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裸开球(蹴鞠场边万人看)

十几年前,国际足联将淄博市定为足球起源地,对此很多足球文化的研究者都表示质疑。因为古代东方的蹴鞠与现代足球之间差异巨大,彼此之间可以说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英国斯塔福德郡大学的文化、媒体和体育教授埃利斯·卡什莫尔就为此公开吐槽际足联官员布拉特这么干是动机不纯。

秉公而论,这些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蹴鞠在出现于距今两千五百年的东周同期,世界上很多文明古国也都存在着诸多类似的球类运动,其中包括古希腊运动“episkyros”。在雅典的卫城博物馆内有一件石雕作品,刻画的是一名裸体希腊运动员将一个球平衡置于自己大腿上。“episkyros”后来演变为一种被罗马人称为“harpastum”的运动,而这种运动后来又传至当时罗马的不列颠行省,也就是今日的英国。在英国,埃比尼泽·科布·莫利于1863AD制定了足球协会规则,现代足球诞生。这些规则至今没有很大变化。

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包括蹴鞠在内的这些球类运动在一开始都是属于贵族或武士的游戏,而且在风行的早期都是邦国间解决争端的模拟战争,之后才逐渐发展成象征和平共处的“全民性”活动。

也许,谁是这项具有普世性体育运动的发明者恐怕将来还要争论下去,因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哪一方都有着足够多的证据和短板。而我们在做出自己的认定之前,一定要清楚这些事实:

足球一般指的是现代足球,蹴鞠是古代的球类游戏。二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球不一样。现代足球比赛用球为圆形,外壳用皮革或其它许可的材料(比如人造革、橡胶)制成,内有球胆而且中空。但蹴鞠中的“鞠”则是外包皮革、内实米糠或棕、毛的实心球,到了明朝又出现了用藤或竹子皮编的空心鞠。

全裸开球(蹴鞠场边万人看)

蹴鞠的孩子们。

“蹴鞠”一词最早记载于《史记·苏秦列传》,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做的注释中也有记载。在古籍中“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而“鞠”则是是球名。

根据《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曾经非常流行蹴鞠游戏。而且《史记》还进一步写道”翕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说明蹴鞠是当时用來操练军士、考察兵将体格的运动。汉代蹴鞠因具有极大的军事训练价值而受到这个铁血帝国重视,比如汉朝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十分喜好蹴鞠甚至沉迷于此而不恤将士们的饥寒——“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到了唐宋时期,蹴鞠发展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在技术和策略上都有很大提升。

比如唐朝蹴鞠不仅有了充气球,而且有了完善的游戏规则。据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中记载:

蹴毬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可见当时的蹴鞠比赛一般是单球门,球门也类似于篮球的球架:在球场中央会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由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十二或是十六球员,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球头与队员的服饰上亦稍有区别。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球端正稳当后,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失败的一方队长要挨鞭子,并在脸上涂白粉。

至宋代,随着平民化社会的诞生,蹴鞠活动更为普及。从宫廷到民间,都以蹴鞠为乐。宋朝苏汉臣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宰相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堪称最高端的球赛。而普通市民也常常在空旷之处蹴鞠:“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全裸开球(蹴鞠场边万人看)

《宋太祖蹴鞠图》——宋太祖与赵普的君臣兄弟可是名副其实,绝非作秀。

但是宋代的蹴鞠有一个很有特点的就是彻底取消了唐代那种对抗性较强的双球门踢法。宋代蹴鞠仅保留单球门踢法,甚至出现了类似于今日街球的无球门踢法。对抗性减弱,表演性增强。这是蹴鞠运动的开始和现代足球彻底分道扬镳的开始,使得宋代以后的蹴鞠逐渐向杂耍方向发展。

到了明代,出于对元朝时期“娱乐至死”的矫枉过正,明太祖下令军中禁止蹴鞠。甚至还下旨道:

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录的,断手;蹴圆的,卸脚;做买卖的,发边远充军”

但这道禁令的范围仅限于军队之中,普通的士大夫和市井百姓不在约束范围。所以蹴鞠,特别是那种“街球”式的蹴鞠在明朝依然兴盛。明代专著《蹴鞠图谱》中,有着详细记载当时蹴鞠的种种游戏规则和技巧。在明朝各种以现实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中也有大量篇幅描写蹴鞠活动的描写。

比如《金瓶梅》里说社会大哥应伯爵:

“会得一腿好气毬,双陆棋子,件件皆通”。

足见当时的蹴鞠活动有多普及。

此时蹴鞠不仅是贫困的社会青年的爱好,也有着世家子弟的广泛参与。明朝中后期的一代文豪臧懋循,是簪缨豪门出身,不仅精通各种人间的赏心乐事,而且还是少有才子学霸。青年时代的臧懋循曾任国子监博士,“每入成均署,至悬球子于舆后”,也就是每天背着球上班。

后来臧懋循因为爱好蹴鞠,就和国子监中的一位高富帅项一元结为CP,两人关系也由普通的兄弟情逐渐的转化为怪异的爱情关系。明朝社会风气放诞不羁,臧项二人的关系本已就十分激进,他们竟然在后来又拉上了臧懋循的同乡,兵部郎中吴仕铨入马。这种荒唐的三角恋爱终于触犯了公序良俗,忍无可忍的风宪官将臧、吴二人弹劾,两人因此被外贬。时人有语:

诱童亦不妨,但莫近项郎,一坏兵部吴,再坏国博臧”。

这一段上流社会的丑闻也可以说明当时的蹴鞠活动已经由单纯的体育活动而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带有情色意味的娱乐。

而于此同时,作为蹴鞠的“低配”,毽子也开始大规模流行。这种情况在不知不觉之中造成了蹴鞠没落。到了清代,由于普遍的贫穷导致了生活水平的降低,而毽子也凭着造价低廉,很快的得到了中下层人士的喜爱,从而逐渐的取代了蹴鞠成为了新的“国粹”。

全裸开球(蹴鞠场边万人看)

全裸开球(蹴鞠场边万人看)

全裸开球(蹴鞠场边万人看)

在中国、日本、缅甸三国,蹴鞠活动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