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地衣届世界杯在哪里举行(中国人眼里的巴西)

国际先驱导报8月5日报道里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巴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故,本期呈现在您眼前的,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国人,无一例外都曾和巴西有过约会,他们曾经或正在巴西,相遇巴西,发现巴西,感知巴西。

奥运火炬手江一燕:“我见到的巴西比想象中更美好”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陈雪莲

里约热内卢当地时间6月30日下午,作为唯一一位中国女演员,江一燕与女企业家柳青、钢琴家郎朗共同以火炬手的身份参加了奥运火炬的传递。

这位被誉为娱乐圈“清泉”的美丽姑娘,此前在得知自己被网友票选为里约奥运会火炬手时,惊喜之余充满了期待。在江一燕看来,“奥运象征着团结协作,努力奋进,和平友爱。奥运火炬手身上一定要具备这样美好特质,而且要积极乐观,努力向上,用自己的精神和能力在这个社会上作出贡献。”

《国际先驱导报》:作为一名奥运火炬手,你如何将奥运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

A:我对巴西的期待很浓烈。我游学的时候有过来自巴西的同学,虽然我没有去过那里,但是在他们身上的感受就是,巴西人可以在操场上、上课的地方随时舞动起来,他们不仅自己舞动,还会把其他人拉进来舞动,无论来自哪个国家的学生,他们会把你拉进来一起跳舞。

我也很希望自己身上拥有这种热情和阳光,在比赛中,或者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事情,都以这样的热情而正能量的心态对待,这种精神状态可以感染身边的人。

Q:讲一讲这次去里约的经历吧,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或者有意思的事儿?

A:大家都对里约的安全性有很多质疑。我到了这里发现还是有很多正能量的地方。比如伊瓜苏瀑布,我觉得每个人面对大自然的时候,都有一种崇敬的心情,觉得自然与我们的生命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本身也有一种精神在。

里约还是有它安逸、舒适、美好的状态。整个城市还是很漂亮的。每个人都在享受这个城市美丽的景观,大家对奥运也是充满期待。

火炬传递当中的兴奋是难以形容的,这种感觉和你上台领奖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来自全世界的使命。我那个时候情绪很复杂,一开始有很多巴西当地“拉拉队”上来和我一起跳舞,我就觉得很开心,笑得合不拢嘴。当时有很多国外媒体采访,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激动得一下子说了很多,英文不停地在讲,想表达自己的兴奋和激动。采访的人也很兴奋激动,每一个人都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真的觉得这是一件美好、神圣、伟大的事情。我跑了两段,应该是跑得最长的火炬传递手,也觉得这段路非常漫长,想起了很多自己的过往,虽然是几百米,但是就好像自己的一段人生旅程一样,觉得火炬始终是你心中的一种信念:坚持向上。

Q:“听说的巴西”跟你自己亲身感受的巴西有何异同?

A:我见到的巴西比我想象中的更美好,我们去了基督山,有很多教堂,很壮观,很神奇,那里人的信仰也很强大。在回来的路上我看了一部影片,讲一位里约贫民窟的球星的故事,所以我还很遗憾没能去一趟贫民窟。虽然大家觉得那里可能不安全、很恐怖,之前听人说不能单独上街,但是我去集市的时候,也是自己去逛了,我很享受当地的氛围,没有大家传说的那么恐怖,当然不安定的因素的确有,但是大家不要抱着那样消极的状态去想象它。

接我下一棒的火炬手是巴西人,我也看到很多非常普通的巴西本土火炬传递手,比如有些女性,我们传递完就会击掌拥抱,我们会忘记自己是来自哪个国家的,大家就是一个团队的感觉,非常融合。还有一名巴西的摄影师,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拍摄了我,传给我的照片,充满着巴西的风情和火辣辣的能量。

我记得在贫民窟附近有一个街头小集市,他们的摊位上有很多手工艺品,口哨啊,手鼓啊,上面有很多奥运元素,非常具有纪念意义。而且,我一直觉得手工体现了当地人勤劳的生活状态,所以我非常喜欢收集手工艺品。我当时碰到一个手工艺人,他用当地的草编了很多非常漂亮的竹篮筐,我就要买,但是朋友提醒我可能带回北京就干了,不能用了,但是我非常想鼓励这样的手工艺人,而且一看他们就是来自贫民窟的,他们用双手去创造东西,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觉,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就买了很多,然后他就立刻编了一个玫瑰花环,还跪地送给我。我觉得那一刻非常奇妙,也感觉到巴西人的性情。

Q:奥运火炬手这一角色,对你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A:还是一种向上力量的鼓励吧,我想一生能有幸做一次这样的事情是幸运的,我会铭记那短短的几百米,也激励我一定要随时传达奥运精神,用正能量感染周遭。

奥运志愿者苏珊娜:“我为了奥运来到里约”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陈威华 赵焱

苏珊娜(生于巴西,在中国生活多年后到里约热内卢读大学,现为本届奥运会志愿者)

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前夕,24岁的苏珊娜突然发现自己具备了成为网红的可能性。在巴西生活了一年半的她,不久前接到了国内知乎网站的邀约,开设“里约有约”的专栏,为网友们解答各种有关巴西、尤其是有关里约以及里约奥运会的问题。

从清华大学到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大学,苏珊娜一路念的都是名校。从中国到巴西,苏珊娜一方面心念万里之遥的祖国,另一方面又很快喜欢上了巴西这个第二故乡,以至于她更愿意别人以苏珊娜这个名字来称呼她。

熟悉之后就会发现,这个姓刘的中国女孩子确实比普通的中国留学生更有理由热爱巴西。

苏珊娜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后来与父母在其它南美国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三岁时返回中国。因为这个缘故,苏珊娜刚进入大学时就暗暗告诉自己:毕业后一定要再回到巴西看看。为此,就读经济管理专业的她开始自学起西班牙语,后来又每周六跑到北大葡语系蹭课。

“那时候北大有个巴西美女老师,同时还是巴西驻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她不仅没有拒绝我旁听课程的请求,甚至欢迎我去大使馆找她咨询问题。”苏珊娜告诉本报记者。就是通过这位老师,她开始了解巴西高等教育机构的相关情况,并且最终申请到了瓦加斯基金会大学的金融系研究生项目。

在申请赴巴西就读时,是在里约还是圣保罗念书,让苏珊娜纠结了很久。最终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进行了选择:“圣保罗是国际大舞台,在这里读书毕业后,对我找工作会方便很多。但是,里约要在2016年承办奥运会,我一方面想做里约奥运会的志愿者,近水楼台;另一方面觉得奥运会这一年会有很多商机;再一个原因就是里约太美了,非常适合旅游享受生活。于是我最终选择了里约。”

初到里约,苏珊娜的第一感觉是“里约人民都非常热情”。“那时候自己葡语不好,别人不仅忍受我要命的葡语,还经常纠正我的语法错误。去超市里买菜,里约大妈们还会缠着我,教我如何挑新鲜的芋头、黄瓜和秋葵。坐公交问路,他们还会经常陪着我等公交,或是直接送我到目的地,总令我受宠若惊。”苏珊娜回忆道。

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们也特别热情。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上会计课,在她还没进入到教室前,大家都愉快地说着葡语,刚一进教室,教授就立刻变成了英语。苏珊娜一方面感动,一方面又觉得不好,就私下跟教授说“您以后都讲葡语吧,我跟得上”。从此以后她上的课程,大家都尽情地说葡语。

当2015年里约奥运会志愿者申请刚开放的时候,苏珊娜早早就完成了注册。

“我认真地做线上任务,面试,参加线下培训,做测试赛的志愿者。有一天,邀请函就这样到来了,竟然是奥组委委员私人助理的岗位,远远高于我的预期。那一刻,我再次意识到,只要努力,其实梦想和现实的距离,只是时间而已。”苏珊娜甜甜地笑了。(本报记者发自里约热内卢)

中国前驻巴西大使:海纳百川的巴西,大船不会沉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陈娟

陈笃庆(先后担任中国驻巴西大使馆秘书、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副总领事、中国驻巴西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事、中国驻巴西大使。2009年,巴西政府授予其“南十字国家勋章”,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中心主任)

陈笃庆一点都不否认自己的巴西情结。自2009年从中国驻巴西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岗位离任之后,他每年都会到巴西去,看看那充满魅力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异域风情,以及热情淳朴的人民。因为奥运而备受关注的巴西,陈笃庆自然不会错过。距离奥运开幕还有一个多月时,他就跟随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深入巴西各地,像向导一样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巴西。

从1974年中巴建交之年第一次邂逅巴西,到后来以外交官身份在巴西工作,再到现在的巴西问题专家,陈笃庆一直密切关注着巴西,也成为中巴关系发展的见证者。“对于巴西和巴西人民,我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在电话的另一端,身在里约热内卢的他对本报记者讲起了与巴西有关的往事,还有自己眼中的巴西。

亲历中巴建交谈判

陈笃庆对巴西的记忆始于1974年8月6日,那是他第一次与巴西相遇的日子。当年他跟随中国代表团赴巴西进行中巴建交谈判,中方一行11人分别来自外贸部、外交部、贸促会、中国银行等部门和机构,他和同事肖思晋当时就是以贸促会工作人员名义参团的。因为语言的优势,他也成为团里的葡萄牙语翻译之一。

“经历3天的长途跋涉,我们6日到达里约热内卢。巴西政府方面派了一架专机把我们一行从里约接到巴西利亚。”陈笃庆告诉本报记者。那时的巴西利亚刚刚成为首都不久,到处一派新气象,“房子都是新大楼,马路也很宽阔,满眼望去都是绿地。”

1974年的巴西正处于经济奇迹时代,发展得非常快。“社会秩序和民风都很好,从老百姓眼睛里能看到热情和好客。”陈笃庆说,巴西一派蓬勃生机的景象给中国代表团一行留下美好的印象。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巴西利亚整座城市只有一个红绿灯,但交通秩序却井然有序,后来才得知原来巴西利亚要建成一个“不设红绿灯的城市”。

那次谈判的过程非常顺利,甚至有点出乎中方的意料。当时巴西外长见到中方代表团团长、外贸部副部长陈洁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在这儿就把事办了”。为了赶进度,双方的外交官一起加班加点,“巴方的秘书都不得不把孩子带到办公室”。双方大概只谈了两三天,就把建交的事情定得差不多了。

8月15日,两国就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从抵达巴西到签署公报,前后只用了10天。

回忆起42年前第一次见到的巴西,陈笃庆毫不讳言当时是“有些羡慕的”。除了美丽的风光,宜人的环境,不管是经济建设、城市发展,还是服务业、通讯、基础设施等当时均比中国强得多。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巴西的发展依然比中国好。陈笃庆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巴西就已通过卫星实现全国金融业的互联互通,他本人当时也体验过银行同行异地免费快捷的电子汇款。

1980年,他被派到中国驻巴西大使馆担任秘书。1990年他再往巴西,任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副总领事,两年半后调任驻巴西使馆二把手,1998年任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事,2006年出任中国驻巴西大使,直至2009年离任退休。

巴西“像一个大熔炉”

将近30年与巴西有关的外交生涯,再加上退休后每年一次对巴西的探访,使得陈笃庆几乎成了一个“巴西通”。而到了巴西之后,他发现中国人对巴西总体上是不太了解的。

对于自己的国家,巴西人民是引以为傲的。很多巴西人都会和他讲“上帝是巴西人”,这主要源自于巴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也许因为大自然的眷顾,使得巴西人的幸福指数非常高,“巴西人的心态很平和,有阳光、海滩、葡萄酒、美女、咖啡就很满足了。”他说。

在陈笃庆眼中,巴西是一个开放度和包容度都很强的国家,用他的话说“像一个大熔炉”,世界各地的人纷纷奔向这里,包括欧洲人、中东人、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等,“也正因此,促成了巴西成为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而不同族群的人给巴西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发展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早期是非洲人在巴西的土地上种植甘蔗,后来欧洲人带来了“牛奶+咖啡”,随着工业化,欧洲人还带来了新技术。而移民巴西的日本人则带来了农业耕种方面的经验,目前巴西的水产品养殖业和海产品批发也大都由日本后裔经营。

“总体来说,巴西的种族歧视不那么明显,各个种族的人能够和平相处,前不久还收留了叙利亚的难民。巴西是海纳百川的相对包容的社会。”陈笃庆说。

也正因此,从宣布里约成为奥运的举办地开始,人们就对2016年奥运会充满期待。然而,随着奥运的临近,巴西政局动荡不安、经济下滑,再加上寨卡病毒来袭,国内罢工运动等,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与巴西相联。

“现在外界舆论对巴西的报道偏于消极,有些报道对巴西一味抹黑,内容与事实不相符合。”陈笃庆说,他认为巴西目前是问题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正在酝酿向好的方向转变,不会越来越差,应该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巴西这艘经济大船是不会沉的,经济潜力很大,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更为乐观的一方面是,奥运的举办会给巴西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最重要的恐怕是奥运带来的一种精神,能提振巴西百姓对未来的信心。”他说。

中巴合作越来越紧密

“中巴建交以后的头10年,两国关系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双方需要一个相互观望、了解的过程,”陈笃庆说。1985年之后,随着巴西还政于民、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从农村走向城市,双边关系的发展才进一步加快。

在陈笃庆看来,中国和巴西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在经贸、科技领域又都有各自的优势,两国在多个领域开展的互利合作可谓南南合作的典范。

“光从经贸上来看,这些年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陈笃庆说,中国在2009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巴西成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超过900亿美元,而1974年建交时的贸易额仅为1742万美金,可想而知这些年发展速度有多快。

近些年,中国的电讯、建筑机械、新能源汽车、光伏、高压输电成套设备企业及产品等纷纷进入巴西市场,与之形成互补优势。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巴两国1988年签署了在地球资源卫星领域的合作协议,自1999年以来至今已发射了三颗卫星,“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先河”。

目前,中国人在巴西大概有30万左右,他们勤俭创业,赢得了巴西公众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友好印象。巴西词汇中涉及到中国的一些说法,如“中国耐心”,“中国买卖”等,表示中国人有耐心、中国买卖都是好买卖。

但是,陈笃庆觉得双方的了解依然不够。

“现在中巴的民间交往还不够。”陈笃庆说,正因为此,他退而不休继续推动中巴民间交往。

而对于中巴关系的未来,陈笃庆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中巴关系不会因为巴西国内的变动而受到影响,“巴西现在不管是谁在台上,都没办法无视中国这个贸易伙伴。而且在很多国际重大问题上,如气候变化、国际金融改革等,中国和巴西都是站在一起的。这是中巴关系得以继续友好发展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作家:感受“未来之国”巴西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邱华栋

上世纪四十年代,犹太裔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刚到巴西就被这个国家深深地吸引,“巴西就像那些漂亮女人,让人不知为何动了情,甚至那些毫无关系的人。”后来,他定居巴西,写下了关于巴西的著作《巴西:未来之国》,盛赞巴西是“未来之国”,而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

那么这个“未来之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去年,我曾跟随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出访包括巴西在内的南美地区。

飞机一开始向欧洲方向,一直追着黑夜在飞。在接近圣保罗之时,云彩增多,穿越过多层的云彩,飞机降落接近地面,雨水将窗户上拉出来了一些细线。圣保罗在下雨。当地时间下午3点半,我们降落在圣保罗机场。

城市,像地衣一样铺展在巴西,这就是圣保罗,带着4000万人的睡梦,贫穷、富裕,贫民窟、富人区,天主教,耶稣基督。有那么一瞬间,我竟有些恍惚。睡吧,我需要在梦中回到北京的蓝天之下。

圣保罗的秘密

11月2日,我们到达圣保罗的第二日,恰逢巴西万灵节,也就是“巴西人的清明节”。每逢此日,巴西人或去家族墓地,或去公墓悼念先人。全城放假,街上没有人。我们到达一所为纪念保罗六世而建的天主堂——圣保罗教堂。在门口有圣保罗的雕像,他穿着长袍,拿着剑。

教堂里十分安静,可以看见在教堂的纵深之中,有不少人在椅子上半跪着祈祷。远处的礼拜堂上,有白衣主教在做着什么。一个高大健硕的黑人保安示意我们要安静。穿越教堂内部,会看到很多雕花玻璃,以及一些圣母的小型塑像,那么安详。据说巴西有一亿人信仰天主教,是天主教信仰者最多的国家。

这是圣保罗的春季,每天下午和晚上,都会下雨。但从教堂出来时云开雾散,天气晴好了,真是难得。在一处街心公园,立着一群印第安人和葡萄牙人拉着一艘独木舟翻山越岭的群雕,场面宏大。我立即想起来,德国导演沃纳·赫佐格拍过这样一部电影,讲述的就是早期的葡萄牙远征军,在巴西丛林里的征服故事,叫做《陆上行舟》。

这组群雕坐落在一片环岛似的公园路口,汽车飞驰着往来。很多人在跑步,穿着健身紧身衣裤。也有身上有刺青的吸毒者,在这附近溜达,形迹可疑。路过草坪,地上有些避孕套,让人不得不感叹巴西人真的很豪放。

巴西,安全是个大问题,这里没有死刑,枪支泛滥,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贫民窟以及抢劫事件很多。有人等红绿灯的时候,都可能遇到劫匪在窗外拿着枪,敲窗户要钱,不给就很麻烦。作协的一位负责人上次在里约热内卢的海边酒店阳台上,亲眼看到过远处手持冲锋枪的人抢劫的场景。

后来等我们拜访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时,总领事也和我们谈到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华人遭到抢劫的问题。这里的治安状况可以说并不好,而华人喜欢随身携带现金,或者将很多现金放在家中,所以窃贼、强盗就瞄准了华人。

难怪我们刚一落地,导游就提醒我们,出门总要带点钱,以免碰到小劫匪没有钱给,人家会恼怒地给你一下子。这让我们感到很担心。

我们走走看看,顺道参观了圣保罗大学和美洲会议中心。这一天,圣保罗似乎向我们敞开了它的胸怀,让我们看到了它丰富的秘密。

贫穷的作协与被高估的保罗·科埃略

我们此行的一个目的便是和巴西作家协会签订一个文学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一日,我们穿上正装,打好领带,前往巴西作家协会。

我对拉美文学很熟悉,关于巴西文学也做了一些功课。与拉美大多数国家的文学是西班牙语不同,巴西文学为葡萄牙语。1822年巴西独立,之后出现了大量本土民族文学。19世纪以来,重要的巴西作家有:小说家马查多·德·阿西斯、库尼亚,诗人安德拉德、曼努埃尔·班德拉。巴西小说家若热·亚马多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小说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黄金果的土地》等多部长篇小说就被翻译成了中文。

巴西作协主席西装革履,身材高大,他似乎是一个在巴西政坛上也有些影响的人物,写了多部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书籍。他在致辞中谈到巴西作协有5000多名会员。不过,巴西作协经费很短缺,都是依靠一些赞助,或者主席、副主席的人脉资源来组织文学活动。

等到后来在巴西利亚拜访巴西文化部时,国际合作司司长也曾介绍到巴西作家的生存现状。比如,巴西几乎没有人能够依靠写作生活,巴西的阅读情况很糟糕,人们因忙于生活而无暇于文学阅读,大部分人直接从口传文学到了视听阶段。而且,拉美国家对自身的文学重视程度不如欧美,一般都是欧美国家对拉美国家的文学重视了,反过来,巴西、阿根廷等才会重视起来。

看来,“文学爆炸”时期涌现的作家,走的也是这个路子。必须要先在欧美国家炸响,才可能在本国有名。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学发展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饭都吃不上的国家,文学自然不会很好。

两个作协的合作非常顺利。会后巴西作协主席风趣地说,巴西作协有一个国际合作协议,就是刚刚签订的这一份。

茶歇期间,有一对作家夫妇和我聊天。他们家族三代人都是作家,祖父是在巴西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格拉希里亚诺·拉莫斯,在旁边的书架上,有一本文学杂志的封面正好是他的肖像素描。作为上世纪30年代巴西“东北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版的长篇小说有《圣贝尔纳多》《苦楚》《枯竭的生命》等。孙成敖先生写的《巴西文学》一书,对他有几个页码的介绍。能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遇到他的后代,自然是很高兴。

我们聊到了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以及我在北京见过的保罗·科埃略,他写过《炼金术士》《维罗妮卡要去死》《牧羊少年奇遇记》等多部畅销小说。但作家夫人说,保罗·科埃略尽管书卖得很好,可是小说的艺术性价值并不高,我们一起哈哈大笑,因为当年保罗·科埃略在北大交流的时候,我和刘震云在场,我也觉得这个作家写得太简单通俗了。后来还看到他攻击《尤利西斯》,说现在没有人再看这样艰涩的小说了。其实,是他简单了,这次,通过巴西作家的嘴巴里,我再次得到了验证。

在圣保罗,总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我不知道当年茨威格写的《巴西:未来之国》,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实现。

巴西利亚的气势

从圣保罗到巴西利亚空中距离是800多公里,飞机开得也很猛,拉美人把飞机开成了战斗机,空客320飞机颠簸着降落了。飞了一个半小时,抵达了巴西利亚,巴西的首都。

巴西利亚是一个设计师的杰作,粗看上去,感觉这个城市的建筑,非常分散,几乎都看不见,只见树木,不见高楼。偶尔有一幢楼,也是像蘑菇一样,突然从地里和树林里长出来。巴西人自己也认为巴西利亚像一个很大的村子。

登上巴西利亚观光塔的75米高处,巴西利亚的全景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巴西利亚,未来之城,总体设计理念像展翅飞翔的飞机,“机身”中轴线的尽头是双塔结构的议会大厦,高100米。在议会大厦的两边,各有一个圆形建筑,类似两个饭碗,一个反扣,一个向上,中国人看见了,一定会说,这是一双筷子和两个碗,这是政权服务人民的表现,因为人民要吃饭!所以要筷子和碗。

巴西政府那二十多栋办公楼,就分列于中轴线的两侧,然后,到了“机翼”的部分,向左右两侧延伸出各20多公里,分布着巴西利亚的居民小区,还有生活服务区。这样的设计整体看非常成功,使得250万巴西利亚人的生活、工作,被放在了一个功能区整齐分布的位置,非常有序,和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的乱糟糟,完全不一样。

巴西利亚的陆军总部大楼位于“机尾”。那的确是一幢非常有气势的大楼。“机头”是议会大厦,两个“机翼”则弧形分布着人民的生活部分,厚重,担当,与政府一起飞翔。

中轴线是一条大道,我们路过了一座类似皇冠模样的教堂,旁边的忏悔室是圆形的像飞碟一样的建筑。左侧的司法部大楼,门口的喷泉没有出现,说明部长不在,据说部长在了,喷泉就出现了,那是人民的眼泪在流淌。

我们看到了巴西利亚的气势。

告别巴西的首都,飞机再次起飞,飞往下一个国度。在朦胧和半睡中,向西北方向斜飞,穿越了巴西的广袤国土,飞过了亚马孙流域的上空,飞机一路经常颠簸,我也习惯了。(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副院长。2015年曾随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访问巴西)

新华社常驻巴西记者:游走在两个平行世界之间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赵焱

当一名驻外记者,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一个国家的各个层面,这也许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感到享受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巴西这个国家,美丽的风光与破烂的贫民窟共存,接受高等教育者制定的民主体制与毒贩横行的黑社会同在,一个国家似乎又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偶尔的相交又会碰撞出异常激烈的火花。

两个平行的世界

第一次常驻巴西时去总统府采访,我的同事兼老公被拦在了门外,理由是他没有穿西装。今年5月,我和其他同事到巴西利亚报道奥运火炬传递时,在取记者证的大楼前,同事被拦了下来,理由也是他穿了短裤,不能进入政府工作部门的大楼。

在巴西,进入所有政府部门都需要着正装。

如果进入国会采访,你会发现所有议员都是西装革履。而这里的机构设置也非常细致,各个委员会各司其职,要办理任何事情都有详细的说明和程序,说是官僚机制也好,说他们“假正经”也罢,至少他们的整套体系看上去非常完整、严谨。

而这些西装革履的人们也确实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走在路上觉得巴西人似乎都不会说英语,但到了总统府、外交部等机构,大部分官员英文都非常流利,没有太多拉美口音,给人“遍地精英”的感觉。

有人说,没有进过贫民窟就不算到过巴西。确实,这里有巴西的另一个世界。

贫民窟是巴西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产物。半个世纪前,巴西东南部城市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东北部、北部和中西部的农村人来谋生,但城市空间有限,外来人员就在城市的山坡和边缘地区建起简易的房屋,这些临时安置地点逐渐演变成城市贫民的聚居区,最终形成了巴西大城市中的一景,其中以圣保罗和里约的贫民窟最有名。

其实“贫民窟”这个词翻译得并不是很好,特别是一个“窟”字,让人感到几丝恐惧,巴西人喜欢把这些地方称为社区。因为虽然这里的居民普遍为低收入人群,但他们的生活没有糟糕到“像魔窟一般”,相反,在里约的贫民窟通常视野绝佳,高大的基督像和瓜纳巴拉湾都展现在眼前,为了享受这份风景有些西方游客专门住到贫民窟的小旅馆里。

当然贫民窟还是有危险的,里约的贫民窟几乎每个山头里都住着一些毒贩,有时毒贩抢山头,有时警察与毒贩交火,都有可能造成平民的伤亡。想去贫民窟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跟随当地的旅行团,导游会带着走相对安全的路线,如果社区内有行动他们也会提前得到通知,不会继续带游客进去。

两个世界擦出的火花

两个世界相遇时发生的是冲突,也就是巴西的城市暴力问题。

到里约驻外已经近3年,作为喜欢逛街购物的女性,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买名牌包包和漂亮衣服的欲望了,更不要说佩戴珠宝首饰,因为在里约外出行走时大多是穿一双当地的人字拖鞋和短裤,包包经常是一个布袋子,因为太时尚的服装和名牌包包走在路上被看到肯定成为被抢劫的对象。也就是说,不要在路上扮有钱人,如果你碰上“另一个世界”的人很有可能遇上麻烦。

当然到“另一个世界”去也要非常注意。

在巴西,人们认为城市暴力就是日常生活。出门不露富是习惯,而那些西装革履的人们都是上班在空调房中,下班在私家车里,不会去那些“危险”地段,也不会穿着西装戴着名表走在大街上。

重合的世界:足球和狂欢节

其实,在两个场合,这两个世界也可以和平共处,一个是足球场,一个是狂欢节。

足球是巴西全国性的运动,虽然足球俱乐部也分穷人的和富人的,比如巴西球迷人数最多的球队是里约州的弗拉门戈队,其次是圣保罗州的科林蒂安队,这两支球队实际上都是穷人支持的球队,因为巴西穷人的数量相对较多。而里约州的另外三支豪门:弗卢米嫩塞队、博塔弗戈队和瓦斯科达迦马队的球迷大部分是白人;同样,圣保罗的圣保罗队和帕尔梅拉斯队支持者也大部分为白人。

但因为运动的魅力,贫富和种族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就更不分贫富了,因为无论是谁都会穿上巴西队的球衣,完全看不出阶层,所有人都会为国家队欢笑或流泪,大家可以讨论同一个话题,一起呼喊。

而巴西的狂欢节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游客,虽然对一些巴西富人来说狂欢节是穷人的活动,每年里约狂欢节期间会有高收入阶层选择“逃离”里约到自己的乡间别墅度假或者出国旅行,但在狂欢节上的贵宾厅,你还会看到很多有钱人,看到不少社会名流,包括明星、政客等,而很多贫民窟的黑帮老大也在同一贵宾厅出入。

不过虽然这两个世界的人在这里相遇,但政客们不会去派人抓捕这些黑帮老大,黑帮们也不会对政府要员下手要挟他们给自己的非法生意提供便利,狂欢就是狂欢。

奥运来临,里约会给人们带来很多惊喜,但有时也带来一些惊讶,没什么奇怪,这就是巴西,我工作的地方。(系新华社记者,常驻里约热内卢3年)

中国翻译:巴西文学,从民族到世界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樊星

巴西文学的源头是欧洲文学。自十六世纪巴西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以来,从若泽·德·安谢塔到安东尼奥·维埃拉,巴西文学一度与葡萄牙文学密不可分。

直到十八世纪中叶,随着这块南美殖民地的发展与巴西民族意识的觉醒,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几位新古典主义者才首次联合起来,将创造“巴西文学”作为统一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古典主义者同样参与了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米纳斯密谋”,因此从一开始,巴西文学的构建便与国家民族身份息息相关。

创建独立的民族文学

巴西独立之后,在文化上与葡萄牙渐行渐远,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法国影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贡萨尔维斯·德·马加良斯为首的一群巴西青年在巴黎游学,他们有意识地吸收当时欧洲流行的浪漫主义思潮,并决心在巴西开创新的文学体系。1836年,马加良斯出版诗集《诗的叹息与思念》,宣告了巴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这一时期巴西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对自然风光的重视与对印第安主义的推崇,这两者也被视为最能体现巴西特色的元素。然而,由于过多地受到欧洲文学影响,巴西早期的浪漫主义者未能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看待本土问题,只是复制了欧洲人对于印第安人与原始丛林的美好想象。

1856年,年仅27岁的若泽·德·阿伦卡尔发表公开信,批评了马加良斯仿照荷马风格创作的史诗作品《塔莫尤人联盟》,呼吁摒弃欧洲文学传统的束缚,以对印第安历史习俗的描写为基础,创造真正的巴西文学。在发表公开信的第二年,阿伦卡尔出版了小说《瓜拉尼人》(中译《富家女郎和她的情人》),并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他文学理念的范本。阿伦卡尔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着严格的规划,在他看来,建立巴西民族文学需要三个步骤:首先是对印第安神话传说的描绘,其次是美洲历史的展现,最后则是对家庭民俗的详细描写。正是按照这个步骤,阿伦卡尔创作了从《伊拉塞玛》到《种花树干》等代表作品,一步步奠定了巴西文学的基石。

对于阿伦卡尔和他之前的作家来说,巴西民族文学尚未成形,因而最重要的是突出民族性,其次才是文学性。直到“现实主义文学之父”马查多·德·阿西斯出现,巴西文学才真正成熟。在文学理念上,马查多赞同将印第安元素作为民族文学的起点,但反对将它当作巴西文学唯一的源泉。与前期作家对自然、历史的重视不同,马查多更加注重对新语言、新风格的强调,认为与追溯传统的风俗小说相比,更重要的是探讨眼前问题,描写日常生活。唯有如此,巴西文学才能从单纯展现“异域风情”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通过《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金卡斯·博尔巴》《唐·卡斯穆罗》(又译《沉默先生》)等作品,马查多赢得了世界文坛的认可,实现了“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更多样化和国际化

如果说十九世纪的巴西作家还要有意识地借助欧洲思潮来创建巴西民族文学,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运动使巴西文学走上了更为自主的道路。

1922年的“现代主义文学周”被视为巴西现代主义运动的开端。与浪漫主义时期不同,巴西现代主义作家不再把印第安元素单纯地作为历史传统来讲述,而是将其作为巴西当下现实的一部分,将自然原始的巴西与文明科技的欧洲对立起来。二十年代的现代主义先驱打破了教条僵化的文学体系,为后来者开拓新的文学道路扫清了障碍。进入三十年代,巴西文学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联越来越密切。正是在这一时期,巴西的读者群体不断扩大,阅读不再仅仅由精英阶层垄断,逐渐成为一项惠及大众的文化活动,本土文学的地位也由此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十世纪中期之后,巴西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系,已经获得世界的认可。巴西作家也不需要再拘泥于某一种潮流,可以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尽管在国际影响力上,巴西文学不及拥有“文学爆炸”光环的西语美洲文学,但也并不缺少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无论是推崇“狂欢精神”与“混血文化”的小说家若热·亚马多,还是注重“精确”与“纯粹”的诗人若昂·卡布拉尔等,都在丰富巴西文学的同时,用不同的方式跻身于世界文坛之中。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巴西当代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样的选择。尽管仍有人回溯历史探寻传统,更多人还是选择从自身出发,从亲历的现实入手,以个人化的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与此同时,巴西文学创作也不再限定于国界之内,不仅长期旅居国外的巴西作家会将故事人物设定其他国家,巴西最大的出版社还专门设立文学项目“快递之爱”,将一些巴西作家分别带到不同国家,让他们用在当地的生活经历创作一本小说。参与这个项目的作家包括入选《格兰塔·巴西最佳青年小说家》的丹尼埃尔·加莱拉和J.P.昆卡,以及在2013年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上致词的路易斯·鲁法图,他们为此撰写的图书也受到了巴西读者与评论界的欢迎。(系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文学博士生,译有《看情况喽》《魔鬼与普里姆小姐》《巴西:未来之国》等作品)

中国诗人的巴西生活感悟:别把放松当拖沓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胡续冬

要说去巴西之前,跟到巴西生活了一年半之后,巴西对我的改变是什么?那就是,我变得更加随和了。

在巴西,人和人的交往方式非常随和、自然、放松。我在去巴西之前,有些好多事情看不惯的愤怒。但去了巴西以后就变得更加放松一些了,内心紧张的弦就放松下来了,主要是人际关系上有一种舒缓。因为巴西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时间观念,你可以称之为“拖沓”,但是换一个角度讲,这是他们对时间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天性随和的巴西人

巴西人随和乐天的性格从哪里来?恐怕解释起来非常复杂。首先是历史的原因。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巴西之前,已经在非洲、亚洲派出了不少垦殖者。等到真正开始垦殖巴西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葡萄牙人可以派出去了。所以,一开始殖民巴西的时候,实际上处于一个没有多少压力、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因而做事也不可能那么紧凑、快速。甚至连总督府也没建立,就是非常随意的家庭承包式,葡萄牙国王把海岸分成15个等份,交给15个家族,你从海岸线往腹地纵深怎么开拓都行。

此外,当时巴西还生活着很多原住民,但这些印第安原住民跟西班牙殖民地带的印第安人不太一样,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集中的形态,基本上就是一个个零散的小部落。因而,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葡萄牙殖民者,就更需要一种通融的能力、沟通的技巧以及跟来源驳杂的印第安原住民打交道的能力。总的来看,殖民者在向被殖民的人学习生活习惯,殖民者的很多习惯甚至因此完全被改造了,例如,睡吊床、吃木薯、喝瓜拉纳等等。

通过一些资料书籍或从别人口中所了解的巴西,跟我到那里生活之后所了解的还是有差别的。国内有些人要么过于美化它——沙滩、足球、名模这一类,要么就是过于恐惧——可能看了关于贫民窟的一些报道和电影,觉得这地方暴力横行,无法生存。其实这两点都是巴西的某一个方面,但是当它被放大了后就变得不那么靠谱了。

我原本以为巴西是一个不太好待下来的地方,因为贫困人口多,而且大家好像都在强调它因财富两极分化造成的社会动荡和暴力泛滥。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整个巴西作为一个生活的地方都非常方便和人性化,那里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有“装”的感觉,真的很随和。

而且,巴西人特别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但这种对生活质量的注重不同于只是出于物质方面“生怕落伍”的赶超心态。巴西人的个人生活质量体现在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去度假,以及工作之后放松方式的多样性,他们懂得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把自己人性里需要被释放的东西得到合理排解。你也能发现,整个拉丁美洲的人都没有存钱的习惯,巴西人尤甚。这个习惯也是以他们比较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作为保障的。

巴西的人均GDP比中国高很多,但是也并非发达国家,不过它的社会福利做得有点超前。在医保方面,巴西人只要提交了合理申请,连做变性手术都可以由国家埋单;教育方面,巴西所有的公立大学一分钱都不让学生交,包括对上公立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也是如此。我在巴西生活的那一年半是偏左翼的劳工党执政,劳工党更看重社会福利,经济状况好的时候社会福利支出多点还感觉不到有问题,在国家整体经济状况不是十分良好的情况下福利支出还如此巨大,有经济学家就认为这是巴西现在的一个大问题:整个国家没有经过完整的工业化,就直接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比较全面的后工业化的形态。

巴西政局的动荡,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其实没太大影响。他们担心的是,谁能把他们平时已经获得的福利继续延续下去。

外国人对巴西的误区太多了。最典型的例子是,记不住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亚,而非里约热内卢。甚至,我们老把这个说葡萄牙语的国家和其他西班牙语国家混同,其实巴西在拉丁美洲有着相对独立的形态,它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经济生产的发展脉络都跟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不大一样。

此外,我们往往认为巴西人比较懒惰、比较爱休息,我觉得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人家其实该干的也都在干,只不过在节奏上有点不一样而已。

一个多元的国家

中巴两国人民对对方都有好感。大多数巴西人都喜欢中国人,但他们喜欢的可能只是自己想象中的中国人——比如说,是一个严格受孔子思想熏陶、行事一丝不苟、遍地都是古建筑、带着东方异域情调的中国人。在一些巴西人心中,好像中国人人都会功夫、天天都吃饺子。

当然,大量“中国制造”小商品进入巴西,对某一些行业特别是巴西小商品制造商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但事实上在巴西引起的冲击和抗议没有其他地方那么强烈,巴西人没有特别的仇外、排外情绪。

在巴西的一年半,我发现巴西真正是一个可以平等共处的多元化国家。

而且,相比美国等地,巴西的移民来源构成更复杂,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速度更快。“移民一代”就可能成为总统,“移民二代三代”能获得非常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在巴西社会生活中能充分享受到“主人翁”地位。(系北大学者,诗人,2003下半年到2005年初在巴西利亚大学客座执教达一年半,著有《去他的巴西》等书)(本报记者 陈雪莲 实习记者 李欣/采访整理)

奥运特许经销商:让中国制造闪亮里约赛场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陈威华 赵焱

陈绍枢(北京华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届奥运会火炬手。作为里约奥运会特许经销商,华江为奥运会设计生产官方徽章和吉祥物)

见到陈绍枢时,他还沉寂在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激动之中。当地时间7月15日,受里约奥组委邀请,陈绍枢参加了里约奥运会火炬在巴西巴拉那州阿劳卡利亚市的传递活动。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成为夏季奥运会的火炬手。

这位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是知名的北京华江文化公司的掌门人。从北京、伦敦到里约,华江成为全球唯一连续三届获得夏季奥运会特许权利的企业——里约奥运会的官方徽章和吉祥物,就是由华江所生产。

“四年前的伦敦奥运会期间,华江与里约奥组委在伦敦巴西之家签署特许协议,成为里约奥运会第一家特许企业。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在完全不了解南美洲市场的情况下,承接受全球关注的项目,确实感到巨大压力。”陈绍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新加坡第一届和南京第二届青奥会,华江都交上了完美的答卷,但面对巴西里约奥运会他深知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里约奥运会特许经营方面共有三大类:软产品线如毛绒玩具、硬产品线如水壶、收藏品如徽章。相比于前两届奥运会,华江在里约迎来新突破,获得了徽章、吉祥物毛绒玩具和瓷器等工艺品的三大类独家特许经销权。

2012年10月,陈绍枢第一次来到巴西。当他到达里约后,立刻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约的确是一个受到眷顾的城市,这里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雨林,也有着美丽的沙滩。连绵不断的白色沙滩是里约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有的人在那边踢球,有的人在那边跑步,很多帅哥美女,成为了沙滩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风景美丽归美丽,对于华江公司来说,拥有良好的经商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华江是一家中国企业,但在英国、新加坡、美国、韩国等地都设立了子公司。在上述国家,我们只要材料齐全,基本在7~10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注册,取得经营许可。但在巴西,我们注册公司用了8个月时间。”回忆当初,陈绍枢不胜感慨。记得取得经营许可证当天,中国驻里约总领馆和当地朋友发来贺信,说华江是幸运的,一般注册一家外资企业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过了注册这一关,华江马上就面临着又一道更为严峻的关卡。拿到经营许可证后,华江马上向海关申请进口商品许可权,结果又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到2014年4月才取得每年限额15万美元的商品进口权利。这无疑将制约华江的发展。另外,巴西严苛的反倾销政策也给华江造成了麻烦。华江取得了里约奥运会特许商品多类别权利,其中一个重要类别就是陶瓷商品,但是由于巴西对中国陶瓷商品采取反倾销限制,华江设计精美的奥运会相关陶瓷产品无法投放到巴西市场。

尽管困难重重,但华江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努力适应巴西市场,在与巴西设计师的互动中共同提高。而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实际上也是了解巴西和南美文化的过程。

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各有一个吉祥物,分别代表巴西的动物和植物。在巴西艺术家的设想中,这两个吉祥物介于卡通和现实之间,融合了巴西各种流行文化,同时又拥有动画和电子游戏的元素。将设计图变成实物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尤其是当时组委会仅仅留给华江两个月的时间。

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华江要把设计图从平面变为立体,从概念变为实物,不仅仅需要对图稿的认知,更需要对吉祥物核心理念的理解。此外,由于吉祥物的设计并未公开发布,华江还需要在产品研发、设计、打样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保密协议。最终,这家中国企业顺利挺过了这一关。

作为里约奥运会拥有特许权利的创意企业,华江也尝试把巴西特色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其设计团队从巴西风格和时尚感出发,推出了植物套装等产品,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里约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一直饱受外界诟病,甚至有人说里约奥运会可能是史上最差的一届奥运会。不过,陈绍枢依然看好里约奥运会:“既然奥林匹克选择了里约,第一次来到南美洲,这也是历史交给里约的命题。巴西这样一个别有风情的国家,对奥林匹克是不可缺少的,巴西所做的一切都将成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一部分。”(本报记者发自里约热内卢)

中国学者眼中“巴西人的窍门”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陈家瑛

巴西人每遇到难题都会说,总能找到“巴西人的窍门”。这句口头禅被解释为,寻求“捷径”或达到目的的精明手法。如果是日常小事,或也无伤大雅,而若事涉国家发展、国计民生,这种罔顾现实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捷径”文化,那就另当别论了。

2009年,在巴西作为新兴经济体崛起的黄金年代,里约被选为2016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城市。而今,里约奥运开幕在即,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巴西。短短几年间,这个国家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巴西究竟怎么了?“捷径”文化或许可从不同的视角提供答案。

“捷径”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过早高福利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军政权下台后第一个宪法出台时,巴西就走上了高福利化的道路,而当时甚至直至现在,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效率都还远未具备相应的条件。

根据巴西官方的数据,2015年用于社会领域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67.3%,超过亚洲和拉美的新兴经济体。社会领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15.7%。其中,退休金是大头,占直接社会支出总额的比例超过50%。

巴西退休体制属世界少有。一是退休早,女性平均52岁,男性平均54岁。二是可以累积,一人领多份退休金。三是死者退休金可由直系亲属继承,比如军人、法官、检察官、财务审计官等行业公务员死亡后,其年轻配偶、未成年子女全额继承其退休金。四是与最低工资挂钩,而非仅根据通货膨胀指数调整。

“捷径”文化还表现为国家的庇护。各行各业都极力寻求国家的保护,而政府也利用权力谋求企业家和劳工阶层的好感以便获取支持及选票。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国家为使本国工业免受外国的竞争而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以2013-2015年为例,巴西共采取了112项反倾销措施,占世界各国贸易壁垒总数的15%。而为了保护本国劳工市场,巴西还制定了严苛的法规。

在“捷径”文化的带动下全国举债成风。巴西社会普遍信奉致富有捷径,盼望能轻易挣钱、轻松消费。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巴西人普遍借钱消费,债务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高达65%,家庭负债率约为45%。就国家而言,巴西的公共债务2016年底可能达到3万亿雷亚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一半。

政治领域也摆脱不了“捷径”文化的影响——在巴西,从政的捷径就是成立政党。巴西是世界上政党最碎片化、也是政党进入议会门槛最低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30多个党,另有20多个正在申请中。众议院由27个政党组成。据政治学家指出,其中具有意识形态的党也不过三四个,而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党更是凤毛麟角。

巴西把1985年军政权下台后形成的总统制称为“多党联合总统制”,赢得总统选举的政党不得不与其他政党联合才能执政。这一制度使联合执政的成本变得十分高昂,赢得胜利的党为实现联合执政需要付出极大代价。

而在经济严重衰退面前,政治乱局和弱势政府使得巴西没有能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挽救经济。

重新回到本文开始提起的“巴西人的窍门”。这句话长期以来被学界广泛研究,有的学者视之为巴西文化认同的一个核心方面。著名人类学家罗伯托·达马塔比较了美国人和巴西人对法律的不同态度,美国人对规则的认真和尊重令巴西人惊奇,而巴西人习惯于违反规则。在美国,法律不允许通融,或可或不可;在巴西,则是亦可亦不可。另一位大学者塞尔吉奥·布亚尔克说,巴西人不大区分公与私,讨厌规则与形式,历来喜好随意,巴西人崇尚一句格言:对敌人,只有法律;对朋友,怎么都行。

上述研究结论,或许能为巴西当前的政治经济迷局做出诠释。(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巴西问题专家)

中国摄影师:乐施助人的巴西人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王卫光

因为奥运,世界的目光正在关注巴西,关注以“上帝之城”著名的里约热内卢。但动荡不安的政局、大幅度下滑的经济、寨卡病毒、糟糕的社会治安,以至于人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审视这个南美洲的大国。

坦率地说,新闻媒体报道的很多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从总体上看巴西仍然是个很有希望和发展前途的国家。我想以个人的经历谈谈我对巴西的感受,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大家传递一些尽可能客观的信息。

我年轻时就来到巴西,曾经在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工作过,后来在中国驻巴西企业担任过总经理,这些年又成为中国大型能源企业的顾问。同时,我也是摄影师。几十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巴西人民特有的幽默、阳光、热情奔放和乐施助人的胸怀。

因为工作和摄影,我去了巴西许多地方,从浩瀚的亚马孙原始森林、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到巴西的城市乡村,都留下了笔者的足迹。除了拍摄巴西绚丽的自然风光,我更多地将镜头对准和贴近巴西社会的人和事。多年的行走和经历,让我看到并拍摄到许多民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精彩瞬间,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个国家的人,了解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很少有人知道,联合国曾经在巴西进行过一次深入的社会人文考察。联合国的专业人员在街头巷尾设置了若干摄像头,专门记录人们扶老携幼、拾金不昧和救助弱势群体等行为。这次考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巴西人非常具有同情心,乐于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对此,我本人就有过亲身的体验。记得有一次我开车在街头时突然发现车胎瘪了,正发愁怎么办时,三个小伙子走过来三下五除二帮我换了轮胎,但却不肯收取任何报酬。

这些天,奥运将至,我突然萌生了采访里约热内卢出租车司机的想法,了解下他们如何应对乘车客人丢失物品的情况。在几天的时间里我与八位出租车司机进行了攀谈,了解到每位司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出租车司机艾特瓦尔多有10多年的驾龄。不久前,他把两个美国游客送到一家餐厅,随后上车的巴西女士发现车后座有一部别人的手机,艾特瓦尔多马上想到那是美国游客遗失的。于是,他很快赶赴客人下车的餐厅把手机送还,并婉拒了对方为感谢他而给的100美元。美国游客为他的善举而动容,在随后几天里每天都请艾特瓦尔多带他们外出游玩并支付丰厚的车资。

“我之所以没有收他们的感谢费,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我应该做的事。”艾特瓦尔多说,算起来这几年他在车里大概捡到过上百部客人遗失的手机,每一次都会千方百计将手机物归原主。“手机虽小,但它是每个丢失手机的人生活的全部,丢失手机的人会非常着急。”

讲起那一桩桩归还手机的故事时,艾特瓦尔多是那样的坦然。我从他的言谈话语里看不到任何炫耀和自豪的神情。在他的意识中,归还失主钱财和失物早已不是钱财的问题,这是一种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诚实做人的问题,大多数里约的司机都是这样做的。这就是里约热内卢的普通人,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同样感触的人也有很多。我讲这些并不是想说明巴西是个完美的国家,它现在确实面临着前所有未有的严峻挑战,但它也在努力扭转并开始呈现出逐步好转的趋势。人们都在期待和期盼国家逐步从颓势中走出来,不管是巴西人,还是在巴西生活的外国人。(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会员,在巴西居住多年,今年在巴西出版发行葡中英三语对照摄影集《巴西掠影》)

专访巴西驻华公使谈奥运:“巴西准备好了!”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倪瑞捷

八月的里约,进入奥运时间。针对外界的关注和质疑,本报记者近日就里约奥运会筹备情况专访了巴西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马塞洛·索萨·德拉·尼娜公使。

《国际先驱导报》:为保障奥运会顺利进行,巴西做了哪些准备?

马赛洛公使:巴西已经准备好迎接南美洲历史上的第一次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所有的运动设施,特别是那些位于里约热内卢巴拉-达蒂茹卡区的奥林匹克公园的设施,都已经建造完毕并投入使用。

除此以外,巴西联邦政府与里约的州政府和市政府共同协作,在交通、卫生、住房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同时提高了巴西人民的生活质量。巴西已经准备好迎接来自世界各地、想要观看顶级运动赛事的旅客,电视转播也将让50亿的观众聚焦巴西。

Q:里约奥组委主席努兹曼曾指出,眼下的巴西与2009年刚获得奥运会举办权时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年来的经济萧条和政局动荡对奥运会的举办有何影响?

A:政治事件绝不会影响里约奥运会。奥运会也不是巴西第一次有机会向世界展示其拥有举办国际赛事和确保游客安全的能力。过去几年内,我们积累了举办国际规模赛事的经验,世界杯、泛美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青年日、国际联合会杯赛这些大型活动都无一例外获得成功。我们以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巴西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举办赛事,相信本届奥运会会同样成功。

巴西是一个拥有巨大经济潜力的国家,它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平等。通过奥运会,巴西将向世界展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它是在一套成熟的民主制度下运行的。

Q:一些运动员在里约遭遇了安全问题,民调显示东道主居民对奥运最担忧的还是安全问题。巴西是如何来保障安全的呢?

A:奥运期间,巴西动用了85000名联邦、州和市政府的人力资源来确保赛事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举行。这些安保人员将不遗余力地保护运动员、教练员、国家元首、政府官员、当地居民、新闻记者、游客的安全。

Q:能否给去看奥运的中国游客一些建议?

A: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不要忘记去享受巴西音乐和食物。一定不要忘记吃一次巴西的芝士丸子,feijoada(一种黑豆和烟熏肉干炖的饭)和caipirinhas(一种鸡尾酒)也是不错的选择。

Q:针对中国游客,巴西有没有出台一些签证便利措施?

A:为更好地为奥运会期间访问巴西的游客提供便利,巴西外交部加强了海外227个代表处的人员配置。这一举措正是为了加快签证的办理速度,加强和外国安全与领事机构的合作。国际奥组委授权的赛事相关外国人员都不需要取得签证便可进入巴西。

针对中国籍游客,巴西政府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立了签证中心,以便让中国游客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得签证。

Q:能谈谈这次奥运会将带给巴西哪些影响吗?

A:里约热内卢预计将在奥运期间迎接50万的国内外游客。其他的五座“足球城市”——圣保罗、萨尔瓦多、玛瑙斯市、巴西利亚和贝洛奥里藏特也都会涌进大量体育粉丝。能举办这样规模的赛事对巴西人民意味着巨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举办奥运会的资源和巴西人所做的努力将会成为整个国家的财富。举个例子,无论是巴西的初级运动爱好者或者是专业的运动员,都可以享受到世界级的运动设施和训练网络。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极大地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执行,让这座城市步入发展和扩张的快轨,许多市政基础设施和交通工程得以实施。最直接、最有利、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这些政策对巴西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