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国国旗被称为“星条旗”,旗帜上面画着五十颗白色的星星和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国国旗就是“五十星旗”,很多二战题材的影视剧和游戏动画也都使用了“五十星旗”。但鲜为人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国旗不是“五十颗星”。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6月14日,美国国会正式确定星条旗为美国的正式国旗,6月14日此后也就成为美国的“国旗日”。因为当时的美国只有十三个州,所以当时的美国国旗是“十三颗星十三条子”,每颗星每道条子代表美国的一个州,参加独立战争的十三个州地位平等。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对外大幅扩张领土,从一个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为地跨两洋的领土大国。而随着领土的快速扩张,加入美国联邦的州也越来越多。每当一个新的州加入联邦,美国国旗上就要多画一颗星和一道条子,这让参加独立战争的十三个州感到不满。
于是在181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美国国旗的条子此后固定为十三道,以此纪念参加独立战争的十三个州,而新加入美国联邦的州只在国旗增加星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联邦的州一共有四十八个,因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当时还不是美国的正式联邦州。
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建州并正式加入美国联邦,美国凑全了五十个州。因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是四十个州,所有二战时期的美国国旗是“四十八星旗”。直到1960年7月4日,美国国旗才正式变成了现在大家熟悉的“五十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