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发布2021年度弹幕:“破防了”。这已经是B站连续第五年发布年度弹幕,前4年的年度弹幕分别为:囍、真实、AWSL、爷青回。B站同时表示,目前弹幕总数已突破100亿。
作为一种即时性互动方式,弹幕可以直接反映观众对于视频内容的反馈,也可以实时和其他观众互动,已经成为年轻用户十分喜爱的交流方式。而弹幕文化的兴起,让个体在改变自己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我表达、人际互动的方式及社会角色。不可否认,弹幕已实现了自身的“破防”——突破小众范围的传播,进入主流文化领域已经成为现实。
需求:
一种真正的情感陪伴
弹幕发源于日本动漫视频分享网站,此后迅速在国内动漫网站Acfun和B站兴起,拓展到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各大视频播放平台。近几年,小红书的视频内容中也出现了弹幕功能。而B站在不断更新弹幕功能,包括“智能防挡弹幕”“弹幕跳转视频”等。
有研究认为,弹幕给单一的内容观看加入了社交基因,构建了一个评论与影像同步的观影场景,以此满足了年轻人个性表达和“群体观影”的社交需求。2020年,一项面向全国1976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61.34%的被调查者观看视频内容时经常选择开启弹幕。最受欢迎的弹幕形式为“字幕君”等功能型弹幕,其次是“吐槽”“造梗”等互动型、评论型、“名场面打卡”等狂欢型。
一般来说,弹幕可以被视为一种微评论。在观看网络视频时,用户通过几句话或者几个字的弹幕,便可及时发表自己的点评和感想。与专业的豆瓣影评相比,这样的评论短小精悍。大学生小小认为,弹幕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功能型弹幕。“常见的口号有‘前方高能’‘高能预警’‘非战斗人员请撤离’等。看似警告,其实是反语,提醒大家接下来可能会有冲击性的场景,或者激动人心的剧情、人物出现。”小小介绍,哪怕是独自看恐怖片段,有“字幕君”护体,感觉大家同时在看,也多了一重安全感。
即便弹幕的语言文本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也实实在在地推进了视频的观看体验。像“地主家的傻儿子”“妈妈问我为何跪着看视频”“这是一个有味道的视频”“隔着屏幕我都闻到了味道”等流行弹幕语,本身传递的信息十分零碎,几乎不含任何叙事成分与逻辑分析。但它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观看体验,让用户能够以一种鲜活、立体的方式解读视频内容。
早些年弹幕文化刚诞生时,很多人解读为它是一众年轻人释放孤独感的方式,弹幕里干涩生硬、统一刷屏的“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确像极了寂寞的注脚。而“无时空距离”的同步社交,更是改变了以往内容传递和反馈分离的情况,让网友可以在视频中互动,交流所思所想。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将看弹幕视为一种真正的情感陪伴。
“通过弹幕看到很多人曾经留下来的评论,仿佛大家在一起追剧,感觉很热闹。”小小一直坚信,在弹幕世界里信手拈来发出一些“神评论”的人,在现实世界里肯定拥有有趣的灵魂。不同的用户,在视频同一时段留下的弹幕,可以被后来的观众看到,营造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可以“一起嗨”的场景。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谭雪芳提出,弹幕看似随意的“吐槽”“造梗”,却在功能层次之上满足了陌生化社会中人们对知识的分享、观点的交互,甚至帮助网友塑造网络虚拟人格。从这个角度出发,视频内容本身不再是判断其好坏的唯一标准,观看视频的体验感才是决定受众意愿的核心价值。
有趣:
没有弹幕的视频是不完整的
其实,从影视作品的沉浸感看,一排排刷屏的弹幕是极其影响观影体验的。但目前弹幕的受众往往不仅仅是冲着视频内容去的,“看弹幕内容”越发成为用户的普遍心态。这不是喧宾夺主,对他们来说,一拨高质量的弹幕内容,不仅不会让影视作品失去代入感,相反,弹幕中网络新语言的多元使用,为观影过程提供了更多新颖鲜活、幽默逗趣的体验。
最典型的例子,“破防了”本为游戏术语,意为使用特殊物理伤害突破了防御。在互联网语境中,“破防了”一词有了更丰富的含义,表示心理防线被突破后,产生了不可抑制的震动。不管是看到了影视剧中戳中泪点的台词、纪录片里的伟大历史时刻,还是百无聊赖时被一个搞笑视频暴击,都可以发出一条“破防了”的弹幕来表达共鸣。
调查问卷显示,86.43%的受访大学生享受互动和集体观看的感觉,75.13%认为有趣的弹幕能带来新的意义和快乐,67.27%将发弹幕看作一种表达观点的方式,63.05%认为弹幕是视频内容的良好补充,53.19%表示通过弹幕可以穿越空间、时间,找到世界各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所以,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是: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没有弹幕的视频是不完整的,弹幕让视频变得更加有趣。主要原因在于弹幕营造出的独特风格,是文化认同(身份的)表达,恰好可以让青年群体标榜自身。
弹幕需要借助文字和表情符号表现,所以年轻人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符号。像AWSL、爷青回、妙啊、名场面、有内味了、禁止套娃、双厨狂喜、绝绝子等词,普通大众不能立刻理解,需要掌握特定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才能明白。这就增强了青年人的自我意识,他们在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也是一种自我身份的表明。
《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一书中提到,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小小觉得这样的思考逻辑置换到弹幕里也十分匹配,“视频传递的是创作者的意图,弹幕传递的是千万用户的感受。年轻人将自己的情感吐露,用独特的语言符号表述于弹幕之中,越来越多的用户看到,产生相同的兴趣点激发观点碰撞,从而引爆了话题,促使弹幕语言成为爆款,一传十十传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主任孙萍也认为,弹幕热词生动地展现了年轻人的情感激荡和文化共鸣。弹幕正在成为一种数字时代的符号标记,记录、展现了当代青年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流变。
颠覆:
二次创作的狂欢
弹幕文化在互联网生态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在于弹幕本身,“视频 弹幕”的形式,也被互联网语境重新诠释,慢慢演化成一项新的内容产品,在社交平台流行。而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从日本“御宅”文化衍生出来的弹幕,正在以其表达方式娱乐化、互动圈层草根化以及内容多元化等特点,将主流社会中所谓的“权威”和“等级”轻松解构。
视频中经常被弹幕刷屏的“XXX人民发来贺电”,是用户借用央视新闻联播句式对主流文化进行调侃。如果视频中出现类似庆祝的内容,网友便会不约而同地发出“XXX人民发来贺电”以示庆贺,组建热闹的场景。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在一场发布会上展示了自己的英文,B站网友立刻制作了单曲循环“Are you Ok?”的弹幕视频,大批网友在弹幕中发表观点,笑点不断,点击量迅速突破千万。“Are you Ok?”蹿升网络热梗,让一个创业领袖严肃的正统形象,不经意间被解构得“萌萌哒”。
从这个角度看,弹幕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参与平台,发动、鼓励、支撑年轻人进行二次创作。相比较专业的生产内容,弹幕体系提供了更低的门槛和让参与者更积极、更热情的二次创作氛围和环境。
在弹幕空间里,他们可以不做温文尔雅的绅士淑女,可以热衷于“吐槽”“恶搞”“造梗”,完全颠覆自我。相对自由的生态,让年轻人有了充满偏好和趣味性的自我表达空间,获得极强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借助弹幕交互性的媒介特点,这种独特的文化语言能够实现更广的传播。
越来越多的年度弹幕热词成为流行语,恰好印证了网络世界里的弹幕文化走向主流文化的一种形式和可能。只不过,在这场弹幕的狂欢中,年轻人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