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角之年(“总角、束发、弱冠、耄耋…”不同称谓和年龄的对应关系(全))


总角之年(“总角、束发、弱冠、耄耋…”不同称谓和年龄的对应关系(全))


关于年龄,我们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说法,常用“豆蔻年华”表达女孩的美好,用“耄耋”(mào dié)表达老人的年迈。

然而到底这豆蔻、耄耋究竟在哪个年龄,却不一定明了。今天,我们一并把所有年龄段的称谓都收藏起来。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源自生理特征。

比如“九十岁”,叫“鲐(tái)背”,又叫“冻梨”。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而冻梨之皮,类似暮年时期皮肤上的老年斑。

又如“婴儿”,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与膺(胸)通假,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称谓的另一种来源,是对前人说法的沿袭。

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都来自《论语·为政篇》: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又如杜甫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可见,某个年龄段的说法还不止一种。

0-1岁:赤子、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孩提

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垂髫(tiáo)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

《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由此称。“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8-14岁:总角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总角之年(“总角、束发、弱冠、耄耋…”不同称谓和年龄的对应关系(全))


10岁以下: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出外就学。

女孩13岁:豆蔻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舞勺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及笄(jī)

《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束发

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男子15-20岁: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女子1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晋人孙绰《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破瓜并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说的,将瓜字破为二字。

男子20岁:加冠、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过去男女成年又称“结发”——扎结头发。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总角之年(“总角、束发、弱冠、耄耋…”不同称谓和年龄的对应关系(全))


30岁:而立、始室、克壮

而立——源自孔子言论(前文),立,“立身、立志”的意思。

始室——出自《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40岁:不惑

源自孔子言论,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知天命——源自孔子言论。

60岁:耳顺、花甲之年、耆(qí)

耳顺——源出孔子言论;

花甲——我国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六十年周而复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61岁:还历寿

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

从心——源出孔子言论;

古稀——源出杜甫诗;

杖国之年——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

致政之年——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官员辞职归家。

77岁:喜寿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代指。

80岁:伞寿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

88岁:米寿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鲐背、冻梨

表示老年人皮肤状态,见前文。

99岁:白寿

百少一为“白”,亦99,故借指。

100岁: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

108岁:茶寿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

140岁:双稀、双庆

古稀70岁,双稀即二倍、140岁。

另外,不同年龄还有不同“寿”的说法:

下寿六十,中寿八十,上寿百岁。


总角之年(“总角、束发、弱冠、耄耋…”不同称谓和年龄的对应关系(全))


对于60岁以上老人:

敬称——高龄;

泛称——皓首、白首;

长寿老人——黄发。语出《诗经》:“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最后,关于“耄耋”。

如今一般指八九十岁的老人。而在古代,对此有不同说法。

耄,从70到90岁的说法都有。

《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

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

耋,有说70的,有说80的。

《易·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马注:“七十曰耋。”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朱注:“耋,八十曰耋。”

| 图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