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姚明退役的第五年、第二届奥运会。2012年,中国男篮五战尽墨,2016年,想赢下一场比赛,依旧很难。现在这支中国男篮,发展重点依旧是内线,但两名中国后卫却经常让人眼前一亮。赵继伟和郭艾伦的成长让中国男篮看到后卫的希望,但后卫转型的阵痛,却依旧在持续。
姚明之前,中国男篮不是就没有过辉煌。以胡卫东、郑武、孙军等前辈为代表的黄金一代,依靠着小、快、灵称霸亚洲甚至打进奥运八强。那时的后卫速度快,但世界篮坛还处在被中锋统治,中国男篮独树一帜。
随着姚明的成长,中国选后卫最重要的标准成了会给姚明传球。姚明的发小刘炜凭借一手给姚明的吊球把持着一号控卫的交椅。而除此之外,他最大的特点是宛如一把进攻尖刀——而那并非控卫的必需品。
姚明退役后,中国男篮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易建联依旧坚挺,但统治力跟姚明还是有差距的。此时后卫的定位何在?重回小、快、灵?不是不可以。但此时的世界篮坛早已沧海桑田,中锋不但在职业联赛里地位下降,在国际赛场戏份也少了许多。篮球的主流,成了崇尚速度与运转、快速反击和极端轮换。这样以来,中国后卫还能在欧美人面前找到优势吗?难了!
赵继伟和郭艾伦,前者回归传统后卫,不为某一名中锋服务而是掌控大局;郭艾伦速度快、进攻犀利,在乱阵之中快速取分如探囊取物。两人特点鲜明,各司其职,倒也搭配。但是,后卫线上仅此两人还是远远不够的。转型的大方向建立在具体人才的实有基础之上。对于中国男篮而言,或许对于外线人才尤其是后卫人才的培养,比对内线球员的培养更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