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由70 位考古学家的精彩人生交织而成的考古史,带你领略考古学300 年间的风云变幻,见证考古学与人类历史的伟大时刻!
一部考古学的《史记》,通过70位考古学家的人生故事,带领读者走进考古学、认识考古学、喜爱考古学!!!
布莱恩•费根 主编
李志鹏 李凡 译
ISBN:978-7-100-20286-2
商务印书馆2022年2月出版
文章节选
李济与裴文中
1896—1979 1904—1982
发现商文明和东亚最古老的人类
当时,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或者是由于到了下工的时候,周围是静悄悄的,如果不是有节奏的锤镐声不时地传出来,简直不会知道有人在里面工作。可是就在这静悄悄的气氛里,裴文中忽然大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是人头!”
——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1990年
李济和裴文中是中国考古学界两位著名的先驱。他们中,一个在20世纪20年代对安阳的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进行了考古发掘,另一个则在30年代发掘了周口店第一处直立人遗址。这两次发掘标志着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开端,更改写了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
李济因他在中国现代科学考古学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和发挥的领导性作用而获得了“中国考古学之父”的称号。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的李济,经历了20世纪初中国戏剧性的社会变革。他起初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在家乡和北京的新式学校中接受了现代教育,并在1918年赴美国深造。正如当时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李济志在学习西方科学与技术来建设一个更强大的现代化中国。他在克拉克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学士和社会学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这样的教育背景,使李济走上了跨学科研究之路,并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过去。这些方法在他之后的学术生涯以及构建中国考古学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他本人的主要兴趣还是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但同时结合了传统文献记录、民族学和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
1923年回国后,李济很快投身于考古发掘和研究中。他主持的第一次发掘是1926年山西省西阴村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此次发掘标志着中国学者在中国境内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他发展出了一套记录人工制品在地层环境中三维坐标的新方法。这次发掘还得到了弗利尔美术馆的支持。于是西阴村考古也成为中国考古学历史上首个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这个项目,一些有关国际合作发掘的规则得以确立,从而对国内的相关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就包括所有出土文物必须交由中方机构保管这一规定。
殷墟考古
为了追溯华夏文明的源头,作为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考古组带头人的李济,承担了河南省安阳境内殷墟(约公元前1250—前1064年)遗址的发掘。在李济的带领下,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了15个发掘季(1928—1937年)的发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数百件青铜器,近25000件刻辞甲骨,青铜器作坊、宫室和宗庙的基址以及大型王陵。这些发现证明了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也首次为华夏古代文明的原生性提供了考古学证据。李济在殷墟的开创性工作,让考古学成为人文学科之一,也成为革新中国传统史学的一股力量。
李济,拍摄于1933年,
当时他正在中国山东滕县安上村进行勘察
李济正在监督殷墟127甲骨窖藏坑的发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济则带着殷墟发现的材料一并迁至台湾。“中央研究院”在台湾重建后,他继续研究和发表这些材料。他还在台湾大学建立了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并培养出新一代考古学家。
裴文中和北京人的发现
裴文中被认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周口店发现的首枚北京人头盖骨令他马上成为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的传奇英雄。
周口店考古团队,摄于1928年。
从左至右依次为:裴文中、杨钟健、王恒升、王恭睦、德日进、步达生、巴尔博
裴文中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1928年,他参加了北京附近的周口店洞穴遗址的发掘。这一项目在北京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领导下已进行了10年(1927—1937年)。这是中国第一处得到大规模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裴文中成为田野考古领队。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工具也相当简陋。裴文中及其同事们不得不一手举着蜡烛,一手操作工具,在一个小山洞中向下深掘40米。1929年12月2日大约下午4时,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裴文中终于发现了第一枚完整的头盖骨。这种古人类当时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分类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在60万年之前。这一发现迅速占据了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周口店发掘的最初几年,考古人员主要的目标还是寻找化石。1931年,裴文中首次辨认出石器、烧骨和疑似用火痕迹的存在,于是在研究中加入了文化这一维度。从那之后,石器分析成为周口店项目主要的课题。另一方面,北京人是否会用火,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裴文中成为地质调查所驻周口店办事处的主任,并发现了更多的人类化石和遗址。1933—1934年,他主持了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北京猿人洞穴上方的“山顶洞”的发掘。该遗址距今18000年。在这个洞穴中出土了石器、骨针、贝饰和古人类化石,其中一些为仪式性埋葬。这是周口店第一处现代人类遗址,表明早期人类曾在此长期活动。
1935—1937年,裴文中赴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裴文中回国前,在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已因战乱而遗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裴文中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并继续在周口店进行发掘,发现了更多的人类化石。
裴文中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并不止于周口店项目。他为中国引入了“中石器时代”这一考古学概念,而在当时几乎没有中国学者能理解这一概念。他还调查和发掘了许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整个中国大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终其一生,他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并发表了著作及论文共计160余部/篇。1982年,裴文中逝世,其遗体最终被安葬在周口店博物馆后面。
注释:
. 美国史密森学会下属的一家美术馆,拥有全美最大的亚洲艺术品收藏。
. 1985年以来,部分西方学者质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种的能力,提出作为古人类用火证据的烧骨、烧石、灰烬可能是被水流冲入洞外内,被烧过熏黑的材料以及灰烬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或洞内的腐殖材料——鸟类、蝙蝠等的粪便自燃或氧化反应的结果,并认为猿人洞可能只是一个天然“陷阱”,而非古人类生活场所。201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对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时,火塘、原地烧结土、烧石、烧骨等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的密集出现,为“北京人”用火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素材。
——以上内容摘自《伟大的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