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思县一处工地施工时意外发现两具巨棺,巨棺外椁使用三合土夯制而成。
外椁内还有两重木棺,这表明墓主人身份尊贵,绝对不是普通人家。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巨棺并没有立墓碑,显然墓主人不想让后人知道他们的身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墓主人到底在隐藏什么?巨棺后面有什么秘密呢?请接着往下看。
01 龙须出现
就在1号棺开启数个月后,全国各地十几名考古专家再次齐聚上思,筹备二号棺,也就是丈夫棺的开启。
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开始开棺。
同一号棺一样,也是先在三合土上打孔,然后打入木楔子,依靠木楔子将三合土盖撑开,然后再把盖取下来。
由于二号棺体积、重量都大于1号棺,开棺难度自然也更大。
果然,在开棺过程中,三合土外椁出现了裂缝,一大块三合土直接脱落下来。
这让现场考古人员隐隐的担忧,棺内是不是也遭到破坏了呢?
外椁和第二重木棺打开后,第三重黑色木棺出现在眼前。
二号棺男主人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重重谜团是否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呢?
在黑色木棺表面,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呈放射状的白色细丝,弥漫在整个木棺表面。
这些白色细丝在当地有个说法,名叫龙须。
当地人认为,下葬时,如果亲人哭得太过悲恸,逝者灵魂受到感召,从口中喷出一口鲜血。
鲜血凝结在棺木上,就成了龙须。
龙须是逝者在天之灵对子孙后代护佑的象征。
然而,龙须的出现却让专家们感到忧虑。
因为龙须并不是什么逝者的鲜血凝结而成的,而是低等植物的根茎。
这些植物的种子来源于空气中弥漫的孢子、孢粉,以及制作外椁的三合土。
由于棺椁密封不严,雨水、地下水渗入后,会导致这些植物种子生根,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龙须”。
龙须的大量出现,再次表明棺内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很大。
棺内是什么景象呢?墓主人的身份信息是否还得以保存?所有人心里都充满疑虑。
考虑到外椁已经遭到损坏,为了保护内棺,考古人员决定,把最里层木棺取出来开棺。
02 神秘北斗七星图重现
木棺抬出来后,考古人员用铲子耐心地将棺盖附近的泥土清理干净。
待棺盖完全露出来后,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棺盖抬起。
墓主可能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会以这样的方式再次重现人间。
木棺中,遗骸的躺姿非常笔直,和刚下葬时保持着完全一样的姿势,说明在运输过程中遗骸并没有倾斜震荡。
但是,和考古专家预料的一样,棺内的损坏很严重。
在水气和湿气的侵蚀下,棺内的织物已经完全灰化,和遗骸粘连在一起。
如果强行将织物揭开,可能会同时破坏遗骸,后面难以复原。
因此,考古人员决定先将遗骸整体保存,后续再进行研究。
就在考古人员将遗骸搬出木棺时,又有了一个震惊的发现。
棺内底部有七个凸起的木墩,其排布和北斗七星的位置一一吻合。
又是北斗七星,和一号棺中的北斗七星图案如出一辙。
这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由于棺中再无多余陪葬品,所能了解到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谜团揭露只能寄希望于墓主人的遗骸上。
为此,考古人员决定,用现代X光对这位古人进行一次全身扫描,这样或许能在不损坏遗骸的基础上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通过X光扫描发现,墓主人骨骼致密,骨骼比一号棺粗大,再结合骨盆形状,基本可以确定是男性。
这与之前的猜测相符合,即一号棺和二号馆墓主人是一对夫妻。
在遗骸口中,也发现了一枚压胜钱,同样是开元通宝。
而在头部则有一根金属物,考古人员辨认后,认为这是束头发的发簪。
这至少能说明墓主人生活在明代,依然保留着汉人的发式,还没有剃发易服。
随着X光扫描的继续进行,考古人员发现不仅遗骸口中有铜钱,在颈部、腰部和膝盖部等部位都有铜钱。
铜钱总共有七枚,根据照片依稀能辨认出上面的字是“乾元重宝”。
乾元重宝也是唐朝时期的货币,使用时间比开元通宝要稍晚一些。
但是由于稀缺,所以价值更高一些,一枚乾元重宝大概能抵十枚开元通宝。
X光扫描结束后,考古专家将所有扫描照片拼接起来观察,这时,大家有一个震惊的发现。
之前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铜钱,连成整体后,竟然也是一个北斗七星图案。
至此,二号棺的开棺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但是,谜团不仅没有解开,反而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神秘的北斗七星图,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03 墓主人与明朝皇室有关?
虽然通过石棺、服饰能确定墓主人生活的时代是在明朝,但是具体的年份却不太清楚。
要想准确知道墓主人生活的年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做碳14鉴定,当时中国只有北京大学能做碳14鉴定。
于是,上思县文物保护局局长王善初将遗骸上的取下一些,送到北京大学去做鉴定。
在等待鉴定结果的这段时间里,王善初也没有闲着,他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希望揭开七星巨棺的谜团。
这时,一张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是一张明孝陵朱元璋陵墓的航拍照片。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从下马坊到地宫七个主要建筑,布局奇特,如果用线连起来,那就是北斗七星图。
这和巨棺中的七星图有着某种联系吗?
就在王善初疑惑之时,另一个观点更让他吃惊不小。
这个观点是一个名叫王秀玲的人提出来的,她认为,万历皇帝下葬时的摆放姿势,同样与北斗七星形状相吻合。
王秀玲是北京十三陵之一的定陵文物局的员工,当年参与了万历皇帝陵墓的挖掘工作。
当时万历皇帝的棺盖被打开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帝王的姿势非常奇特。
只见万历皇帝的头部和上身向右侧卧,右手弯曲撑住头部,左手下垂放在腰部,右脚微曲,左脚伸直向外撇。
万历皇帝的遗骸为什么呈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姿态?
王秀玲大胆地猜测,万历皇帝下葬时是采用的北斗七星葬式,即身体侧卧,双腿委屈,如睡眠状。
但是,万历皇帝的灵柩在下葬前,灵柩从皇宫抬到定陵就花了三天,中间不停地停灵祭奠。
而抬灵柩的人员就多达数百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万历的棺椁极有可能发生颠簸。
甚至据史书记载,万历的灵柩在运输途中还发生过绳索滑落,棺椁一角坠地的情况。
这就极有可能使得原本的姿势改变,最后就呈现出了这样一种奇怪的形状。
如果王秀玲的猜想是真的,万历皇帝是以北斗七星式下葬,而朱元璋陵墓中也出现北斗七星符号,这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呢?
在古人观念中,北斗七星是极星,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
所以,万历皇帝采用北斗七星葬式,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遥相呼应,是他人皇尊贵身份的象征。
虽然目前明十三陵中,挖掘出来的只有万历皇帝的定陵。
不过,王秀玲推测,明朝其他皇帝同样采用的都是北斗七星葬式。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眼前的巨棺主人是否和明朝皇室有关系呢?是否也是一位流落边疆的皇室贵胄呢?
就在这时,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04 疑云并没有散去
之前一号棺墓主人遗骸上的那件金色寿衣,被拿去做研究。
虽然历经几百年,这件寿衣的织物已经严重损坏,铺展不开。
但是,经过处理后,依稀能看出,衣服前胸有一块补子,补子之上隐约绣了一只飞鹤。
明清两朝,官员的官服上会绣飞禽走兽,以示官阶。
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官阶品秩。
一般来说,在正式场合,丈夫是什么官阶,妻子的衣服上也会绣与官阶相对应的动物,以示荣耀。
王善初通过查找资料得知,飞鹤在明代代表着四品官员。
也就是说,二号棺墓主人,也就是一号棺墓主人的丈夫,是一个明朝四品官。
这就推翻了之前关于皇室贵胄的猜想。
研究似乎又陷入了停滞,是否还有别的渠道佐证呢?
从古至今,各地都有修县志的习惯。
历史上当地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著名人物,都会写进县志中,以供后人查阅。
既然墓主人是四品官员,那县志上应该会有他的记载。
于是,王善初决定,从上思县志入手,希望能从里面找到一些线索。
明朝时期上思本地确实是出过一些大官,但是这些官员都记录了他们明确的墓葬地点,直到现在依然享受着后人的香火祭祀。
因此,王善初确定,这两具无名棺椁的主人,肯定不是上思本地人,而是外地人。
墓主人肯定是生前交代过自己的子孙,不要给自己立墓碑,也不要放任何有关自己身份的物品,显然是想长眠地下,不想让后人知道他们。
根据这些信息,王善初大胆的猜测,墓主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们是因为某些不可抗因素,被迫背井离乡,来到上思。
他们不立墓碑,是不想他的子孙后代再来祭奠他们,或许他们知道,子孙后代永远不会来祭奠他们了。
在明朝将近三百年国祚中,有过很多段动荡时期,但一般都没有波及广西,即使万历时期的播州杨应龙之乱,其范围也只是在云贵一带。
不过,有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或许与此事有关联,那就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南明政权。
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
同年,清军八旗铁骑越过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入主中原。
与此同时,明朝的皇室贵胄纷纷出逃,为了抵抗清军,他们在南方分别建立了五个政权,历时十八年,史称南明政权。
弘光政权,1644年成建立,由由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1645年灭亡;
隆武政权,1645年建立,由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1646年灭亡;
鲁王政权,与隆武政权同时间建立,由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1646年灭亡;
铭武政权,1646年建立,由朱聿键监国广州,同年灭亡,仅存在41天;
永历政权,1646年建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1662年灭亡,历时18年。
在这五个政权中,永历政权是影响力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政权。
永历皇帝朱由榔本是一个昏庸懦弱的皇帝,但是他的永历政权,因为得到了李自成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人的支持,得以坚持下来。
在南方,李定国等人坚持抗清,掀起两次抗清高潮,版图一度扩大到两广、云贵、湖南,对清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然而,局势刚稳定下来,南明政权内部的各种派系势力便开始互相倾轧。
南明重臣孙可望企图谋权篡位,失败后投降清军,将南明军事情报尽数透露给清军。
吴三桂率兵进攻南明,李定国凭借优势地形,在磨盘山布下埋伏。
然而,由于叛徒出卖,将李定国的计划告知给吴三桂,致使伏击失败,双方在磨盘山爆发血战。
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李定国的南明军队失败,清军占领南明全境。
走投无路的朱由榔,由云南逃入缅甸,随后被吴三桂绞死,自此,永历政权宣告结束。
王善初决定在永历政权中寻找线索,在查阅相关史料后,一个名字进入了他的视线,黄其昇。
黄其昇,福建同安人,明朝天启二年,也就是1622年的进士,曾担任过南昌,桂林的知府。
永历政权建立后,黄其昇跟随永历皇帝来到两广,被任命为广西南宁左江道。
南明政权覆灭后,黄其昇继续跟随永历皇帝,一路南逃。
在逃亡途中,这只队伍不断减少,很多人不想离开中国,于是选择逃到广西十万大山中隐居起来。
黄其昇也不想死在异国他乡,脱离了这支南逃的队伍,最后选择在上思隐居起来。
随后,王善初发现了一个更有力的证据。
上思的一个杨氏家族祖坟,其碑文上记录了杨氏祖先曾与黄其昇结为通家。
通家,就是亲家的意思,而这块碑文也是出自黄其昇之手。
也就是说,黄其昇来到上思后,曾经和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有过联姻。
在上思县志中,关于黄其昇的葬身地点并没有明说,只是含糊其辞。
但是,县志里面还有一段记载,说黄其昇死后,他的儿子把他的灵柩抬到老家福建同安安葬,落叶归根。
不过,王善初认为这不大可能,广西和福建相隔千里,在古代想把灵柩送回家乡何其艰难。
他认为,黄其昇儿子此举可能是掩人耳目,背地里早已经秘密安葬了。
因为黄其昇毕竟曾经是南明官员,在清朝看来依然是前朝余孽。
一切证据似乎表明,上思巨棺的主人,就是黄其昇夫妇。
谜底终于解开了吗?
然而,一个新的发现推翻了王善初之前所有的推断。
在黄其昇老家福建同安的县志中,王善初找到了关于黄其昇的记载。
根据记载,黄其昇在追随南明永历皇帝的途中,曾被清军俘获,后被押解回福建同安老家,在监狱关了六年后释放。
如果是这样,那黄其昇死后肯定是葬在老家,不可能葬在上思,因此,上思巨棺的主人自然也不可能是黄其昇。
同一段历史,同一个人,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那么,上思县志和同安县志,到底哪个记载是正确的呢?巨棺主人究竟是不是黄其昇呢?
就在这时,之前棺内织物送往北京大学碳14鉴定有了结果。
根据鉴定结果,棺内织物距今发现时间,也就是2008年大概有400年。
当然,碳14鉴定本身存在误差,但前后不会超过35年。
也就是说,巨棺主人下葬的时间,大概是在1605年左右,最晚不会超过1640年,而此时里明朝灭亡还有四年。
这个证据直接推翻了之前的推论,巨棺主人不可能是黄其昇,因为黄其昇死亡时间肯定是晚于1644年。
疑云又重新聚集,那么木棺主人到底是谁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不过,巨棺主人既然选择不立墓碑,秘密下葬,那就表明他们并不想后世知道他们的身份,这对他们来说或许就是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