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1969年7月21日,美国太空人尼尔·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
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登月舱
因此,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可是,你知道古今“写月第一人”是谁么?下面,就让我们把时间轴拨回到初唐,体味一下那个年代的宇宙观。
我们知道,唐诗的宇宙里群星熠熠,如果选出一位代表性诗人来,恐怕单拎出来李白、杜甫,都会让大家“搔首踟蹰”。但是如果选一首代表性诗歌来,就相对容易得多了。
比较权威的版本就是,晚清经学大家王闿运、西南联大时期的闻一多,都投票给了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他的那首恣肆的长篇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作为齐白石、杨度、“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与刘光第等人等的老师的王闿运,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而闻一多更是誉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的评价标准是,《春江花月夜》充分体现了“美的三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的“建筑美”好理解,诗歌的形式规整,宛如巴黎圣母院一般庄严。“绘画美”也好理解,诗中的纷至沓来的意象,恰似一座流动的画廊。
而说到“音乐美”,除了诗中的韵律与节奏,还有就是,《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曲牌名,原曲就十分优美,其意境况味“超俗而绝尘”。
我们现在听到的“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正是明朝时期的音乐家根据张若虚原诗的意境谱曲的。诗歌就不短,而曲子竟然有将近九分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春江花月夜》诗歌中的宇宙观。从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开始,古人对宇宙奥秘的探询就一颗没有停止。屈原就在《楚辞》里发出了“天问”,表达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而到了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像一支预告,挟带着一股清新气息,褪尽了六朝宫体诗的绮靡,宣告了一个奋勃向上的新的时代的来临,所以诗中的“宇宙之问”气魄宏大: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中涉及到人类的年龄、月球的起源、历史的发展、时间的相对、空间的越迁……可以说,具有朴素的物理学萌芽。后世科学家们对月球的研究,基本上不脱离此窠臼。
曾经有人综合王闿运和闻一多的评价,给《春江花月夜》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惹来业界争议。这当然是个见仁见智的说法。但是,要说张若虚对一众唐诗大咖产生过影响,那么应该鲜有人反对。
比如《春江花月夜》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是不是就有些眼熟呢?因为比张若虚名气更大,小他30多岁的名相张九龄就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呀。
再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有可能被小张若虚半个世纪的崔颢化用了去,便留下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名句。
而与崔颢年纪相仿的李白,还有“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这句呢,诗仙的宇宙观,是否受前辈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响呢?(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