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生意第2367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文|刘梦龙、张佳曦
体育大生意记者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0年?
用时间来丈量,20年是7300个日日夜夜,更精确一点,是630720000秒。它看上去很长很长,但真正过起来却又如白驹过隙,匆匆即逝。
如果用一档足球节目来描述20年的时光,刻板的数字,是908期每周一晚播出的电视节目,但是在这几个再简单不过的阿拉伯数字背后,却是令一批又一批新老球迷魂牵梦萦的那些与足球相伴的夜晚。从豪门恩怨到绝对巨星,从看球听歌到Top10,球迷们会为一个世界波进球击节叫好,听一首好歌心潮澎湃,为最心爱的球星退役潸然泪下。这一点一滴的美妙足球时光,汇聚成了我们平常人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908期的背后,同样蕴藏着一代足球媒体人对于心中理想的上下而求索,遇蜀道难的拼荆斩棘。在这个科技迅速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生活节奏过快的当下,我们很庆幸,还能拥有这样一批愿意去以匠人之心去做“慢功夫”、“笨功夫”的媒体脊梁同行,或许,只因为他们有一颗包容“天下”的初心。
今天,是央视《天下足球》节目自2000年11月27日开播以来的20岁生日,以“最纯粹的足球,最高级的享受”为标杆,《天足》陪伴我们走过了最为宝贵的青春岁月。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体育大生意与5位《天足》团队幕后的主创人员进行了深入对话,听他们讲述与《天足》二十载“父子”情缘,用“笨功夫”练就“真本事”的心路故事。
闫伟 | 唯一的90后编导,天足20年粉丝海归《化茧成蝶》
1990年出生的闫伟是《天足》11人编导团队中唯一的90后,2014年10月从英国卡迪夫大学硕士毕业回国的他11月正式加入节目组,恰逢《天足》14周年特别节目,距今正好6年。那一期特别节目,《天足》有个专题片叫《十四年,再出发》。对于闫伟而言,那也是他人生旅途再出发的一天,来到从小就梦想加入的团队,对于一个纯粹的球迷和怀揣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来说,是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天。
2000年的欧洲杯,是闫伟爱上足球的起点,那一年他10岁。彼时,他就体验了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泡面守候在深夜的电视机前,享受欧洲杯盛宴。出于对足球和新闻的热爱,2009年闫伟考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2013年远赴英国卡迪夫大学攻读硕士,学习国际新闻、电视新闻方向。
在威尔士首府卡迪夫,闫伟经历了卡迪夫城时隔51年重回英格兰顶级联赛。留学期间,卡迪夫城每个主场比赛他几乎场场不落,也会坐着球迷大巴或火车跟随球队远征。即便后来卡迪夫城降级,他依然会看英冠。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每年购买一件卡迪夫城蓝色战袍的习惯,表达对球队的支持,“足球对于当地人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足球融入了生活,每周固定的时间点,固定的路线,固定的球场座位,固定的追随,让你觉得足球就是他们的生活,这种陪伴的感觉特别棒。”
闫伟在卡迪夫城比赛现场
提起球迷身份,闫伟开玩笑说他是一个“博爱型”球迷,他不喜欢非此即彼,极端对立。因为深爱荷兰双星范尼斯特鲁伊与克鲁伊维特,他在少年时是曼联与巴塞罗那的拥趸,留学期间对卡迪夫城有了情感上的支持与追随。同时拥抱这三份热爱,在他看来并不矛盾。
2014年学成归国正式加盟《天足》,他说:“我有十足的天足情结,小时候就和小伙伴念叨,希望将来有机会为《天下足球》工作,2014年真的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完美连接在了一起。天足对我影响太深刻了,我的文字风格,音乐品味,画面感觉,都是天足潜移默化的,天足给了我很多,我要回报它更多。”
初入天足,闫伟从《环球七日》与《足球制造》版块上手,几乎也是每个新人初来节目时打基础的必经之路。闫伟表示:“这两个新闻版块,对于新闻编辑的画面逻辑、遣词造句都特别讲究。”当他在这块跳板上出色完成高难度动作之后,就可以进阶到Top 10与《绝对巨星》栏目了。
闫伟在欧国联现场
现在在《天足》,闫伟主要工作是编辑大型球星专题片、纪录片等特别企划。他也是2016年欧洲杯纪录片《化茧成蝶》和2018年世界杯纪录片《青春凯旋》的总编导。他表示:“其实《天足》的人都是全能人才,无论选题大小,都来者不拒、全力以赴,只是我工作的重点是在大片生产。”
最让网友好奇的是,《天足》的文案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其实,闫伟就是神秘的“文案君”之一。“天足没有单一的文案工种,也没有单一的剪辑,我们都是全能战士,一个人搞定剪辑、文案、配乐等工作,这样作品才能浑然一体。
《天足》导播间
在闫伟看来,《天足》文案之所以被网友广为流传,就于字句都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这样才能不着痕迹地触动人心。他说:“有些作家很伟大,并不一定能写出天足的解说词,这是两种艺术形态,我们需要把文字与画面语言有机结合,典型案例就是《亨利·谁与争锋》,刘嘉老师不是凭空深情款款,而是看到亨利的目光有感而发,才成就经典。”
在闫伟制作的球星特辑里,《皮尔洛·思行合一》《卡卡·天选之子》《C罗:封神伯纳乌》等作品都深受球迷喜爱。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则是2016年欧洲杯纪录片《化茧成蝶》。他说:“这部总计2小时时长的纪录片,制作过程长达6个月,前期3个月进行资料和素材收集,配乐选取,后3个月精剪和撰写解说词。2016年欧洲杯的所有情感总合,都被珍藏于这部作品当中。”
提起《化茧成蝶》这个名字,闫伟说:“特别感谢制片人陈文江老师灵光一闪,当这个写意唯美的名字一出,我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仿佛被瞬间点燃。”那个决赛夜晚,飞蛾飞向C罗的长镜头,成为一个在中文语境被升华的灵感源泉,那是一个属于葡萄牙足球化茧成蝶的夏天。
2016年欧洲杯纪录片《化茧成蝶》
还有一个幕后细节,闫伟记忆犹新:“这部作品,妻子与我一起最早观看的,并不是球迷的她,几度落泪,为了冰岛的雨中送别,为了威尔士的悲壮离开,也为了C罗的化茧成蝶。那一刻,我明白,如果我想表达的细腻情感可以传递给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那么这个作品就成了。”
《化茧成蝶》2017年夏天推出后,不仅在收视和口碑上收获佳绩,也获得当年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一等奖。闫伟说:“观众和业界的认可我非常珍视,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自我对‘苛刻的自我’满意。都说电视是遗憾的艺术,但那个片子,我不要脸地给自己打100分。”
除了《化茧成蝶》,克鲁伊夫的纪录片《一世(14)传奇》也是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作品。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2016年的3月24日,一代球圣克鲁伊夫与世长辞。“周四晚上,我接到制片人陈文江的电话,他将这个重磅专题交给当时还是新人的我,那是我制作的第一部球星特辑。”
克鲁伊夫纪录片《一世(14)传奇》
那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也着实让闫伟疯狂:“周五开始制作,意味着制作周期仅4天,4天完成一部30分钟的高品质作品,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下来的96个小时,闫伟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最后一天更是熬了通宵。
当周一晚上七点半,这部作品被顺利送上播出线,闫伟松了口气,“回到编辑机房,发现我的桌子上放着一个三明治,我愣了好几秒想,这是谁的三明治?愣了几秒才猛然发觉,这是同事买给我的午饭。”
在闫伟眼中,《天足》的团队是一群有着足球情怀的专业新闻人,“天足人就是有情怀,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使命。当一个像克鲁伊夫这样的伟大足球人离去,我们需要用自己的专业和情怀,送上一份来自东方的缅怀和敬意,球迷们都充满期待,决不能辜负他们。”
11月26日凌晨,世界足坛传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一代球王马拉多纳离世。此时,全中国的球迷都在期待天足的致敬特辑,而闫伟也早已钻进了机房,用他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字词,每一个音符,用专题片的形式,送别阿根廷球王。
马拉多纳
除了剪辑、选曲等编辑工作,闫伟也会负责法甲、意甲等比赛集锦的配音工作,但他表示:“专题片是天足标志性的声音,刘嘉与朱晓雨老师都是天赐的好声音,我不想轻易尝试。他们的声音,我从小听到大,这是多年以来的声音约定。它是一个很纯净,甚至很神圣的空间,就应该让他们二位的声音留在那里,直到他们退休。”
谈到成就感,闫伟提起微博上曾经有一位母亲晒出自己的孩子看天足的视频,小男孩在前一晚没有看成《天足》,第二天一早就嚷着要看节目,在一个小板凳上拿着平板耐心观看。当闫伟看到那个视频后,就和制片人陈文江商量,给小朋友邮一份礼物:“其实这就像我小时候,也想得到我喜欢节目的反馈,这会为一个孩子种下梦想的种子。”
吴涵之 | 非科班生为进组蛰伏2年,睡机房10天磨出《舞动传奇》
和闫伟相同,吴涵之也是从《天足》粉丝变成团队成员,不同的是,这是一个非新闻科班生“好事多磨”最终进组的故事。
1996年欧洲杯,8岁的吴涵之开始看球,“金色轰炸机”克林斯曼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让他对于足球产生了兴趣。本科在北体大学习运动医学,看似和体育相关,但与体育电视新闻却完全是文理两科,在那之后他选择了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留学。
在英式足球发祥地学习体育管理,让吴涵之体会到了英国人浓厚的足球氛围。第一次去现场观看格拉斯哥德比,他穿着凯尔特人球衣却坐到了死敌流浪者的看台上。对于身边流浪者球迷的质问,吴涵之尴尬地回应:“票是在这,买错了。”随后,那名耿直的外国球迷给了他一件流浪者球衣,让他换了上去,就这样他才能看完整场比赛。
回国后的2012年,吴涵之在《天足》实习过一段时间,给陈文江留下较好的印象。之后,吴涵之接到了一些体育公司的offer,最后他进了央视网工作。2014年,他终于等来迟到2年的通知——世界杯期间《天足》有一个工作名额。巴西世界杯《豪门盛宴》期间,吴涵之正式进组,“这是我从小到大看的节目,从兴趣出发最终选择了天足,也圆了我一个儿时梦。”
吴涵之在俄罗斯世界杯现场
进《天足》前,节目各类经典片段已刻在吴涵之的心里,包括球迷中传播度很高的《贝影》、《谁与争锋》。而内斯塔《优雅卫士》中朱晓雨写的那段解说词,“当亚平宁的微风,吹过飘逸的长发,当地中海的湛蓝,照进深邃的眼神;当斗士的不屈融入沸腾的血液,当罗马城的永恒写进一生的履历,你依旧波澜不惊,如水一般沉静......”吴涵之引以为榜样。
他并不认为《天足》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天足》有很多经典片子,应该用‘可盐可甜’来形容。叙事方式通常能触碰到球迷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讲故事的方式特别好,有的地方可以勾出球迷的眼泪,但是《疯狂的足球》又能逗笑你。小时候就觉得天足画面、配乐和讲述特好,也会想自己能不能做到。”
2016年的克洛泽专题片《K神无双》是他做的第一个大专题片。“当他驻足在起点,我们却在终点寻找......流年似水、K神无双。”这段引起德迷共鸣的词就是出自吴涵之。
克洛泽专题片《K神无双》
那时候,克洛泽人气高,片子内容不错,得到大量球迷转发,但吴涵之却只给自己打80分。2018年1月,小罗退役特辑,是吴涵之比较认可的作品,他表示可以打91分、92分。很难想象,他只用了10天就制作出这部时长60分钟左右的小罗《舞动传奇》。
这是一部要的相当急的片子,背后还有一个搞笑的故事。小罗宣布退役当天的早上开会时,有同事对吴涵之说:“你是不是要准备下,别小罗什么时候突然退役。”吴涵之回应:“不会的,他还得再踢踢。”结果当晚小罗就宣布退役。
吴涵之哭笑不得:“怎么这么不靠谱?说退就退啊。”紧接着10天任务来了,他焦虑了一个晚上:“小罗这么高关注度的人物,如果准备不充分,那就砸了天足招牌。”从在视频库找素材到写解说词,吴涵之干脆住在了机房里,他也一度想找领导多要一些时间,但是预告发出了,只剩华山一条路。
最终,小罗退役专题准时播出,大获好评。吴涵之谈到睡机房的日子时说:“并不痛苦,可能看起来有点辛酸,但《天足》很多紧急专题就是这样憋出来的,只能下苦功夫做。”
小罗退役专题《舞动传奇》
有趣的是,如同小罗退役这样的“大预言家”在《天足》中屡见不鲜,吴涵之曾在微博中写到过:11月1日天足开会讨论克洛泽,当晚克洛泽退役,11月22日天足开会讨论杰拉德,第二天杰拉德宣布退役......
在《天足》专题片中,有些也会传承前辈们的片名、选曲。2015年荷兰队在欧洲杯预选赛被淘汰后推出《未尽的橙诺》,这个片名是吴涵之看过2002年陈文江的《橙色记忆》找到的灵感,沿用了当年经典配乐。“一气呵成,稿子有感而发,用了一周时间,素材多但是稿子写得快,我为荷兰队惋惜,因为罗本也是我喜欢的球员。”
此外,亨利《谁与争锋》大结局开篇,“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32岁的亨利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还是那辆列车,随着时光送走了匆匆过客,静静开往另一片大陆......”是吴涵之致敬刘嘉的一种写法,融合了当年名句,这也是他自己写作中最满意的一段解说词。
而作为德国队和拜仁球迷,吴涵之做过很多与偶像相关的专题片,2019年罗本和里贝里离开拜仁时的《十年之约》就是他精心制作,也被他称为自己做的“第三满意的作品”。
从观众到编导,吴涵之一直认为《天足》是中国最好的电视足球节目:“它很适合中国球迷,20年一直保持高水准的制作其实很难。”而在互联网、新媒体冲击下,《天足》也在调整,“新媒体时代我们一直在琢磨这件事,这次20周年在央视频的直播,我们也想要多元化。《天足》不单是一个节目,也是一个‘品牌’,或许它会超脱出电视节目吧。”
11月央视频直播前,《天足》尝试性地发布了一些Vlog来讲述节目制作的一些背后故事,在新媒体方面会继续推进,但是电视端依旧是天足最注重的口碑。
谈到大屏小屏的共存,吴涵之说:“具体内容方面,还是要继续做好大屏的东西,这也是球迷最喜欢和最期望的,此前建立的口碑不能丢。但大屏我们可以,小屏也没问题。多元化尝试越来越多,不会降低精品节目水准。不管是小屏还是大屏,在各个终端我们会给大家奉献更好的内容,这是我们最朴实的愿望。”
刘嘉 | 曼联球迷利物浦读大学被砸玻璃 《谁与争锋》经典文案出自笨功夫
对广大球迷而言,《天足》现任主编刘嘉同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从2002年正式加入天足至今,刘嘉的经典文案和动情配音已经伴随这档节目走过18年时间。从编辑、记者升任主编后,刘嘉所肩负的责任更重了。“除了过去编辑和配音的工作,我现在还要参与到选题和审片之中。”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爷们儿,刘嘉的足球情缘追溯到90年代。随着北京台体育频道对英超的转播,刘嘉很快成为曼联死忠。“我自己平时既爱踢球也爱看球。从1992、1993年开始看北京台刘(向孚)老师、宋(健生)老师和周(枫)老师解说英超,恰逢国王坎通纳带领着一众92班小将建功立业,我慢慢成了一名红魔球迷。”
1999年从北体大拿到体育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后,刘嘉只身前往不列颠半岛深造。历经数月语言学习和考试后,刘嘉2000年收到利物浦大学足球MBA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当时世界诸多名校中独一无二的足球类工商管理专业。随后,刘嘉以红魔曼联球迷身份,正式开启了一段北京人在利物浦的别样英伦生活。
利物浦大学攻读足球MBA时期的刘嘉
作为英国足球历史最悠久的两大豪门,利物浦与曼联的敌对关系甚至能从慕尼黑空难和希尔斯堡惨案的球迷互嘲中有所体现。初来乍到的刘嘉,还未深刻体会到这种对立情绪有多强烈。一次,刘嘉悬挂在学院公寓窗台上的曼联队旗被利物浦球迷用鹅卵石大小的石块连玻璃一起击落,才让这位北京小伙意识到在死敌地盘暴露身份是多么危险的事。
闲暇时,刘嘉也会前往安菲尔德以平和心态观看利物浦的比赛。最让刘嘉心潮澎湃的,是每次前往老特拉福德的朝圣之旅,35分钟的火车车程既短暂又兴奋,还略有一丝提心吊胆。“从利物浦出发时,我会将曼联球衣藏得严严实实。直到火车驶过Oxford Street(牛津街),就正式进入我们(红魔)地界了。”此时将外套脱掉露出曼联球衣,刘嘉可以尽情享受一场92班在梦剧场的华丽演出,只是在返程途中他得再次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刘嘉(右)以红魔球迷身份享受曼联比赛
2002年,刘嘉结束了1年多的英伦生活后毕业归国。按照预设的职业路径,刘嘉本该追随一众同窗步伐,成为一名职业体育经纪人亦或是在一支专业运动队中担任类似领队之职。然而出于对足球的疯狂热爱,刘嘉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在通过陈文江的面试后,刘嘉正式成为天足一名编辑。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不具备任何电视编导新闻专业背景的球迷而言,一切显得那么不可思议。
在非编系统尚未崛起的时代,传统线性视频编辑工作流程极为复杂。早刘嘉3个月加入天足团队的朱晓雨成了刘嘉的导师,长时间朝夕相处也让二人成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没想到一个'二把刀'(朱晓雨)居然教会了我使用编辑机。”刘嘉开玩笑。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视频剪辑手法处理等方面,则需刘嘉自行钻研琢磨。对初入天足团队的刘嘉而言,在机房闭关修炼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在TVB热播剧《使徒行者3》中,卓Sir将CIB的长期卧底行动称之为一种“笨功夫”。而对于天足主创团队而言,任何一部佳作的问世同样离不开“笨功夫”的积累。回忆起被外界传颂度颇高的亨利专辑《谁与争锋》时,刘嘉表示,“通常天足人物专题都会由几名编辑分工完成,而亨利专辑我被分配到他效力阿森纳时期的内容。往往在磁带库中翻找素材,如同大海捞针。”经过日夜钻研,曼联球迷刘嘉创作出了那句惊世骇俗且意味深长的枪王亨利经典旁白,“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如今这句经典文案被衍生出无数版本,甚至还被跨界引用到娱乐综艺节目中。
除亨利《谁与争锋》外,让刘嘉最为满意的人物专题当属吉格斯《真正红魔》。作为曼联92班的代表性球员,吉格斯在2014年挂靴正式宣告92班全体成员告别球员舞台。当《When we were young》的经典旋律响起,那段经典文案再次浮现在43岁的刘嘉脑海中:“谁的思绪不倒退三十年,那些夕阳下的伙伴,那些旧日的足迹,那些无与伦比的成长的日子,那些黏在一起踢球,又放学回家的少年。当你们随着老特拉福德的阶梯步步而上的时候,真正红魔,是你们永远的称谓,一起进,一起退。多年后,当我们梦时,当我们笑时,当我们哭时,当我们醉时,都会记起你们,92班。当你们年轻时,可惜,你我已不再年轻……”
刘嘉与92班传奇教父弗格森爵士合影
在刘嘉看来,天足诸多经典文案都是情到深处后一种自然触及泪点的体现,而非刻意为之的煽情。他表示,“我们的节目不全是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比如幽默搞笑风格的《疯狂的足球》也做了四、五季。当然节目存在争议也是件好事,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节目的影响力。”谈及二十载《天足》生涯的工作感触时,刘嘉动情地说道,“天足虽然不是我的亲生儿子,却像我的孩子一样可爱。因为我(43岁)的年龄与20岁的天足比,正好是父与子的年龄。我希望能够一直陪伴他成长。”
未来身为天足主编的刘嘉无疑将肩负起更多责任。对此刘嘉说,“新晋加入的一批编导,不论是文案撰写还是片子剪辑都很厉害,只是他们还需要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朱晓雨 | 02年北外毕业向马国力毛遂自荐 《贝影》感动球迷先感动自己
天足的标志性声音之一,除了刘嘉就数朱晓雨了。18年来,朱晓雨和刘嘉如同天足绝代双骄,陪伴着无数球迷。
11月23日晚《天足》央视频的直播中,“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放逐,也被追逐......”这段《贝影》的经典解说词再出现时,朱晓雨的眼里饱含“星光”,同样的文案在不同时间点,用同样的深情带给球迷不一样的体验。此时,距离朱晓雨首次来到《天足》已经过去了18年半。
朱晓雨现场演绎贝克汉姆《贝影》经典文案
如同当晚主持人邵圣懿和马凡舒在直播中所说:“当过编导,我们曾经的主编,参与片子的剪辑、配音等制作过程,也代班主持节目,担任评论员,主持人,他什么活都干,是多面手。”从2002年世界杯前的实习生到现在外界所称的全能媒体人,朱晓雨是随着天足一起成长起来。
“我的工作内容丰富,但仅仅从履历来看其实是相对单一的。”在采访中朱晓雨这样告诉体育大生意。
2002年5月,22岁的朱晓雨即将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毕业,带着对于足球的热爱他给时任央视体育频道主任马国力写了一封自荐信。那时,《足球之夜》、《天下足球》以及足球赛事转播在一个大的组别,由刘建宏领导。马国力将朱晓雨的自荐信转交给刘建宏,那时足球部门正好需要一个有外语基础的人,朱晓雨就这样进入央视体育频道足球相关大节目组。
天足主要做国际足球的节目性质,给外语专业的朱晓雨提供了工作机会,他被分配到节目组,跟着当时还是天足主编的陈文江学习。朱晓雨用“起点”形容刚进天足的那段时间:“我是学外语的,没学过电视编导,所以从基本的电视编辑手段开始学,现在天足制片人陈文江当时是主编,他教我们这些新人,我和刘嘉都是他带出来的。”
朱晓雨和刘嘉两个人来到《天足》的时间,仅仅隔了一个韩日世界杯。对于刘嘉调侃的:“我的编辑机是朱晓雨这个‘二把刀’教会的。”,朱晓雨笑着回应:“我们来的时间相差不大,我是世界杯前,他是世界杯后,那会我一些基本操作都会了,但是编辑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边录一边放这样。我们有这样操作上的交流,谈不上谁教谁,特别是编辑工艺这些,完全就是个人的领悟和能力。”
朱晓雨
朱晓雨更愿意用“一起成长”来形容自己和刘嘉在天足的工作,当时电视制作技术是线性编辑,需要去翻磁盘库,很多素材需要他们在大的磁盘库里一盘一盘翻找:“我们两个就是这样一起翻磁带,一起熬夜编辑片子,成长到了现在40多岁的中年大叔。”
起初天足工作人员不多,人员规模有限,新人都由陈文江一手带出。直到2005年,天足独立出来,陈文江成为制片人,之后朱晓雨升任天足主编,“那时候除了在策划上多出一点力,片子的编辑、配音还是会进行,工作内容没有太大改变。”
在天足期间,朱晓雨做过很多球星专辑,包括托蒂的《狼图腾》、萨内蒂的《蓝黑超人》、内斯塔的《优雅卫士》等等。提起这些球星专题片,朱晓雨表示:“人物片子越到后面的越喜欢,可能是和我的制作理念变化有关。年轻时喜欢堆砌大量华丽辞藻来抒情,现在想想,抒情不等于是生硬的滥情,制作也需要生活积淀,到30岁、40岁才觉得只有生活中产生共情的事情,才能真正打动自己,并不是说一篇优美的散文就会潸然泪下。”
对于专题片制作,朱晓雨提到,球星本人的表述是最准确最贴合实际的,不能依靠自己的臆想和猜测去煽情,需要让人们看到球星的真实反应:“只要能有人物原声采访,或者是辅助采访我一定会用,而且会多用。抒情的地方我只会点那么一两下,不会写太多,最多两三句话,感觉到了就好。这也是我个人喜好的一点变化,到后面我会喜欢这些风格。”
朱晓雨
球迷们印象深刻的球星专辑贝克汉姆的《贝影》,亨利的《谁与争锋》等作品,朱晓雨表示当时这类巨星专辑是团队协力完成,一般会根据每个人擅长的领域来划分。当年亨利专题片,刘嘉作为曼联球迷制作了亨利阿森纳时代,而朱晓雨作为意大利球迷做了亨利法国队时代。提起这样的错位制作,朱晓雨开玩笑:“这才是那部专题片最精华所在。”
对于配音作品,由于朱晓雨和刘嘉有时会配同一部作品,两人音色又很相近,让观众难以区分,朱晓雨调侃:“有时候连我妈也分不清。”而天足配音总会在周一完成,本应在放松状况下的配音变成极限状态,这时候考验着每个人,而能够呈现高质量的作品,是每个人经验的积累。
谈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朱晓雨认为《世界足坛108将》、《十大杀手十大武器》、《世界足坛50大狂人》让他印象很深,还有2003年年底天足的特别节目《世界足坛嘉年华》,这是一档颁奖节目,由朱晓雨主策划:“那期节目不是在台里录的,在外面找了一个摄影棚,当时比较年轻敢玩,做了这样一件事。”
《世界足坛108将》部分片段
让朱晓雨最引以为傲的,还是2008年推出的《世界足坛108将》,整部由其撰稿、编辑、配音的作品,将现代足球与中国古典文学《水浒传》挂钩,加上音乐和包装作为铺垫、辅助,提供了欣赏108位球星特点的另类视角。提起这个独特的创意,朱晓雨表示:“108将的创意一直都有,但之前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有一天开会突然我和陈文江下定决心,这事可以干的时候,就顺其自然做了。”
对于天足提供的欣赏视角,朱晓雨表示:“我觉得《天下足球》对于中国观众理解足球的欣赏角度有突破性贡献,因为它提供了另外的观察角度,包括文学和一些情感因素。也许球迷之前没有这么一个情感的宣泄口,为什么说只有天足做过的球星才算是真正的退役,是因为大家需要这样一个出口,而《天下足球》恰好是这个出口。”
事实证明,天足风格很对中国观众胃口,受众面的不同也体现在中外不同的节目制作理念上。朱晓雨表示:“国外体育电视节目注重节奏短平快,很少去做抒情,更多是视觉刺激和理性分析,这符合欧美人的口味。而天足是娓娓道来,就像和观众聊天,这是基于中国文化和底蕴,观众更能接受这样的方式。”
天足在球迷中的好口碑,与制作者本身的情感因素分不开,“我们一般做片子,这些新人来,我们都说你要感动观众,首先感动自己。”在足球世界中,青春是最能催泪的话题之一,而在青春通感之下,与很多人经历类似的话题更吸引人,“有的人可能会在别人不理解的情况下默默坚持,最后所有人都理解了他,有类似经历就会有感触。比如我30多岁有了孩子后,我就能理解为什么球星喜欢把孩子的头像放在球鞋上。”
在朱晓雨曾经做过的一起里瓦尔多的专题片中,原本偶像效果比较差的里瓦尔多没那么多催人泪下的素材,但一段描述他与儿子一起的画面,让朱晓雨的眼眶瞬间湿润。不惑之年的朱晓雨刚有孩子不久,于是在画面中感受到里瓦尔多带来的感动。“共情和代入感”是朱晓雨认为节目感动别人的成功点。
里瓦尔多与儿子
除了开始的编导,朱晓雨如今有了主持人、解说等其他身份,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表示:“天足注重挖新闻、故事、内涵,但体育解说员注重的是这一场比赛相关的技战术解读和深度剖析和理解,然后再结合球赛的故事和新闻。不论是哪一方的工作,都需要重新去理解比赛。”
1979年出生的朱晓雨从初中开始就开始看甲A、CBA等国内体育比赛,国安比赛是他每周末最想看的。但随着年龄增长,大学接触了更多外来文化,看国内、欧洲赛事比重发生变化。而意大利语的学习,让他观看意大利队比赛时会联想到城市、文化等元素,加上2000年天足推出,都带给他对足球新的感受。
即便足球从爱好变为工作,但朱晓雨依然认为对于足球的感情没有太大的变化。足球从娱乐、精神的一部分,变成生活真正的一部分。特别是足球相关职业,可以接触到更多比赛、球星,可以把大量时间放在足球上,不需要去顾及其他影响。不过解说时会受到解说场次的限制,在选择性上没有球迷时期自由。
在工作中,朱晓雨也认识了球星们的不同面。不忧郁的巴乔,有意思的内斯塔,还有2007在机场吃三明治的梅西......工作中他邂逅了很多球星不同的一面,也帮助他能够更好的了解足球。在2010-2014年那个周期,朱晓雨曾多次邂逅贝尔戈米,贝尔戈米对于意大利年轻后卫成长轨迹预测非常准确,包括本来外界并不看好的球员,朱晓雨表示:“贝尔戈米认为行的,最后这些球员真的踢出来了,预测的特别准确,所以和他们这些人聊天对于足球理解和业务都会很有帮助。”
而2006年世界杯偶遇托蒂让朱晓雨追星成功,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依靠相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在2017年托蒂退役时,朱晓雨也为偶像做了退役专辑《狼图腾》,他表示:“那个片子是相对来讲是我做的片子中比较写实的,它所涵盖的内容和他那种转折方式都是我比较满意的。”虽然托蒂还没有看到过天足所做特辑,但接下来天足将要出品的由朱晓雨翻译的托蒂自传正在审核中,这是一个机会,朱晓雨也表示:“希望书在上市宣发时,能够与托蒂有远程合作。”
托蒂退役纪录片《狼图腾》
当我们问到天足20年有哪些变和不变的东西,朱晓雨表示,节目人员、制作技术、网络技术运营都在变化,但是节目始终如一的制作理念从没变过:“陈文江告诉过我们,做天足一定要下苦功夫笨功夫,投机取巧不可能做好这个节目。年轻人也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发挥到工作当中。文江常说,天足是他的孩子,而对于每个编导,作品就是他们的孩子,孩子长不好,当家长的一定会很生气、自责,但是孩子好了,当家长的一定会很高兴。所有人都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工作,下苦功夫和笨功夫的精神内核,是天下足球能够走到现在有这样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朱晓雨个人,天足初期就像是老师,中期像一起成长的朋友,而现在更多是像亲人。“你和它也许没有说感情是像恋人一样来的那么浓烈,但是它已经是你生活当中完全不可能剥离的一部分。”
即便现在更多工作转移到解说和主持上,朱晓雨还是在配音等各方面支持天足。朱晓雨表示:“未来的生活里都不会少了‘天下足球’这四个字,也希望和天足这些同事们能是一辈子到老的兄弟,希望天足生命能够比我们这些个人的生命更长更顽强。英国《Match of the Day 》快60年了,基本上是一个老年人的年龄,也希望《天足》能够做到比我们每个人的年龄更大。”
陈文江 | 天下足球是我的孩子,从未想过离开他
作为《天下足球》节目的制片人,陈文江这个名字对于广大天足铁杆粉丝并不陌生。在那个网络资讯尚属闭塞的年代,每周一晚黄金时段这档时长115分钟的专题节目,成为球迷了解国际足坛最新动态的主要渠道。谈及创办《天足》的初衷,陈文江表示,“台里为了实现国内足球与国际足球报道的齐头并进,在《足球之夜》开播4年后,《天下足球》在2000年底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而选择每周一晚间的黄金时段,则便于对每个周末欧洲主流联赛进行及时的汇总与梳理。”
2014年陈文江参与巴西世界杯央视前方报道组
除恰逢世界杯、奥运会、欧洲杯等大赛期间会以特殊形式与观众见面外,天足二十年坚守承诺与球迷共赴每周一晚19点30分之约。陈文江说,“有时候根据整体编播安排,我们需要为重量级直播赛事让路。但通常情况下,观众在周一晚间锁定CCTV5都可以看到《天下足球》的如约而至。”
与国内部分娱乐综艺节目存在抄袭国外同类节目的现象不同,《天足》的所有子版块栏目则完全原创,这一点令整个《天足》主创团队都倍感骄傲和自豪。在陈文江看来,国内外多档足球类专题节目都独具特色。以BBC王牌足球节目《Match of the Day》为例,从1964年正式开播至今便以其权威性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现如今主持人由大名鼎鼎的英格兰名宿莱因克尔担任,节目嘉宾阵容同样不乏阿兰·希勒、伊恩-赖特等传奇射手。陈文江表示,“《Match of the Day》主打专家牌,以细致入微的比赛集锦分析入手,从而体现出极强的专业性。相对而言,天足节目类型更为多样,不仅有针对赛事专业解读的“绿茵重量级”,同时也有绝对巨星、看球听歌、TOP10、足球制造等各具特色的版块,天足受众群相对更广泛,它面向的是不仅是高段位球迷,同样吸引了很多边缘球迷甚至非球迷,这正是天足能有如此社会影响力的基础。”
莱因克尔、阿兰·希勒、伊恩·赖特在《Match of the Day》节目中
而由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打造的《足球100分》同样将播出时间定档为每周一晚黄金时段,几乎与《天下足球》形成同台打擂的局面。对此,陈文江说道,“《足球100分》主打地域特色浓厚的国安牌及本土牌,其主要受众群体多为从1995年前后开始关注甲A联赛的老球迷。而《天下足球》的定位则是国际化的欣赏类国际足球节目,主要受众多位更年轻的学生群体,因此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BTV名嘴、《足球100分》主持人魏翊东表示,“通过收视率调查显示,伴随着《天下足球》的涨幅,《足球100分》也会出现同样走势,因此我们与《天足》可以说是一荣俱荣的关系。”在陈文江看来,足球专题类节目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整体节目水平的提升,同时也给了球迷更多收看选择。
在天足二十年发展历程中,陈文江认为2007年7月贝克汉姆专题片《贝影》的问世,造就了《天足》历史的首个经典也成为这档栏目的重大转折点。他表示,“此前我们制作过很多《绝对巨星》专题,也曾利用休赛期播过《杀手的天空》等特辑,尽管这些节目在球迷中都有相当影响,不过《贝影》的横空出世,不仅创造了当时最高收视率纪录,也坚定了我们内部以人物专题作为拳头产品的决心。”此后推出的亨利、罗纳尔多、托蒂、克洛泽等球星专辑,无一例外成为极具口碑的爆款产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天足》也力求在传播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从11月9日开始,《天足》开启了共为期6期的二十周年专题活动。其中11月16日那期节目评选的二十年最佳阵容一经播出后便迅速引发强烈反响,甚至出现了微信朋友圈球迷们分享自己心中的最佳阵容火爆刷屏的场景。对此,陈文江表示,“2009年和2019年,我们先后评选过黄金十年的两套最佳阵容,但仅局限于电视端的单向传播。在意识到话题双向传播的重要性后,我们在推出二十年最佳阵容的同时也设计了H5产品,能够达到爆款效果着实令人欣喜。”
《天足》评选出的一套3-4-3 20年最佳阵容引发热议
未来《天足》将延续电视端以外的传播,具体而言就是向“小屏发力”。在二十周年活动期间,《天足》主创团队将在每期电视端节目完成后继续转战央视频App端与广大网友进行以青春印记为主题的大型新媒体直播。陈文江表示,“凭借着多年来广大球迷对《天足》品牌的认可度,加之移动直播独有的灵活性,未来即便在非周一黄金时段,我们也能将国际足坛的最新动态在第一时间呈现给大家。”
身为一名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和巴西国家队以及罗纳尔多的忠实拥趸,陈文江亲身参与过的球星专访数量不计其数。从球王贝利到桑巴少年内马尔,陈文江坦言,“从球迷到采访者的身份转换要把握好尺度,往往对球星太过亲近会让对方质疑自己的专业性。”2007年,在彼时尚未成长为巨星的梅西录制天足专题节目现场,陈文江就亲眼目睹潘帕斯少年大秀颠桔子、踢毽子等才艺。而最令陈文江难忘的,当属2018年天足对玄宗齐达内的专访。不论是球员时代还是教练生涯,齐祖除2006年德国世界杯冲冠一怒头顶马特拉齐外,大多时候均留给人内敛沉稳的印象。而在天足录制现场齐达内夫妇同台上阵与现场主持人和球迷亲密互动,彻底颠覆了“闷骚”男形象。
陈文江
作为天足团队中唯一一位20年全程亲历者,已过不惑之年的陈文江坦言,早已将天足视作自己的孩子。无数个日夜的通宵达旦,二十年来对天足倾注的满腔心血,让这份父爱无法割舍。纵然有些主创人员的离去,曾一度让天足面临困境。但是陈文江坦言,“尽管面对外界的诸多诱惑,但我从未想过会离开《天下足球》。”
在完美主义性格加持下,陈文江凭借那股与生俱来的冲劲,力求将每期天足都做到极致并乐此不疲。说到动情之处,陈文江哽咽地表示,“《天下足球》二十年一路走来颇为不易,当然也离不开亿万球迷的鼓励和支持。从早期的来信交流到后来社交媒体的互动,都让我们倍受鼓舞。”
二十载风雨兼程,峥嵘岁月;二十年砥砺奋进,春华秋实;下一个二十年,让我们共同期待《天下足球》带来更多传世佳作。
体育大生意精选了部分球迷留言(摘录自《天足》官方微博)
前排网友:
@那太组织:说起看天足,还是上高中时班里的同学告诉我的,所以从那时起每个周一的七点半都要锁定cctv5,,因为周二上学时要和同学聊天足里的事。最搞笑的是有一期介绍有位教练总穿着一件大衣指挥比赛,因为只要穿着这件大衣球队便会赢球。我们便调侃说夏天也穿着它,赛后赶紧钻到加了冰块的浴缸里凉快凉快~
@蓝黑·冥想:在网络不发达、放学后又看不到新闻的时代,《天下足球》陪我们一起走过,上学时周一即使作业再多,也要开着电视写作业,那一年我只有13岁
@你fen我da就爱芬达_____:2000年,我上大学,有手机的人凤毛麟角,上网主要去网吧,获得足球资讯除了电视就是报纸。《天下足球》刚一开播就引发轰动,大家从没见过一档节目能把周末世界足球集锦全都囊括。每周一晚,全校的球迷就在食堂大厅边欣赏节目边评球讨论热闹极了,真应了天足那句宣传语:《天下足球》,球迷每周的节日。
@弗格森师弟:小的时候看动画片和爸爸抢台,爸爸说周一不行,他要看天下足球,后来就只能陪爸爸开,然后就喜欢了足球,喜欢了天足,和爸爸熬夜看世界杯等等,如今上大学了,天下足球里的绝对巨星依旧是我的最爱。
@迎风笑的花花:2000年《天下足球》开播,我一下子就被节目中眼花缭乱的进球集锦吸引住了。那时我在上高二,住校。为了能看到直播,我骗班主任说家里有事需要请假。后来,班主任知道我是撒谎请假,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他说以后别撒谎请假了,以后想看就去我宿舍,看完给我讲讲具体内容。原来班主任也是资深球迷啊!
@JealyWen:记得小时候,当时还没有《天下足球》,我和爸爸总是一起看《足球之夜》,当时爸爸喜欢国足和中甲,而我喜欢国外的比赛。有了《天下足球》后我几乎一期不落(高考期间除外),后来补上了。在这里可以看到我喜欢的球星,听到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足球伴我成长,我爱《天下足球》,一如既往!
@李cucu:从贝影入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初中抄的贝影解说词每次早读拿出来读几遍 现在也能顺溜的背下来 现在高四 感谢一直以来的陪伴 感谢天足让我爱上足球 感谢天足让我更爱足球 这是我看电视最大的收获 也是我私藏的幸福 这些年 你始终是我最爱的电视节目。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天下足球及其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