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緑響く」東山魁夷


“日本人の本源的精神性の基底部を為す物に自然崇拝がある”


自然崇拜/自然崇拝/しぜんすうはい/Nature worship


与其说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不如说是日本人的精神本源。

就像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Animism一样,自然崇拜也并不是只有大和民族才有的专属信仰。它是对非特定的自然物(并非特定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自然现象进行崇拜,或是把其事物神格化的信仰总称。

有着万物皆有灵、泛灵论的“精灵信仰”,还有着东方文化视之为重的“祖灵信仰”。

在东山魁夷先生的画中,一片山林、一池静水,远方圣洁的灵魂在行走,形成了一种:“我啥也不知道,但我总感觉有点儿什么”的匪夷。这样的“匪夷”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去往将来,都一直影响着日本人的价值观。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五宝の滝」


实景中,相信瀑布的背后是神的世界的日本人,为神的降临建造了一抹红,这是由信仰构成的风景。

无论是精灵信仰也好,祖灵信仰也罢,崇拜的对象也就是“自然”这一概念了。那么,感受着森林、海洋气息的大和民族,又是以何种态度,常年保持着这一信念,并作用于设计领域的呢?


与自然的距离感-设计的前提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関守石」


“那耳喀索斯的神话,象征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现实主义取消距离,水即乱。这是人生与艺术的宿命。艺术家只要能把握距离到正好,就成功,不分主义”


尽管木心先生说的是艺术的距离感,设计的距离感又何尝不是呢,我相信在自然崇拜的精神本源下,与自然的距离感正是日本设计的前提。

再说“关守石”,顾名思义,守关之石,多用于寺庙庭院,就是放一个石头告诉你:此路不通,禁止通行。选择一种天然物-石头,加以手工,呈现出一种来源于自然却区别于自然的距离感,显而易见却不破坏氛围,融入环境。更妙的是形成了一个场,敬畏,不可侵犯,使⼈深思熟虑(日语“遠慮”)。

细思极恐,不信竖个牌子,写上“禁止通行”(日语“立ち入り禁止”)几个大字,还是有人会闯,闯了感觉只是破坏人造规矩。而有“关守石”的场合,人会怵,区别于他人他物的限制,是来源于自我自律,感受到一个高阶存在,敬而远之,不打扰。

例・不要捅破那张窗户纸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幸手・O邸」清水泰博


“人を想像させる”


使人想象,也是距离感的体现,清水泰博先生在现代住宅设计之中(参考孤蓬庵・忘筌),并没有被环境缺陷所限制,如:地小、少所困扰等,反而把劣势转为优势,与其用“有限”去做“无限”,不如用“局限”去做到“无限”,设计和室的落地窗户时故意用障子遮挡上部,只展现下部一点点景观使人想象窗外全部的自然景色。

有时候换个视角看,选择性的看,心照不宣,与自然相敬如宾,会更美好。

这窗外无非是马路和一些小树,但有风,有落叶飘入,给你一个禅意入口,大千世界,任你想象。

例・问世间“晴”为何物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根津美术馆」隈研吾


“木漏れ日”


其意为阳光透过树木映出的光斑。参透与自然的距离感之后,捕捉到绮丽的自然现象,“远离”自然,间接的使人感受日常景象,并重新认识。

那么,作为美术馆,到底是人在赏物,还是物在赏人。主客关系再一次得到思考。

自然崇拜,亲近自然应该是理所当然,但过度先不说会适得其反,至少会使人们习以为常,根津美术馆是一个庭园美术馆,本就被绿色包围,但如果全是透明大玻璃,岂不是无聊透顶,距离感何在,所以,这一面如宣纸般的天顶,隈研吾先生希望人们发现他的别有用心。

例・身在此山中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すばる保育園」藤村龍至


“連続した風景となっている”


在2016年熊本县地震后,需要更加坚固的建筑来保护孩子,减弱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恐惧,如何建造使孩子相信自然、爱自然的建筑,是藤村龙至先生在完成基本工作下,延伸的课题。

隆起的屋顶与远处的山遥相呼应。拉近了距离,风景得到连续,人重新回到自然。

孩子们,你们在欣赏远处的山峦时,大人们也在欣赏你们在山峦中成长的样子。

不难理解,日本人总是在以一种绝妙的距离感来保持与自然的关系,日本设计也同样以此为前提,在不同的领域中探索着,但不管何时何地,整个民族都不曾切断过与自然的羁绊。


至自然的调和感-设计的方法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法隆寺・回廊縁板」


“我自然”


汉语“自然”出自老子,日本人接触西方概念“Nature”时,取汉字词“自然”来译。尽管我个人认为老子的“自然”不等于Nature,但这个翻译界的误会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了。有趣的是,关于“自然”,我可能在法隆寺里才摸到了老子第十七章的本意-“我自然”,“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同时我也认为自然崇拜的语境下,“本来的样子”至自然的调和感,正是日本设计的方法。

日本职人在更换法隆寺的走廊木板时所留下来的小感动。职人们尊重这千年古寺里的一砂一石,并反反复复、小心翼翼的使木板吻合石板,谨慎、周到、细心且精心(日语:“丁寧”)。从这种最直白最笨拙的作法中,能延伸到日本设计的原始的方法论,思考如何调和至自然。不管这石头来自何时何地,疼它,不弄痛它,让它安静的在那。

崇拜先人造物,崇拜自然,职人们被先人造物的贤慧所感动,我则被职人们的匠心所感动。

看那条被磨的弯弯曲曲的线条,简直可爱。

例・应景之形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陶製ワインボトル」清水泰博


“環境からモノの形を考える”


从环境来考虑事物的形态。如果要卖个关子,这个陶器是用来干什么的,可能会有上百种回答,比起它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

这是一个陶制的红酒瓶的设计。当今的饮食文化,日本料理的配酒变得多样,传统的“和食”环境中,红酒同样被需求,在这样的要求下,清水泰博先生被委托设计一款红酒瓶的造型。

希望即使在榻榻米的传统空间里,这样的红酒瓶也能够融合得当。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陶製ワインボトル」清水泰博


而这个设计精髓在于区别传统红酒瓶凸显的瓶口,像个戴着斗笠的侍者,是一种等待的状态。斟酒时,脱帽,又表现了一种收敛的情绪,像个绅士,柔和的存在于“和食”的饮食环境中,从餐桌到整个空间没有突兀的存在,自然。

而这份自然,人们会慢慢意识到调和感在设计中的实用价值。

例・榉树的表参道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表参道」


“場所を読む”


读懂场所。这里要先举些例子,而这些设计案例都在同一条道路的两侧。表参道:一条有着缓缓的坡度、道路两侧满是榉树的道路,“参道”是通往神社祭祀参拜用的道路,“表”就是表里如一的“表”,外表的、主要的意思,而它所通往的神社就是东京的圣地-明治神宫。

这条特殊的道路,早已被规划成商业街道,相当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综合商场、时尚奢侈品旗舰门店等林立在道路的两侧,例如(不完全统计,括号里为设计师名及团队名,小编木子言之后会独立分享一篇,此篇以雨果博斯表参道店为例):

东急PLAZA(中村拓志)

表参道Hills(安藤忠雄)

One 表参道(隈研吾)

路易威登表参道店(青木淳)

迪奥表参道店(妹島和世-西沢立衛-SANAA)

托德斯表参道店(伊東豊雄)

雨果博斯表参道店(團紀彦)


而这些设计作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如何调和与表参道的绿色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关系的设计。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表参道Keyaki ビル(雨果博斯表参道店)」團紀彦


雨果博斯男装精致而不做作,女装不失柔美的同时又能表现出强大、专注、严谨。团纪彦先生在充分领会品牌理念之后,结合时下周边环境,做出了如同火炬的树干造型。

相比方形,柱形设计更体现了强大有力的外向性。与表参道的榉树相呼应的同时,也不会与伊东丰雄先生打造的树枝般的托德斯过于冲突。

就像一直在那,一副“我们原本就商量好了”的样子。

由此可见,日本人总是能聪明的读懂空气、调和到最自然的感觉,日本设计也以此作为一种方法论,尝试着使人、物、场三者的关系彼此平衡、运动,达到当下最美的状态。


与自然的一体感-设计的结果


冯\x20西沢立卫(自然崇拜|关于日本设计的精神本源)


「上色見熊野座神社」


“回归自然”


不是学究,也不是要非得找个语源出处,就是莫名地喜欢这四个字。也不管是东方的桃花源彼岸乡,还是西方的Utopia,人类的生理、心理向来追求的就是自然,甚至能感受到其中不可解释的力量。

一直就不是人设计场,而是场设计人。自然崇拜这一精神本源,注定是以保持与自然一种绝妙的距离感为前提,进行至自然的调和,最后取得与自然共存的一体感。

这种刻印在日本人骨子里的精神本源的自然崇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主导着日本设计的营造方式。

当然,自然崇拜不仅仅是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所谓的“绿色环境”的敬畏礼拜,也是在人与自然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