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我脑海中的冥王星。图像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我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再次声称冥王星属于太阳系行星。我猜他的话玩笑成分居多,因为背景声中可以听到某些人在笑,似乎也能看见他脸上浮现讽刺的笑容。不过借此机会,我们可以探讨这个复杂的问题:关于冥王星的行星身份。
冥王星是行星,又不是行星。“行星”两个字因为难以概括宇宙天体的复杂程度,实际上已成为过时的概念。
行星这一名词起初是指一切在天空中运行的天体,包括彗星,太阳和月亮。当科学家对天空中的天体有了更近的观察后,他们意识到地球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也可以据此进一步地分类。水星、火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很显然成为了行星,而月亮则不是,因为它围绕着地球旋转。行星自此获得一种象形的定义,我们开始将注意力放在这些被命名的行星上,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所以当克莱德·汤博(Clyde Tombaugh)于1930年发现在天空中运行的冥王星时,根据当时对天体的定义,他观察的正是一个行星。
但通常来说,你对一种分类探究的愈深,它的定义就会变得愈发模糊。1992年,科学家大卫·杰维特(David Jewitt)和简·刘(Jane Luu)在海王星轨道之外找到了一个柯伊伯带天体,他们将其命名为元神星(Albion);之后阋神星(Eris)、鸟神星(Makemake)和妊神星(Haumea)也相继被发现。这令研究者们意识到,目前的太阳系外存在着一群类冥星体。然而,阋神星有着比冥王星更大的体积。这就产生了一个尤为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将柯伊伯带内的类冥星体都归类为太阳系的行星,还是该将冥王星降级,从行星中除名?
2006年,国际天文学会通过赋予行星新的定义做出了选择。一个星体能够成为行星,一是必须有足够大的质量使其表面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二是必须围绕太阳运行,三是必须能够“清除附近区域”。后面那一听起来不太专业的短语有着更深的含义:在其轨道内,行星应是起主导作用的一个引力体。冥王星和阋神星正是因为无法“清除其附近区域”而被定义为“矮行星”。这听起来十分合理。当把冥王星和卡戎(冥卫一)看成同一类星体时,你会发现冥卫一并不围绕着冥王星运行,他们实际都围绕着彼此间的同一点旋转着。
自那之后,人们很难接受冥王星从行星中除名了的事实,毕竟我们对太阳系的行星已充满感情。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2006年刚刚启动了耗资巨大的 “新视野号”(New Horizons)计划去探测冥王星。你以为自己在探测一颗行星,实际它却是一颗矮行星;这就好比在你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科学家突然宣布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另外一座。
两年前,一些科学家包括新视野号的项目负责人艾伦·斯特恩(Alan Stern)——一位冥王星的忠实粉丝,提出应让每个体积小于恒星的近球形星体成为行星。然而这一定义没能成功推行,毕竟有大量星体我们仍无法界定,它们究竟是恒星还是行星。
如今行星的定义对占星学家、怀旧者、大学和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这样的机构来说尤为重要,后者的研究资金正基于此。因此关于冥王星是否是行星的这一争论并不完全客观。至少冥王星、太阳系中的其余天体和物理学定律应该从未听说过吉姆·布里登斯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伦·斯特恩或是其他人的名字。
在过去的定义下,冥王星毫无悬念地成为一颗行星,当我们深入了解行星这一概念后,我们会发现冥王星根本无法加入其他八颗“行星”之列。问题不在于冥王星本身,而在于我们赋予了过时的术语太多权力,而单薄的语言已无法跟上我们对浩瀚宇宙的理解。
你将会看到科学家、思想怪人和各种新文章继续争论冥王星的行星身份,但实际上,它只不过是众多海王星之外的、巨大的、球形的、有趣的冰质星体的其中一员,仅此而已。真实的世界往往无法与我们语言上的分类对号入座。
参考资料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gizmodo-Ryan F. Mandelbaum-钰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