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
距离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却空手而归,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
彼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亟需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以崭新昂扬的面貌崛起于世界的舞台。
开赛第一天,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27岁的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总成绩力挫群雄,夺得冠军,为中国赢得首金,实现了中国奥运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那一刻,中国人近一个世纪以来对奥运梦想的追逐,终于变成了现实。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在颁奖时对许海峰说:
“今天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块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
● 萨马兰奇为许海峰颁奖
几天之后,体操名将李宁让中国在奥运金牌榜上的排名再度攀升。
在当时美国控制裁判团队和现场气氛的情况下,在中国体操团体、全能都落败后,李宁一人扛鼎,凭借无与伦比的实力、超常出色的发挥,独得三金、两银、一铜,成为斩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被西方媒体盛赞为“力量之塔”。
● 李宁
在那一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最终共获得15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四位。阔别奥运赛场50多年的中国,用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让世界惊叹。
而在那支为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金牌军团中,“三冠王”李宁无疑成了最闪耀的一个。
李宁17岁进入国家队。2年后,他就在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在男子全部7项个人项目中,获得全能、自由体操、鞍马、吊环、跳马和单杠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首位取得如此佳绩的运动员,创造了一个无人能超越的神话。
● 赛场上的李宁
“我的目标就是拿冠军!”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野心”,在国际赛场上,李宁更是在代表国家出征。
“奥运金牌的价值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当时国人都把我们当做英雄,我们的成就也是民众的成就。”
其实李宁并非一个天赋型的体操运动员,他曾说自己是全中国最胆小的运动员之一,他恐高,还害怕做体操里常见的翻转动作,“因为看不到地”,但他却以钢铁一般的意志力克服了自己的弱点。
幼年训练时,“经常被教练压腿压到哭”,最终,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 童年时期的李宁
没人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异常恐高,曾经因为魔鬼式的训练而经常哭鼻子的男孩子,却一步步走到了自己职业生涯和世界体操的巅峰。
在出征洛杉矶奥运会之前,李宁收到了父母的来信,他们叮嘱儿子“不要辜负人民的希望”。
于是,“通过自己的表现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祖国”也成为了融汇在了他血液中的使命担当。
当年,李宁果然不负众望,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技惊四座,一战封神。
回国后,被视作“英雄”的李宁享受到了最高规格的待遇,坐着敞篷吉普车走遍了家乡柳州的大街小巷,那些抢着摸他奖牌的人高声喊他“体操王子”。
李宁后来回忆起当时的壮观场面时仍感慨万千:
“回到广西几乎是全城出动,到处都是向我欢呼的人群。”
1987年,年仅24岁的李宁被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吸纳为委员,成为全亚洲唯一的代表。
2、
但当时已过了运动巅峰期的李宁,由于长期进行艰苦的训练,饱受伤病困扰,本想一年前就退役,只是因为当时的国家队青黄不接,他选择了服从大局,继续留在队里发挥作用。
1988年,李宁作为队长,带领中国体操队迎战第24届汉城奥运会。
到了奥运会第4天——体操比赛日,中国队的全体队员摩拳擦掌,即使是大龄带伤参赛的李宁也同样踌躇满志。
当时的国人都期待体操健儿,尤其是李宁能延续奇迹,再创辉煌。
但在吊环项目上,做了几个稳健的动作之后,李宁的双手微微颤抖,难以掌控,顷刻间失去了平衡的李宁随之摔在垫子上,一只脚险些挂在吊环上。
● 李宁在吊环比赛中失误
这次发挥的失常,让李宁前所未有地,得到了自己在重大国际比赛上的最低分。
到了跳马比赛,“灾难”再次上演,那个4年前将体操动作完成得行云流水的王子,因为伤病在身,状态下滑,意外地跌落“马下”。
● 李宁在跳马比赛中失误
但李宁旋即站起,向观众微笑致意。
他曾说,“在竞技赛场上,哭有什么用呢?”但赛后在休息室,他还是和队友抱在一起,泪如泉涌。
作为中国体操队的主力和“王牌”,他曾一次次凝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国歌一遍遍响彻在体育场的上空,而汉城奥运会,却成为李宁折戟沉沙的“滑铁卢之役”。
那也被视作李宁的“耻辱之旅”。
奥运会结束,回国下飞机时,获奖的选手们直奔大厅,接受热烈而盛大的欢迎仪式,李宁却在十几米外,独自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灰色通道。
李宁后来说,那是一条“世态炎凉之道”。
机场工作人员看到昔日的冠军铩羽而归,对其冷嘲热讽:“哪里不好摔,跑到那儿摔去了。”
李宁低下头,匆匆走过。
他没想到,随后,变本加厉的口诛笔伐汹涌而至。
不久,就有人给他寄刀片,希望他割脉自杀;
还有人给他寄来一根挽好的塑料绳扣,写了一句话:
“李宁小伙子儿,你不愧是中国的———体操亡子,上吊吧!”
与四年前用冠军为自己加冕的高峰体验相比,这种如堕万丈冰窟的感觉,犹如天壤之别。那是曾经为国争光的李宁在登上最高领奖台时,从不曾预料得到的落差。
后来,李宁在节目中谈及当初一些国人的行为:
“成功时会把你视为英雄,失败时,会把你视为罪人。”
俞敏洪多年后问他,“你后来原谅了吗?”
● 俞敏洪对话李宁
李宁答:“两个月以后我就原谅了。因为这些人曾经给我鼓过那么多掌。”
捧杀与棒杀的施与者,都可能是同一拨人,疯狂的热情与极端的偏激让他们变得“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人们只记得他在汉城奥运会时的跌落,却没人在意他用自己的整个青春,付出无数的汗水,忍着全身的伤病之痛,先后摘取了14项世界冠军,获得106枚国内外体操比赛金牌。
曾任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技术委员会主席的哈迪·芬克先生,赞叹李宁是最为完美的男子体操选手。
但在汉城奥运会上丢掉奖牌后,25岁的李宁选择了退役,并在两年后创立了“李宁”品牌,商海弄潮,让他成为了运动员转型的成功典范之一。
他说,“用其他方式来为运动员服务,我也挺开心的。”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鬓发已经斑白的李宁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绕鸟巢体育场高空行走一周,在他点燃奥运圣火的那一刻,全场成为沸腾的海洋。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绕鸟巢体育场高空行走一周点燃奥运圣火
时隔20年,曾经的“体操王子”,以另外的身份重新回到奥运现场,并圆满完成了任务。
白云苍狗,恍然如梦。
也许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20年前的那一幕,但唯独李宁无法忘记属于他的荣光与黯然:
“那个年代,中国人需要的是金牌,不是体育。”
3、
毋庸讳言, 当一场大赛需要用冠军去提振士气,当一个国家需要用输赢去定义强弱时,那么,“唯金牌论” 就会一直有它的土壤。
因此,当年李宁的遭遇绝非孤本。
朱建华,曾经是刘翔之前中国田径的一哥。10岁那年,朱建华才开始在上海业余体校进行跳高训练,但有着绝对身高优势和跳高天赋的朱建华很快就在国内跳高界脱颖而出。
1979年,中国恢复了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田径队重返国际赛场,形势却异常严峻,国家队总教练黄健曾为此一筹莫展:力量弹跳速度耐力全不行,训练水平和强度更严重落后,酱油都没得打。
但短短的两年后,朱建华就为中国重返国际赛事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1981年,在东京亚洲田径锦标赛上,年仅18岁的朱建华,在东京国立竞技场,顶着满场观众的压力,力克日本选手拿下冠军,打破亚洲纪录。
● 朱建华
比赛结束后,日本媒体用了一个颇为醒目的标题,高度评价朱建华的重大突破:象征中国田径新时代的壮举!
国内对朱建华的报道更是极尽赞美之辞:中国拥有了自己的跳高天才——朱建华!
20岁时,朱建华在全运会又上演了惊世一跳,飞跃了2.37米的横杆,打破了德国名将保持了4年的世界跳高纪录,这是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在世界田径史上,第一次浓墨重彩地写下中国人的名字。
时隔三个月,朱建华再度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2.38米,刷新了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 赛场上的朱建华
1984年6月10日,在德国埃伯施塔特国际跳高赛上,状态神勇的朱建华,风驰电掣般飞过2.39米的横杆,又一次书写了新的世界纪录。
现场观众顿时掌声如雷,且经久不息。性格内敛的朱建华也当场兴奋地在海绵垫子上连环跳跃,庆祝自己的胜利。
三次打破世界纪录,让朱建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世界跳高界,当仁不让地成为“第一人”。他不仅被评为“中国十佳”,更荣膺全球体育“世界十佳”。
但在同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此前冠军呼声最高的朱建华却因为压力太大,近1个月的失眠让他状态全无,最终以2.31米的成绩获得一枚铜牌,虽然创造了中国在奥运田径项目上的新历史,但是很少有人买账。
此后,持续低迷的朱建华,始终未能重返巅峰状态。
4年后,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朱建华更是在预赛中早早出局,随后退出了自己热爱的疆场。
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受困于年龄、生理、压力等因素,不可能一直保持最佳状态,在波峰浪谷中跌宕起伏,非常正常。
但这种常识在强大的舆论场中被忽略掉了。
当年从奥运会只带回一枚铜牌回国时,朱建华就被愤怒的观众堵住谩骂,有人还要他把吃过的补品全都吐出来。其后,他家里的窗玻璃被砸,并被投掷垃圾,甚至,他的父母亲友也受到牵连,遭到无端的侮辱攻击。
这段真相的曝光,出现在1989年《当代体育》对朱建华的专访里,当时已经退役的朱建华提及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仍掩饰不住的一脸无奈:
“观众眼中看到的只有横杆,你跳过去他开心,跳不过去他扔汽水瓶子,给你寄刀片,让你割喉管。”
当被寄予厚望的运动员们,在国际体育赛中负责承载民族情感、国家荣誉,承担激励与鞭策功能的时候,一旦失利,民众的失望可以理解,但任何偏激和极端的行为显然都是不可取的。
● 朱建华昔日雄姿
体育竞技的残酷之一在于,一将功成万骨枯,且无常胜将军。
但当广大民众千百年来始终被“成王败寇”的思想所左右时,那么,“失败”便成了很多人眼中最大的“原罪”,而且“罪不可赦”。
所以,无论李宁,还是朱建华,这些曾为中国的体育纵横捭阖、屡建奇勋的英雄,皆因为后来的失利,而饱受骂名。
彻底寒心的朱建华在25岁退役后赴美留学,直到多年后才回到上海,即使现在,他也几乎不再接受任何采访,这位曾经叱咤田坛,震撼世界的名将给出的理由是:
“我想做个普普通通的人。”
4、
与李宁、朱建华相比,“飞人”刘翔的遭遇更令人唏嘘。
● 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冠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赛事。在自己的主场作战,似乎更平添了一份笑傲群侪的底气,尤其是8月18日,田径110米跨栏预赛当天,全中国14亿人都将目光聚焦在创造了多次辉煌战绩的刘翔身上。
此前,刘翔一次次惊艳的表现,有理由让全体国人对他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期待。所有人都希望刘翔再次刷新纪录,向世界证明亚洲人也可以称霸田径。
在裁判员打响发令枪之后,刘翔快速地冲了出去,但因为有人抢跑,比赛暂时中止。
之后,停下脚步的刘翔撕下了自己身上的运动员号码,离开了赛场。而起跑前做准备时,他的痛苦表情已是一个预兆。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
此前一秒,兴奋的观众还在群情激昂地为刘翔助威打气,但当刘翔走向运动员比赛通道,解说员用惊讶而沉重的声音播报刘翔退赛后,回过神来的观众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全场哗然。
之后, 在记者会上,不管教练孙海平如何痛哭流涕,解释刘翔的跟腱所出现的状况,都无济于事。
● 记者会上掩面痛哭的孙海平
参赛前,刘翔的伤情其实已经很严重了,多年来始终反反复复,在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后,尽管收效不大,但刘翔一直在坚持。
赛后,孙海平回忆说:“2008年,刘翔肯定要拿冠军,这个‘肯定’是整个环境造就了这么一个结果。必须拿,必须要拿!”
所以,尽管有伤在身,但在举国关注北京奥运会的背景下,被万众瞩目和“绑架”了的刘翔在自己的“家门口”必须背水一战,因为当时在他的身上承担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使命。
然而,右脚跟腱的伤病在他发力的那一刻再次加重,已经无法支撑他顺利完成比赛。
在刘翔退赛之后,舆论顿时沸反盈天,怒火中烧的人骂他“是演员和骗子”、“骗取广告费”、“北京奥运会退赛就是阴谋”……
当滔滔口水唾向刘翔,甚至将他冠以“刘跑跑”侮辱性称号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性地遗忘了刘翔为中国创造的诸多奇迹:
他是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室内室外世锦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刘翔堪称中国体育历史上最传奇的运动员之一。刘翔在110米栏的成绩,足以让他成为世界殿堂级的田径运动员。
刘翔在获得雅典冠军后眼噙热泪说:“谁说黄种人不能拿奥运前八,我今天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这段豪言壮语曾让无数国人热血澎湃。
但因为一次退赛,他创造的所有奇迹,似乎都被人一笔抹去。
4年后,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伤病未愈的刘翔在攻第一个栏时直接打栏摔倒在地,之后,他以单腿孤独地跳完全程,在终点,他低下头,深情地亲吻栏板。
●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单腿跳完全程并在终点亲吻栏板
那一刻,成为刘翔运动生涯中,最悲情的一幕。
随后,很多人仍质疑他在作秀,用最恶毒的言语侮辱他,攻击他,让他去死。
有人曾为他打抱不平:“刘翔参加了48次世界大赛,36次冠军,6次亚军,3次季军,然而有些人却只记得他退赛2次。”
人性中的选择性记忆和遗忘,有时就是如此吊诡,就像你对别人一百次好,有一两次不好,你以前的付出便都会付诸东流一样。
在又一次饮恨奥运会赛场后,他曾说过:“如果真的牺牲在这里了,我反而就真的释然了,我对得起所有的人了。”
刘翔作为一个亚洲人,在被欧美和非洲黑人一统多年的田径项目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突破,成为改写世界田径赛场格局的功臣,但仅仅因为两次失误,直到2015年刘翔正式退役,对他的攻讦始终没有停止。
当比赛的意义被无限拔高,体育的真正价值却被消解时,很多伟大的运动员就被架上了“神龛”,或成为“图腾”,或成为“牺牲品”。
正像评论家说的那样:“在新中国数十年的国民思维中,体育是一张不可或缺的国家名片。与中国过往的明星一样,刘翔被赋予了太多不该被赋予的民族角色,与中国过往的明星一样,刘翔需要承担的也不是一个体育明星本该承载的失败之殇。”
这段话或许是对刘翔的一个较为公允的正名。
5、
有人说,体育是最方便的民族精神塑造方式之一。当民族精神已经建立起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民众会重新变得“通情达理”起来。
但事实上,这条路,我们走得特别艰难。
在一个“无神论”的时代,我们依旧喜欢去塑造“神”,膜拜“神”。除了附丽于传说的包装,“神”根本不会存在。
迈克尔·乔丹曾说过,“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投失了超过9000次球,输了近300场比赛,在我的一生中失败总是一个接一个,但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然而当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还不足以去正视运动员的成败,不足以去面对正常的输赢时,自然会用金牌去力证自己,并且将之放在一个完全失衡的坐标体系上,而那些承载了国家荣誉重任的运动员自然也会不胜沉重的负荷。因此,当毁誉取决于一时的胜负之时,英雄难免流血又流泪。
好在今时今日,随着我们国力的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日益提升,这种状况已经极大地得到扭转。
在这次冬奥会上,我们将掌声献给了挑战高难度的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并成功拿下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的谷爱凌,也能拥抱回国出战却发挥失常的朱易;能赞美为中国夺得首金的短道混合接力的小将们 ,也把肯定与祝福送给了意外失误的贾宗洋;我们为自己的健儿欢呼呐喊,也对异国选手表达出由衷的钦佩。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强调: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因此,唯有善待英雄,英雄才会辈出;唯有敞开襟抱,才能纳八面来风。
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精神复兴,而精神复兴正包含了体育精神。
但何为体育精神?何为文化自信?何为大国风范?
既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也有笑看成败、从头再来的豪迈;既有永不言弃、自强不息的意志,更有邀世界同赏一轮明月,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胸怀……
当我们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时,也要看看,我们是否让自己的灵魂也跟得上了飞奔的脚步。
强国之梦,不止强在实力的锻造,更强在国民心态的改善。唯有二者并驾齐驱,才堪有屹立于世界的强者之尊。文/荠麦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