-26火箭筒参与人质救援行动,也才有了简单粗暴的“俄式”人质救援。
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俄军警部门进行武力解救人质时,“外围火力封控、压制”与“救援人员突袭、进入”是其面对的两大主要难题。通俗讲,就是“怎样有效地破门开洞?”、“怎样使恐怖分子的枪失去有效作用?”以及运用手头现有的资源(老旧装备)如何有效保护人质与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践行“以人为中心”的人质救援行动。
俄罗斯人在这一问题上秉持着“简单有效就是硬道理”的传统俄式战术思维,将传统装备与独特的行动方式结合并配合少量专门针对人质救援设计的特殊武器,在实践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重视火力运用,重视防护能力,重视特殊武器使用”的人质救援策略。
俄罗斯国民近卫军604特战中心的特战队员,装备RSP头盔,Goplit重型防弹背心和RESS防破片衣
“重视火力运用”。没有什么问题是一发RPG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发!俄罗斯人在人质救援任务中将火力的运用贯彻到极致。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俄军警部门人质救援的场景看起来相当生猛,像强拆一般。当然,火力的运用也是有门道的。“俄式”力”和“非掩护性火力”。而营救人质行动的突袭阶段和扫尾阶段,以及转移人质阶段,为了压制恐怖分子火力,限制其移动,减少营救方伤亡,“掩护性火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使用突击步枪和班用轻机枪即可完成压制任务。不过,针对俄国内特殊的反恐环境,在面对高墙厚壁与火力强悍的恐怖分子时,在突袭、转移人质阶段利用装甲车车身或高能炸药定向爆破打开突破口;或使用大口径机枪和车载小口径火炮进行火力压制;扫尾阶段用火箭筒对残余恐怖分子进行清剿,才是有效减少人质和救援人员伤亡的最佳手段。
装有消音器的VKS狙击步枪
“重视防护能力”。对救援人员防护水平的极致追求,也是“俄式”人质救援的一大特点。试想,一群人高马大的斯拉夫汉子,身着Fort-RESS防破片衣,穿着带有全套防弹组件(加装护颈护裆护肩)的Goplit重型防弹背心,头戴配备防弹面罩的Altyn/Lshz-2dtm头盔,肩挎大型防弹盾牌,手持突击步枪,像机甲战士一样迎面破门而入,那些恐怖分子不管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将遭受巨大的刺激与考验。当然,这身装备不光是为了好看(吓人),它们可以在特战队员面对火力强大的恐怖分子时,有效抵御手枪/冲锋枪子弹和手榴弹破片的袭击,从而大大减少人员伤亡,提高行动效率。甚至在危急时刻,特战队员们可以凭借其性能,做个人肉盾牌,在人质转移的过程中为人质提供有效保护。包括行动中作为火力支援的装甲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起到临时掩体和防护的作用。
ASH-12突击步枪,配备PS-12特种步枪弹
“重视特殊武器使用”。谈起“俄式”人质救援,大家总是会想到执行“掩护性火力”任务的装甲车与火箭筒。其实,在面对人质、恐怖分子混杂的室内CQB战斗(室内近距离战斗)与突袭解救人质,需要“非掩护性火力”时,俄军警往往会使用针对反劫持任务设计的特殊武器。这些装备才是“俄式”人质救援最终成功的关键!这些装备中常见的有VKS微声狙击步枪与ASH-12突击步枪。两者都是12.7毫米口径,分别使用SC-130亚音速步枪弹(VKS)与PS-12特种步枪弹(ASH-12)。大质量弹头的巨大存能可以保证对穿有防弹衣的恐怖分子一击毙命,而低速特性则可以有效避免人质救援过程中产生的过度穿透从而伤及无辜的问题。“折扇”6与Vant-VM重型防盾则是突袭时保护救援人员和人质安全的有效利器。Vant-VM重型防盾全重24千克,机动时由专人背负,突袭时配合专门的承载背负系统使用。它可以有效抵御普通步枪弹头和手榴弹破片,防盾视窗框下方配有数千流明的强光(爆闪)炫目装置,配合震撼弹使用能使恐怖分子短暂失能。值得一提的是,防盾中心的红色圆心设计,其利用了人的心理作用,当恐怖分子开枪射击时会下意识的朝向圆心,利于吸引火力,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盾牌防护效能。除此之外,能有效抵御爆炸破片的RAID-L防破片服,可以发射软硬杀伤榴弹与非致命性弹药的GM-94泵动榴弹发射器和T-5000高精度狙击步枪,也是俄人质救援任务中常见的特殊装备。
T-5000高精度狙击步枪
总之,三个“重视”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强有力进攻手段,有效地压制恐怖分子火力,甚至是争取在进攻发动的短时间内使其迅速失去反抗能力,从而更好地保证人质安全,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更有效地震慑那些潜在的恐怖力量,而对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一定程度的附带损害持允许的态度。因此“俄式”人质救援其实是典型的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只不过多数的实战演习视频,更多展现的是攻坚突入时执行“掩护性火力”任务的画面。这给许多人留下了俄军警部门进行人质救援时相当粗放、暴力的印象。
使用GM-94泵动式榴弹发射器的俄军警士兵
精细的粗活儿
说到底,“俄式”人质救援行动本质上还是属于传统的人质救援行动范畴,其在战术原则与流程上仍旧遵循着传统人质救援的规律,只不过在具体实战过程中,结合俄国内的反恐政策与特殊反恐环境和条件加以改变,使之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我们不能形而上地将“俄式”人质救援扣上“简单、粗暴、直接”的帽子。俄罗斯军警部门在执行人质救援时也并不总是强悍到底,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谨慎的营救方案。例如2002年10月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事件”的处置,俄军警部门就没有采用快速、强力的直接突袭行动,而是采用特殊气体芬太尼麻痹人质和匪徒,再配合专业拆弹专家破除剧场各通道的爆炸物从而潜入到剧场外围,在同一时间从多点突入。俄军警部门也十分注意武器选择,参加行动的FSB(俄联邦国家安全局)特战人员使用了VSS或ASVAL微声步枪。该型枪械使用的9×39毫米亚音速步枪弹,在低速状态下仍具有穿透软质防弹衣和一击必杀的动能。行动中,核心小组每一名射手都被分配了指定的射界,甚至具体到某一区域某几排座位的某个武装人员(特战队员对现场环境和绑匪位置的熟悉程度,从侧面也说明了俄军警部门在情报搜集方面的细致)。因此,战斗开始后并没有发生激烈的交火,许多恐怖分子在刚反应过来的瞬间就被击毙。可见,“俄式”人质救援也有利落无声的时候!
GM-94泵动式榴弹发射器及其装具
另外,从许多俄军特种部队训练视频的细节中,也能看到“俄式”人质救援“强硬”背后的专业与细致。在红星电视台播出的几段俄特种部队的CQB训练视频中,就有关于人质救援训练的细节:特战队员迅速从腰间快拔套中抽出手枪,向侧身拿着标靶、站在三个不同方向的队友射击;又或者是三个队员站在标靶周围,另一名特战队员利用人与标靶的间隔缝隙射击。更有甚者,直接让一组队员身着特制防弹衣扮演恐怖分子,而救援队伍使用特制训练弹与之真枪交火。这样的升级版“信任射击”更真实地还原了人质救援场景,从而加强了救援人员行动的精准性。而在俄罗斯世界杯安保等演习中,更是将跳伞、潜水、索降、狙击、渗透、临检拿捕与要员保护等元素融入到人质救援行动中来,小型侦察搜爆机器人,红外侦察设备与微声武器的加入,也使得演习更加专业化。
“折扇”6重型防盾,防盾中心设计有红色圆心
“俄式”人质救援“强悍、直接、凌厉”的战术风格,表面上看似粗暴、刚猛,实则粗中有细、科学谨慎,是俄罗斯军警部门在长期的实战中针对特殊任务环境用鲜血与子弹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而一些国内军事爱好者对于“俄式”人质救援开玩笑式的戏谑,虽表面上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实际多有一些偏颇认识,使得“俄式”救援被污名化,惨遭冤枉!
近年新入役FSB特种部队的一种防地雷反伏击车
近年来,俄军警部门开始注重使用无人机等新手段进行人质救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俄军警单位在人质救援任务领域将目光投向了新技术、新方法,开始注重使用诸如小型无人侦察战斗机器人,防爆干扰器,防地雷反伏击车,激光眩目器以及特种侦察仪器等专业反恐装备,诸如“眼罩”系列防爆干扰器、“台风”防雷反伏击车等专业装备纷纷入役。各军警单位在自身编制和体系上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多支内务部队,尤其是特种部队合并、整编、裁撤,组建了新的“国民近卫军”。中央一级的FSB特战力量也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定位。相信在今后的反恐人质救援行动中,俄军警部门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任务。期待“俄式”人质救援能够结合新任务环境、新军事技术,创新战法形式。
俄人质救援人员使用小型战斗机器人和重型防盾突入房屋,小型战斗机器人的火力相当凶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