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实在是一个让人讨厌不起来的对手,充满天赋、年少成名、帅气儒雅、极具风度,乒坛廿载有余,赢得了无数奖杯,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波尔,又是一个让自己铁粉“爱恨交加”的角色,希望有多大,失望往往就有多大。煌煌一世名将,终其职业生涯,竟从未进入过世锦赛、奥运会的决赛(东京奥运会,是波尔最后的机会了),更遑论接班瓦尔德内尔。以其显赫多年的声名与实力,似是情理之中,实是意料之外。
波尔身后,簇拥诸多辉煌记录,现在回首望去,有一些又生出一番五味杂陈的味道。
比如,加上今年的欧锦赛男单冠军,39岁的波尔追平了瓦尔德内尔创造的欧锦赛男单七冠王传奇记录,对波尔个人而言当然是喜事,失落的却是整个欧洲乒坛!
再比如,从千禧年改40毫米大球之后,波尔应该是位列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黑名单”时间最长的选手。可惜,波尔身后的柳承敏、施拉格们,已经在奥运会、世锦赛证明过自己,占据“黑名单”榜首时间最长的波尔,交出的成绩单,却与“唯一一个能拿中国队两分的选手”的说法渐行渐远,愈加印衬出波尔的不甘与无奈。
足够优秀,才有资格承载期望。期望有成真的时刻,才能步入伟大的行列。伟大的成为了英雄,才会有“阿克琉斯之踵”。波尔的“阿克琉斯之踵”在哪?进入正题。
阿克琉斯之踵1:出名要趁早,出成绩更要趁早!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运动员尤其如此。运动员亦是人,竞技状态有高峰,亦有低谷。张继科445天完成大满贯的神迹固然可遇不可求,抓住巅峰期、冲顶冒尖却是所有伟大运动员心照不宣的秘密。在这一点上,波尔的表现实在是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了整个职业生涯的最终高度。
比如,2002年-2008年的波尔,21岁-27岁的黄金年龄,意气风发、锐气逼人,技术水平、体力精力、比赛经验均处于巅峰状态,特别是反手反拉弧圈球技术,长时间引领世界乒坛风气之先,是令世界上任何一个选手都胆寒的对手。
虽然期间偶露峥嵘,在2002年山东济南世界杯、2005年比利时列日世界杯(一穿三,连过“二王一马”)夺得男单冠军,但是在含金量更高的奥运会、世锦赛单打赛场上,难有拿出手的成绩。
有些比赛,站在中立者角度来看,输得还很不应该,殊为可惜。比如,2003年巴黎世乒赛,在男单第二轮2:4输给了年仅18岁、初出茅庐的邱贻可,沦为了中国小将的背景板;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1:4输给了职业暮年的老瓦,成全了对方,为年轻交上了一笔学费,可叹的是这只是开始;
2005年上海世乒赛,在技术不下风、状态不下风、比赛局面不下风的情况下,1/8决赛中3比4憾负刘国正,是后者职业生涯继46届男团大阪世乒赛后的又一大亮点;
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经过不莱梅半决赛与中国队反复缠斗的洗礼,波尔的技术走向全面成熟,加之坐拥欧洲主场之利,签位上又避开了中国队,迎来了夺取世乒赛单打奖牌的良机。1/4迎战柳承敏,最终竟以0比4脆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第二年的北京奥运会,团体赛摘得银牌之后,踌躇满志的波尔在单打1/8决赛中又以0比4负于韩国选手吴尚垠,草草结束了巅峰时代。折戟沉沙铁未销,待过往的风云散去,回首拼杀六七载,然两手空空,那份壮志未酬的不甘与落寞,年少成名的波尔也许比任何人领悟的更加透彻。
阿克琉斯之踵2:性格使然,成也萧何败萧何!
在欧洲乒坛,能打出一片天地的,都是天才,波尔也不例外。远在奥登沃德小学期间,5岁的波尔就加盟了TSV Hochst俱乐部,8岁的他已经叩响了国家队大门。
在学校的波尔不显山露水,高中时期的好友韦科尔曾如此形容:“蒂姆是个很安静的人,他不会像其他蠢蠢欲动的少年一样想尽办法去泡妞,去引人注目。在学校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么一个文静的男孩子已经打进了国家队,而且收入相当可观。不过,蒂姆也不安分,他搞过恶作剧,染过头,打过耳洞,和我们一样曾经狂热地追求着前卫音乐但总体来说,他还是一个比较听话、温顺的孩子”。
2002年,在中国济南,年仅21岁的波尔连续击败了王励勤和孔令辉,拿到了世界杯男单冠军,世界排名跃居世界第一,成了德国媒体口中“13亿人的对手”,被冠以“瓦尔德内尔接班人”的称号。
2003年底,又与心爱的菲律宾姑娘德艾喜结连理,成立了自己的小家,事业与家庭迎来了双丰收,一时春风得意,风头无俩。安静、儒雅、绅士、恋家、爱妻的波尔,似乎早早达到了人生巅峰。可惜,英雄之路注定不是温柔乡,平和淡然、易于满足的性格,在为他赢得身前身后万千球迷喜爱的同时,又像一把双刃剑,遮盖住了他身上本应绽放出来的更加璀璨的光芒。
时隔多年后,德国男队主教练罗斯科夫也曾表示:"与老瓦相比,波尔差点霸气,这可能跟他本身性格有关。另外,波尔是出了名的“恋家”,每次集训结束他都是第一个急匆匆离开的人,有时连饭也不吃就往家赶,训练不如老瓦刻苦”。
因为,向上走的路,往往是艰难的!走向顶峰的路,注定是孤独的!也许单论技术实力,与前辈瓦尔德内尔相比,波尔并不落下风。但是,若比较两人在冲顶时刻的那份“魄力”与“狠劲”,想一想1997年曼彻斯特男单决赛里一反常态,先发制人3:0制胜的老瓦;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单八进四,大比分0:2落后,绝地反击连扳3局,逆转萨姆索诺夫后狠狠挥舞臂膀的老瓦。这样的“波尔”,我们不敢想象,也从未见过。
阿克琉斯之踵3:技术风格,犀利但不封喉!
对于许多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不成功,归因时候,最简单粗暴的一条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对于这样的论调,我不敢苟同。即使是业余选手,也有如此体会,在比赛中遇到一个水平明显比你低的对手,只要自己不犯太大错误,赢得胜利并不困难。往往是遇到水平相当甚至略高于自己的对手时,最容易出状况、掉链子。技术能力是基础,心理波动是表象。我认为,波尔输掉的比赛大概率属于此类,而不应该本末倒置。
同时,特别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技术风格问题。技术风格没有对错之分,但有优劣之别。波尔的技术风格,终其职业生涯,始终以“旋转”为核心要素,辅以速度、弧线、落点。
他的发球不错,侧旋、转不转、逆旋转都会发,正反手实力均衡,中远台周旋能力很强,无谓失误少,对各种打法都比较适应,没有明显短板和漏洞。同时,上手争抢也比较积极,抢先上手后,往往是连珠炮似的一板跟一板,形成连续压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波尔技术风格特别是反手技术,引领世界潮流,甚至是中国队学习的榜样。尤其是赖以成名的正手拉加转小弧圈,弧线低且平、落点浅而扎,还很灵活。平稳对付过去,极易被连续压制,陷入被动。发大力反撕反冲,又很难对上合适的击球点,失误太多,在大小比赛里中国选手没少吃这方面的苦头。
福兮祸之所倚,最强硬的往往也是最脆弱的地方。因为拥有一手得势又得分的好加转,长久以来波尔的技术停留于此,没有在优势特长基础上,弥补上“力量”这重要一环。
回溯看去,恰恰是力量感的缺失,成为了波尔在关键大赛“始终差一口气”的致命伤。比如,之前举过的例子,2007年萨格勒布男单1/4决赛,波尔迎战柳承敏。
从打法上看,左手横板两面弧圈的波尔几乎是柳承敏这种右手“单面拉”选手的天敌,但是这场比赛中,柳承敏把特长型打法发挥到了极致,战术上化繁为简,死死抓住波尔接发球质量不高的“弱门”,力求一击致命,自己的“发球抢冲”也打得前所未有的坚决,回合极少,效果极好,上演了“以点破面”的教科书式对决。
在柳承敏的疯狂攻势下,波尔“控制不住”、“拼不出去”,越打越虚,最终0:4输掉了比赛。再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八分之一输给了平时赢多负少的克里桑;2016年里约奥运会,早早地输给了大力出奇迹的阿鲁纳。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人们仍然忍不住去“如果”。如果波尔正手有一板爆冲,如果波尔力量再强一些,如果……也许一切都会改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波尔,因为我们“爱”他,不知不觉爱了那么多年,所以我们有理由“恨”他!好吧,正像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当年唇红齿白的玉面小生,如今也是头戴发箍、满脸拉碴。
东京奥运会,不知道还会不会来?如果还能来,希望波叔还能像4岁时候,奥登沃德小镇上第一次拿起球拍的小男孩那样,简单快乐,心怀希望,“今天我能不能像昨天一样颠一百下呢?”,“没有关系,今天不行,明天再来!”所有人回答道。
仅以此文献给追了近二十年的波尔和那些乒乓岁月,全文完。
本文为@杨磊 原创,国球汇经授权发布
欢迎更多球友在国球汇发表观点、分享心得
投稿事宜请添加微信号:pingpang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