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坠龙(1937年“坠龙事件”:老人上交“龙骨”称见过龙,谜底至今未解)

引言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对中华民族意义非凡,是华夏子孙精神的载体。据史料记载,面对大自然无法避及的诸多现象,古代先民们以图腾为美好寄托,在历朝历代的形象结合下,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当今考古发现中,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中就曾发现了龙形图案,这直接将中国崇龙历史推到8000余年前。

自古以来,关于龙的传说数不胜数,古代先民们好龙,对龙有着无限的向往与敬仰,封建时期,龙一度是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数千年来,各类文物、建筑、文本上都曾出现有千姿百态的龙形象。直到现在,许多器皿上也多会镌刻龙纹,可见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深远。即使龙如此深入人心,但关于这种动物是否存在,至今也没有明确证据证明。

营口坠龙(1937年“坠龙事件”:老人上交“龙骨”称见过龙,谜底至今未解)

▲故宫龙雕塑近照

​01

上个世纪,我国辽宁营口就曾发生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坠龙”事件,据说当地许多村民都亲眼目睹了“龙”的样貌。该事件颇具传奇色彩,随着抗日战争的打响,这事情也就慢慢沉寂了下去。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八十余年前那场“坠龙”事件的神秘面纱。2004年,一位辽宁营川的老人带着一小袋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把它交给了当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老人对工作人员说,这是70年前自己捡到的龙骨,后者以为只是普通的动物骨头,并没有重视。

营口坠龙(1937年“坠龙事件”:老人上交“龙骨”称见过龙,谜底至今未解)

▲营口夜景俯瞰

直到几个月之后,博物馆的馆长在整理老报纸时,赫然发现1934年《盛京时报》一期报纸上大篇报道的“蛟龙涸毙”事件。馆长不自觉想到多日前工作人员报告他的一件事,于是立即前往库房找到老人上交的龙骨,并将它和老报纸上清晰的“龙骨”照片相比对。由于年代久远,多次比对也没有什么结果,馆长遂组织工作人员,让他们到案发地追查70年前“坠龙”事件的真伪。工作人员详细地询问了当地多位老人,他们都十分肯定地表示,自己当年确实见过龙的样貌。

营口坠龙(1937年“坠龙事件”:老人上交“龙骨”称见过龙,谜底至今未解)

▲老人讲述“龙”事件旧照

02

据老人们陈述,1937年的季夏,营口已经连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几乎把营口变成了一片沼泽地。一天,雨像往常一样倾盆似的下着,但电闪雷鸣的声音却比往常要大声得多。不一会,许多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一条长着一双犄角和爪子的蛟龙在空中乱舞,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住了。等到大雨停了之后,人们发现这条蛟龙倒在钱庄台上游岸边,已经化成了一堆骸骨。一时之间人们感到十分茫然,刚刚还到处飞舞的蛟龙,怎么一瞬间就变成了一堆骨头,于是人们纷纷前往骸骨所在地,当地警方派大量人员将尸骨转移到了隐蔽的地方。

营口坠龙(1937年“坠龙事件”:老人上交“龙骨”称见过龙,谜底至今未解)

▲记者走访调查旧照

《盛京时报》还就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并刊登了“龙骨”的照片,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骸骨却不知踪迹。有些人认为,“龙骨”是被战争中的炮火给毁掉了;而有些人则认为,“龙骨”被人偷偷出售给了药材商人。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弄清事实真相,将老人上交的骨头进行了科学检测,结果出人意料,这些骨头只是千年前的野马骨头。可当地众多老人的亲眼目睹是怎么回事?当年报纸上的大幅报道又是怎么回事?就在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时,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节目组专门就“龙骨”一事做了专题节目。

营口坠龙(1937年“坠龙事件”:老人上交“龙骨”称见过龙,谜底至今未解)

▲须鲸骨架标本

他们对老报纸上的“龙骨”照片进行分析,经一系列科学还原后,发现照片上的动物只有五、六米长,二十八节脊骨,头部的眼睛有一对角,和当年目击者看到的长颈方头,四足蛟龙形象相差甚远,照片上的动物更像是一头须鲸。相关专家推测,由于亲历者们当年较为年幼,时隔多年后,记忆较为模糊。大幅报道此事的《盛京时报》是日本旗下的报刊,很有可能是日本侵略者的心理战术,想要用龙的陨落暗示国家的陨落,造成当时国人的心理恐慌。节目播出后,社会上一片质疑声,当年的众多目击者明确看到“龙鳞”,且老人上交的骨头检测结果和须鲸也并不相同。

结语

最终,节目组再次做了详细分析,确认遗骸不属于须鲸,可遗骸究竟属于哪种动物,至今仍然没有结果。当事人证词、照片和残骨三种证据完全不同,使得八十余年的“坠龙”事件谜底至今未解。

参考资料:

《营口坠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