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德国建筑师
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并称四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光环,当年的密斯第一个成名作却被告上了法庭
范斯沃斯住宅
PART 1:范斯沃住宅的情缘牵扯
那是在1945年的一次宴会上,密斯结识了当时芝加哥美女医生伊迪丝·范斯沃斯(Edith Farnsworth),心生爱慕。
后来范斯沃斯想请设计师设计出一栋没有任何功能限制,并适合于周末度假的小屋。密斯寻得契机,成为了这栋住宅的设计者。
并允诺为其设计出一栋闻名世界的房子。
密斯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他把范斯沃斯住宅当成自己的理想去实现。
1945年,密斯·凡·德·罗就已完成了设计稿,但因范斯沃斯临时有事,项目就被长期滞留了,直到5年后,项目方才重启。
范斯沃斯住宅玻璃墙面映出自然景色
项目动工之出,范斯沃斯曾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却被密斯一口拒绝,密斯非常坚定的告诉他钟爱的女士,当建筑成型后,这一定是一个难忘的时刻。
整个项目中,密斯除担负了建筑师的角色外,还负责现场的施工监督,为了让项目达到自己的预期,整个工程耗费了6年之久。
项目成型的那一刻,密斯感动了,但是女神却惊呆了。
整栋房子,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呈现长方形的体态,钢材质与玻璃元素相结合,让整个房子,整个就被暴露在室外的环境之中。
密斯心中,它刷新了传统住宅的视觉感受,这是一座与风景共融的房间。
然而密斯的甲方,也就是他苦苦追求的女神却崩溃了,直言甚至无力吐槽:
这个玻璃房哪里是住宅阿,它没有一丁点的住宅的隐秘性,住在这里,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放松,稍不留意,隐私就会被完全暴露。
范斯沃斯住宅内部
居住体验差,女神想想要不还是忍忍吧,但是这个大面积的玻璃房,有一个先天性的弱势,夏天热汗淋漓,冬天却冻得厉害,晴天时太阳刺眼,雨天时……差点被洪水吞没!
2008年,飓风艾克过境,导致附近福克斯河水位上涨、溢出,淹没了范斯沃斯住宅,并在室内积起了46cm深的水。
被洪水淹没的范斯沃斯住宅
范斯沃斯这下,可真的没有办法再说服自己了。
更何况,这样一个问题百出的房子,预算也是大大超出了,一怒之下将密斯告上了法庭。
1951年,范斯沃斯住宅建造工作接近尾声时,范斯沃斯才知道住宅的造价是7.4万美元,比预算5.84万美元超了1.56万美元。
而法院做出的判决竟然是,超出的费用完全由范斯沃斯承担,理由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钢材价格飙升,导致范斯沃斯住宅的造价上涨。
两人的关系,从此完全恶化。
一段情缘,一地的瓜子。设计媒体自然是不能放过这个新闻热点
1953年美国《美丽住宅》杂志4月刊写道:“一位高学历的女士花费70000美元建造了一座1室住宅,最终发现这座住宅只是一座支架上的玻璃笼子”
我们以设计为傲的国家已经开始腐败了——我们渴求现代生活的理想也正在破灭……在我们面前有两条通往不同生活的道路。其中一条通往丰富、舒适和美。而另一条则希望让你的生活完全暴露,导致贫穷和难以为继。而最糟糕的是,这条道路中还包含着一种文化上的独裁。
更是将一个民事类案件,推到了艺术顶峰。
密斯大神,虽然没有追到甚至惹怒女神这件事。
在情理之中,自然是有些过意不去,但面对自己的这件作品,自己仍然是充满着无限的自信与宠爱。
这并非是一个传统住宅,它最根本的意义在于重新融入自然,将自然变成居住的一部分。
玻璃屋的项目,虽然在当年,遭受了不少非议,但如今范斯沃斯住宅已经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更成为了密斯名言“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最佳注解。
夏天的范斯沃斯住宅
秋天的范斯沃斯住宅
冬天的范斯沃斯住宅
PART 2: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密斯,最顶级的设计大师,但是在当年的时代,他的设计之路并不是走得一帆风顺。与范斯沃斯住宅同样,后世的经典之作,但是在当年却是命运坎坷。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29年,德国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世界博览会,43岁的密斯,受邀来完成德国馆,还有一个令同行羡慕的差事,为到访的的西班牙王室设计了一把“巴塞罗那椅”,并且成为展馆的唯一展品。
巴塞罗那椅
然而事实上,这个展馆只存在了5个月的时间,整整25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设计价值。
1985年,巴塞罗那馆在原址重建。我们如今看到的照片,主要是重建后的巴塞罗那馆。
重建后的巴塞罗那馆
PART 3:图根哈特别墅
第三个我们今天来聊的项目,这也是密斯当年的悲催之作。
就在设计这巴塞罗那馆的同时,密斯又同步完成了一个新的作品,位于捷克布尔诺的图根哈特别墅。
这是一个犹太富商的私人住宅,他们仅在此居住了8年。
二战时期,遭到人为的破坏。上世纪80年代,图根哈特别墅被修复,并被视作布尔诺地标。
图根哈特别墅被认为是密斯·凡德罗在欧洲设计的最漂亮的房子。如今,它是捷克十二处世界遗产之一。
图根哈特别墅
这个我们不曾了解过的设计大师,密斯
“少就是多(less is more)”,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设计类观点,对于后世的影响,堪称巨大。
但是在他们的那个时代,这样一个巨匠,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
甚至不少代表作品,遭遇到世人的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