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酒吧看世界杯(青岛夜经济迷思:被禁止的野馄饨和被官方扶持的酒吧一条街)

5月1日,青岛城阳区音乐酒吧一条街正式开门纳客,进驻音乐酒吧20家,15家正式营业;同样在5月,崂山首个酒吧街——星光里时尚休闲街区正式开街,入驻22餐饮酒吧等业态;市南区全新打造奥帆中心情人吧休闲风情街,6月底开街,聚起20家商户,其中14家已经试营业……

这个夏天,在官方话语体系下,“夜经济供给短缺”一说,突然发难,各区掰着手指头盘“夜店”。

青岛各区市对夜经济有多渴望呢?崂山对酒吧街内的优秀业户代表,每家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而对于住酒吧休闲街区的国内外知名酒吧品牌入最高奖励100万元,而城阳也出台了给予符合扶持条件的建设营运机构和经营商户一次性奖励的意见……

在官方出台各种奖励措施花大力气希望搞活青岛夜经济的同时,6月1日起,青岛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占路经营专项整治,其中要求,对“野烧烤”“野馄饨”等流动摊点实施不间断拉网巡查。

根据统计,仅去年青岛就清理了非法野烧烤、野馄饨、违法路边摊至少3300处。曾几何时,曾经作为青岛夜生活代表的野馄饨、夜烧烤,好像消失在了青岛夜色的街头……

对夜经济的渴求并非青岛之先知先觉。去年以来,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多地已经陆续出台政策。比如,上海允许有条件的酒吧街开展有规范的“外摆位”试点,试点在夜间特定时段,将部分夜宵街、酒吧街所属道路改为分时制步行街;天津提出,在2019年底前打造形成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以及晚20至24时放宽相关摆卖管制等。

诚然,野馄饨、野烧烤有其扰民、不卫生、不安全等诸多问题,但同时也是一种极受刚工作的年轻人喜欢的夜生活方式(主要是消费能力相匹配,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如何把握这个边界,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青岛酒吧看世界杯(青岛夜经济迷思:被禁止的野馄饨和被官方扶持的酒吧一条街)


在“青岛发布”进行的微博调查中,1036人参加了投票,50.3%的人表示支持整治,49.7%的人反对。

伦敦夜间产业联盟曾撰文分析,由于夜间经济消费群体趋于年轻,并且通常被贴上“吵闹、越界”的标签,也由此引发“夜间迷思”——在一部分人愈加需要夜间经济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则愈加希望其受到更强监管。这仿佛是个“悖论”。

关于野馄饨的迷恋,也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其中不乏偏激的讽刺与幽默。我也凑热闹,讲了一段故事:很多年前和对象吵架,夜里从中山路走回家,一边走一边吵,走累了吵饿了,在路边吃了碗野馄饨,接着吵。

群里情绪宣泄后,大家冷静下来,总结说:这种消费很随机,很接地气,能和青岛人的任何生活状态随机切换。

说到这里,又有一问,在国际化大都市的青岛,夜经济的发展冲动里,野馄饨有没有一席之地?

像摔碗酒的爆火一样,让一个城市蹿红的爆款往往都带着烟火气。

李小木分享给我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说起,早就听说青岛在全国独有的野馄饨文化,从宁波回青岛,夜里11点多下火车,滴滴专车直奔小谢馄饨。

在这些年的整治中,退路进室的野馄饨店,总有几分大隐于市的意思。比如凌晨的小谢馄饨虽然如雷贯耳,但汉口路却是静悄悄的,门里门外,两个世界。消费是一种习惯,消费者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卖场搬迁后,顾客很可能会因为交通不便、觉得没那么热闹、或者原来的市井感觉消失了,就不再光顾,这是一种消费心理。即便是原址搬迁,也是如此。

在一次又一次的治理中,野馄饨网红店,其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疼。

青岛酒吧看世界杯(青岛夜经济迷思:被禁止的野馄饨和被官方扶持的酒吧一条街)


每当青岛夜生活因为凋敝而受非议的时候,我总觉得野馄饨店是个庶出的愣头青。

最近被推到前台的酒吧和咖啡厅,风头十足。为了迎合消费升级的号召,我也进酒吧咖啡店消费消费,端午假期,网红店探了三四家,尴尬的经历添了一二。经过排空的胃和受不了咖啡刺激的大脑,略有些不识好歹。

幸亏身旁好友分享泡吧十余年的沧桑经历,感觉青岛酒吧的发展史,亦略显悲壮。在他的介绍下,我才知道从苏荷到BABYFACE,一些当年如雷贯耳的店都倒闭退出了;也晓得了青岛酒吧圈的激烈竞争,中联开了夜潮之后88就不太好了,很快倒闭;也听说了情人坝酒吧一条街一直没热起来,咖啡店酒吧来去匆匆。而在网友对于城阳区音乐酒吧一条街的点评中,也屡有人气不旺的感慨。

今年青岛在学赶深圳举措中提出,要积极打造酒吧一条街,确保年底前每个区市至少建成一个酒吧街区。

青岛酒吧看世界杯(青岛夜经济迷思:被禁止的野馄饨和被官方扶持的酒吧一条街)


发展夜经济的觉悟,青岛在全国是数得着的。我也期待着,青岛模式能早日输出到全国各地。

在夜经济创新机制上,上海这座公认的“不夜城”,总能有引人瞩目的动作。

今年4月底上海发布的《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其中第一条便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作为首位“夜间区长”、黄浦区副区长陈卓夫此前曾谈到,做好放开发展和规范引导管理并重,政府要打造的是适当的夜经济环境。

在众多公共服务中,最基础的诉求应该是规划先行。在规划层面,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杨浦区大学路。这条由业界知名的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购物街,入口便捷,且路面较窄让车辆较少选择进入,使逛街非常方便。街道、城管部门准许商家在规定时间将桌椅摆出,大学路也因此集聚众多人气。

另外,夜经济场所经营方,对保障的诉求还有交通和停车位的保障。

就地理位置看,城内酒吧是有聚集趋势的,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可形成酒吧一条街等商业人文特色景观;但对商家来说,既有处于商业圈的地理优势,又有处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劣势。

政府搭台酒吧聚集的大戏,要看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注入,否则华而不实的排场,只会平白浪费公帑和大家的感情以及时间。当然,除了官方的冲动,更需要民间接地气的探索。

每个人的深夜食堂,都是和消费能力和生活习惯相匹配的。

从小看露天电影长大,直到如今飞到悉尼,听着歌剧都想喝彩。为了适应祖国的快速发展,为了迎合飞速的城市化进程,很多坏习惯,得改。

但三五好友,喝点酒,吃吃烧烤,聊聊天,疏解一下压力,这习惯深植于诸多青岛夜行人的习惯里。大众点评的一条酒吧留言,被我截图分享给同事,大家开心了一个下午“在酒吧里点了两碗馄饨,但是确实还不错,挺好吃的……”

青岛酒吧看世界杯(青岛夜经济迷思:被禁止的野馄饨和被官方扶持的酒吧一条街)


2006年世界杯后,冰点有一篇特稿《无声的世界杯》,至今备受推崇。文章写的是,“世界杯期间,广州街头,天下着大雨,6名农民工卷着裤管,打着伞,深夜站在一个露天大屏幕下,仰着脖子凝神观看正在转播的世界杯。因为大屏幕只有画面而没有声音,为此,他们中的一人专门花65元钱买了部收音机,6个人支着脖子,边听广播电台的直播,边看无声的大屏幕”。

这大概是一座国际城市所必须拥有的最基础的包容。

城市很大,不忽视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的生存诉求,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城市温度。

无论是野馄饨还是酒吧咖啡厅,它们只是夜间经济的一两个面。我们无法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一座城市的夜间经济做一个定论。然而,无论这些消费行为有多具体、多细微,但它却像是这座城市的细胞,构成了城市消费这个有机生命体,并给予其活力。

(内容转自:公众号青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