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国家大剧院策划戏曲音乐主题展览,一方面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展现“舞台”上的戏曲音乐魅力,同时也注重从历史和物质文化的角度,追溯留存在文物中的戏曲音乐,探寻戏曲音乐艺术的历史渊源。东展览厅是国家大剧院的大型临展展厅,位于北水下廊道东侧,展厅面积 1200 平方米。

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国家大剧院

《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位于北水下廊道东展览厅,由国家大剧院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安徽博物院承办,是建国以来国内举办的首个安徽音乐戏曲文物专题展。

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展览汇集了安徽省内外35家博物馆、艺术院团及相关机构的近300件文物精品和珍贵资料,时间跨度长达7000余年。

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展览工作人员点交文物现场

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七个单元。第一部分“乐舞江淮 百戏萌生”通过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乐舞题材的文物和资料,讲述戏曲艺术萌芽阶段,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发展的历程。“上古之音”单元主要选取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原始乐器、带有装扮、表演元素的陶人首、玉人、玉饰等,展示表演艺术的原始形态。“金石乐悬”单元以种类多样、文化面貌多元的青铜乐器来展现夏商周时期礼乐活动以及其中艺术元素和娱乐功能的强化。“雅俗共赏”单元通过汉画像石、乐俑、铜镜、瓷器等,阐释汉至元代乐舞百戏、器乐演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经历一系列继承发展,最终为宋元时期戏曲诞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假面之戏”单元对安徽池州傩文化中傩仪、傩舞、傩戏衍变传承进行阐述,勾勒出巫仪形态表演向具有戏曲情节、角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成熟戏曲样式的演进过程,主要展品有傩事活动的道具、用具以及傩戏面具等。第二部分“诸腔并陈 百花齐放”通过徽州戏曲、凤阳花鼓、黄梅戏等安徽代表性地方戏曲剧种,叙述明清直至近代安徽戏曲发展的背景、特点,强调戏曲演剧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彰显安徽地方戏曲的艺术成就。“徽郡风化”单元选取徽州文献典籍、契约文书、戏台、戏服、建筑构件等,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徽州戏曲活动的社会职能、社会影响以及推动京剧产生等文化现象,揭示戏曲艺术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规律。“悲欢交响”单元挖掘遗留在工艺美术作品上花鼓戏表演的生动形象,展示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流布传播以及对其它声腔剧种的影响。“山野来风”单元主要讲述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贴合生活、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展现其艺术表达中蕴含的平民意识和浪漫情怀,呈现其作为我国传统戏曲重要剧种的艺术成就,主要展品有曲谱剧本、服饰道具、名人遗物等。两个部分紧密关联,互有侧重,围绕主题,以时代为线索,以文物展品为依托,辅以文字图版、场景模型等,展现戏曲艺术发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彰显安徽地方戏曲文化在推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以及在戏剧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览中还融入了新媒体技术、互动艺术装置,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方式解读文物内涵,让这些音乐、戏曲文物在大剧院的展厅里“活起来”。

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展览工作人员正在摆放展品

《皖乐徽声》展览自2019年12月20日开幕至2020年除夕,共接待观众约3万人次。受到疫情影响,展厅不能正常开放,国家大剧院特别推出了微信“线上看展”专刊,并制作了VR虚拟展厅程序,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也能够领略文物的风采。

VR展厅: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为了全面反映安徽音乐、戏曲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依托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安徽博物院在省内外遴选组织展品,涉及省市县文博、剧团、档案馆、图书馆等多个行业的 35 家单位。共展出展品 335 件,其中珍贵文物(三级及以上)数量 161 件,占展品总量的约 48%。国家一级甲等文物龙虎纹鼓座、仙人吹笙壶令观众一睹国宝级文物的风采。展览推动了考古新发现文物的展览展示,如安徽省南陵县近年新出土的北宋木伎乐俑(1 组 10 件)在完成修复保护后,首次全国公开展出。历史档案、文献资料等内容鲜活、故事性强的展品,在展览中对文物进行有效补充,增强了展览的逻辑严密性。展览邀请非遗传承人采用木雕微缩模型的形式,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祁门县“馀庆堂”古戏台按照 1:10 的比例搬进了展厅。非遗管理部门、演艺机构、民间演出团体等部门提供了大量影像、图片和实物资料,是展览中必要的辅助展品,提升了展览的可读性。戏曲服装、道具、曲本、工艺品等民间藏品,颇具地域特征,生活气息浓厚,拉近了展览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产生共情。

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展柜中待陈列的 宋 女伎乐木俑

女伎乐木俑 :宋(960-1279年) 2014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铁拐村铁拐组宋墓出土,现南陵县文物管理所藏。十位女子身着统一服装,头梳云髻,正在演奏琵琶、排箫、拍板、竖笛等不同乐器,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木俑雕刻刀法洗练,是难得的宋代雕塑精品。考古学家从墓中出土的旌幡来看,墓主人应为朝廷命妇,也就是说墓主人的丈夫应该是朝廷的官员,而这位夫人也受到了朝廷的加封。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这组伎乐女俑,很有可能就是这位诰命夫人生前在家中蓄养乐伎的写照,也是宋代民间音乐发展兴盛的写照。

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二里头文化 单扉铜铃

单扉铜铃:二里头文化时期(前2070-前1600年)1972年安徽省肥西县馆驿大墩孜出土,现安徽博物院藏。这件铜铃是目前安徽出土的最早的空腔青铜器。铃体的合瓦形与商周青铜乐器铙、钟的形制一脉相承,在中国音乐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影青釉戏曲人物瓷枕 元(1271-1368年)

影青釉戏曲人物瓷枕: 元(1271-1368年) 1982年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出土,现岳西县文物保护中心藏。瓷枕前后殿堂和两侧回廊共塑男女人物十八个,或端庄正坐,或拱手作揖,造型精美,姿态各异。瓷枕集建筑、瓷塑、舞台艺术于一体,映射出元代戏曲流行的社会风尚。该瓷枕造型精美,其上堆塑的人物数量众多、栩栩如生,鲜活再现了戏曲表演艺术在当时的艺术魅力与视觉情趣,其相关性文物的考据与历史鉴证价值也为展览策划的丰富与充实提供了支撑性的资料。

安徽展览厅看台座椅(皖乐徽声:国家大剧院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兽首鼎

《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是国家大剧院“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系列”的第11场。该系列得到了文博界同仁和广大观众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经过不断的积累、打磨,已经成为国家大剧院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展览品牌之一。展厅空间依照展览内容划分为序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三个区域,分别选取灰、绿、蓝三个色调,给人以沉静稳重之感。展览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注重挖掘展品内涵,通过知识点拓展、横向延展的方式,为观众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依托新媒体技术、艺术装置、场景复原等手段,制作了禹会祭祀场景、建鼓舞动态视频、“八音”互动装置、伎乐木俑演奏场景、傩戏仪仗场景复原等,并在尾厅部分设置了安徽戏曲视听区域。展览的形式设计旨在让展品的内涵更加直观、准确、全面地传递给观众,让文物在大剧院的展厅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