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浩)咱们的“西南猎豹”三十而立啦!
9月10日,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举行“强军之路-感悟特战劲旅发展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暨“改革强军我先行、能打胜仗当先锋”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同时,通过该特战旅6位特种兵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激发广大官兵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sichuan.scol/img/file/20180912/20180912174824_5454.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前身是原成都军区特种侦察大队,是全军第一支团级规模特种侦察部队,成立于1988年10月。该特战旅历经6次体制编制调整,从特种侦察大队、特种大队到特种作战旅,一步步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该特战旅已连续13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34项,荣立1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
政委赵喜业致辞
如今,该特战旅已成长为我国新型陆军的“拳头”和“尖刀”,而它的别称也从最初的“西南猎鹰”变更成为今天的“西南猎豹”。可以说,该特战旅发展建设的30年,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部队30年光辉历程的一个缩影。
30年来,“西南猎豹”涌现出一大批强军先锋、先进典型,他们有的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勇创佳绩,有的在国际国内比武场上摘金夺银,有的在科技创新中成果丰硕,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奉献,当天的6位先进典型,就来自他们中间。“他们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一名官兵学习。”该特战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举行这样的活动,希望广大官兵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扛起历史的重担、保持冲锋的姿态,继续铸就“西南猎豹”新的荣光。
我是特种兵!
这里有6只“西南猎豹”的故事
前不久热映的影片《红海行动》,让中国特种部队又一次受到高度关注。影片终究是影片,现实中的特种兵是啥样的?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6只“西南猎豹”的故事。
王富强:
专注平凡才能成就非凡
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特种侦察连班长
从军25年来,王富强始终认为,一个人要干好一件事容易,要干好几件事也容易,但是要长期干好一件事那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考验。
1996年,刚转志愿兵不久的王富强就接到通知,全大队要选拔人员,到空降十五军参加全军伞训干部骨干集训。当时,伞训对特种部队来说还是个新科目、新挑战,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王富强也左右为难,有人劝他说,跳伞是一个高危科目,没有经验风险又高,弄不好还得不偿失。王富强仔细想了想,军营是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可不是享受生活的地方,拈轻怕重将一事无成。于是他豪不犹豫报了名,并一头扎进了火热的伞降训练中。
当时的训练条件很差、训练也很苦,抗眩晕、地面姿势定型、平台、吊环等训练每天都排得很满,当时王富强的腿一直都是肿的,从来没消过,每次训练完,腿肿得几乎连鞋子都脱不下来。
高强度的训练,让王富强感觉已经到了生命的极限,但他深知这是全军性的集训,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放弃、不能掉队,别人能干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行。进入实跳阶段后,要求每天必须完成三次以上的实跳,加上叠伞、进场准备、吃饭等,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王富强咬着牙,每天都坚持跳,再苦再累也没错过一个实跳科目,最终三个月的集训结束后,他成为七大军区里面,为数不多的完成所有实跳课目的学员之一。
同年12月,王富强参加了代号“旋风96”的战场营救活动,在接近零度的天气和山地地形中,他第一个跳出飞机,成功完成了空中渗透跳伞任务。到今天,王富强已成功完成了1000余次实跳任务,获得了特种伞降职业技能鉴定特级证书,并在该特战旅连续担任了22年的伞训教员。
去年,王富强晋升了为一级军士长,放眼全军,一级军士长都是凤毛菱角,为此,很多战友称呼王富强为“兵王”。
#SplitPageHere#
刘波林:
幕后也有一个大大的舞台
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特种技术队破拆与爆破助理工程师
今年是刘波林参军入伍第17个年头,其中有13年,是在“西南猎豹”里成长的。入伍以来,刘波林先后6次调换岗位,从排长到副连长,从工程爆破助理工程师到水下爆破助理工程师,再到破拆与爆破助理工程师,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意味着一次挑战。
从军以后,刘波林参加了单位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训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并没有他冲锋在前、摘金夺银的身影,而是隐身幕后,甘为人梯,始终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以自己方式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2016年9月,刘波林接到了在战区联合训练中爆破蓝军雷达站的行动任务。这次任务行动时间仅有9秒,加之需要破袭的雷达站是用1米厚的钢筋网加土石构筑的,爆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刘波林组织成立了4人小组拟制了多个爆破方案,进行了多次方案推演。可真正到了现场,才发现情况更复杂。蓝军雷达站设置在海拔5063米的一个山头,气温有零下10度,还时常伴随着大雪和冰雹。4人刚上去就出现了高原反应,可以说,作业全程都伴随着缺氧、头痛、呕吐和寒冷的袭扰。
但是困难没有难倒大家,四个人轮流打炮孔,每打几下,就停下来喘口气、吐一会,作业后期,每个人都把腰带取下来紧紧绑到头上,用疼痛来缓解高原反应。最终,刘波林和队友连续作业6个小时,打下16个炮孔,设置了46个炸点,按预期目标完成了此次爆破任务。回到营区时,每个人的脸上都蒙上了一层冰霜,冻得发紫的手脚在热水中泡了半个多小时才恢复知觉。
这几年,在担负旅日常爆破排障和各类比武爆破教学任务之余,刘波林也立足专业特点,编写了特种部队从新兵到专业训练的所有爆破与排障教案,为旅培养爆破专业手80余名,他们中的部分同志在国际比武中,创造了制作点火管单项竞赛最短用时不到6秒的记录,令国外对手瞠目结舌。
#SplitPageHere#
朱科:
特种兵更要有聪明的头脑
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特种作战一营二连连长
2013年,朱科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成为了特战旅的一员。这5年,他参加了10余次重大演训任务,始终不曾懈怠,始终奋力拼搏,“因为年轻,就要一往无前。” 朱科说。
2014年,朱科被推荐参加集团军参谋集训,这次集训,汇聚了集团军各个单位的优秀参谋骨干,可谓是人才济济。由于没有参谋学习的基础,作战标图、战术计算、军事地形学等科目,对朱科来说无异于一座座高山。
为了学好这些科目,赶上同期的队友,朱科每天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随时随地都在与书本作斗争,上下眼皮经常在打架,常常是睡觉前在看书,睡醒了还在看书。为了取得好成绩,朱科还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踏破授课教员的门槛,二是刷遍所有可以找到的习题。凭着这份韧劲和坚持,他在结业考核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还被集团军推荐到国防大学学习兵棋系统。
这套兵棋系统,是我军历时七年打造而成的,包含着我军最前沿军事理论、作战思想、联合观念和致胜机理等。对于这次难得的机会,朱科倍加珍惜。那些日子,他每天泡在书堆里,看课件、找资料,钻研每一个细节,和教员一起讨论战法,有好几次,因为讨论的太投入,都忘记了吃饭。
在不断汲取知识养分的过程中,朱科也逐步拨开了信息化战争的迷雾。同年,原成都军区举行兵棋系统对抗,凭借着在国防大学所做的积累,刚开战,朱科就用十多个特战小队越境穿插、多点破袭的战术,成功端掉了所有的蓝军指挥所。那一战,让朱科清晰的感到,对于特种兵,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更要有聪明的头脑,只有熟练掌握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先进理论、专业知识、指挥才能和高新技术,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SplitPageHere#
李俊辉:
军旅生涯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特种作战六连副小队长
在特战旅这样一支尖刀部队,从来不缺少机会,也时刻面临着考验。十六年来,李俊辉从一个农村孩子蜕变为一名军人,从一个新兵成长为一名三级军士长,他介绍了自己一段珍贵的回忆。
这是一段关于考验的回忆,来自于“金鹰2013——国际特种兵竞赛”。作为首次参赛的中国队,李俊辉和战友们要与俄罗斯、土耳其等6国12支队伍同台竞技,在230公里的地幅内,用5天4夜的时间连贯完成敌后机降、空中搜索、野战生存、夜间渗透、反恐围剿、长途奔袭等21个课目。
比赛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在连续30多个小时断水断粮的情况下,李俊辉和战友们要完成穿越长度约5.5公里,设有67个陆地、空中、水上障碍的“侦察兵小道”课目。此时大家接近生理极限,主办方又临时增设了水中打捞弹药箱内容,要求队员全副武装,在水深4米,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的湖中,寻找打捞一个30公斤重的弹药箱,并在水面上搬运10米,其难度可想而知。其他参赛队伍直接选择了绕行,放弃了这个科目,跟队裁判也劝中国队放弃。但李俊辉第一个跳下了水……正是凭着为中国军人争光的信念和永不服输的劲头,中国队夺得了21个课目中的16个第一,5个第二,以绝对的优势摘得团体桂冠,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特种兵的风采。
16年来,李俊辉先后四次被单位送入院校学习深造,实现了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的学历“三级跳”;先后五次走出国门,代表国家和军队执行各类任务;先后学了驾驶、跳伞、爆破、潜水等技能,收获了7本技能证书,“这一切的经历,都源自于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的收获,都源自于特战旅为我创造了机会,是特战旅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李俊辉说。
#SplitPageHere#
荆耀文:
从“山东妹子”到“全能战士”
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特种作战三营九连小队长
荆耀文入伍八年,刚入伍时因为说话脸红,被战友们戏称为“山东妹子”。对于这样的称呼,他很反感,也很憋屈,一直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
当时,荆耀文最大的训练短板是攀登,因为手臂力量弱、手脚不协调等问题,成绩一直不理想。为此,他一有机会就向班长请教动作要领,每天还坚持完成50次攀爬、100次蛙跳、100次负重下蹲,一周下来胳膊和腿都肿了一圈,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起来。可就是凭着这份努力和坚持,荆耀文的各项训练成绩越来越好,并最终在新训结业考核中获得了“全优”。
2011年,在师侦察兵集训比武中,荆耀文获得了五公里个人第一名,全副武装应用攀登、武装泅渡个人第二名,并被评为“优秀士兵”。在连队里,最初的“山东妹子”不见了,官兵们都称他为“全能战士”。
2013年,荆耀文代表中国队参加了“金鹰—2013国际特种兵竞赛”,并和队友一起夺得了21个课目中16项第一,也因此荣立了个人一等功。
2018年,荆耀文又一次入选了“侦察尖兵”国际比武队。这次比赛历时10天,包含空降与急行军、步战车驾驶、侦察兵小道、侦察兵专业射击、撤离至集结点等5个阶段27个课目,共有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8支队伍参加,高手如云,竞争残酷。
在最后一个阶段比赛中,荆耀文前面的队友都顺利完成了泅渡和通过坦克路障等内容,但荆耀文隐约感到情况不对。通过分析,他发现前4名队友平均完成科目的时间比平时训练慢了大概5秒,一定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经过认真观察,荆耀文发现问题就出在通过坦克路段的路线选择上。于是他果断作出决定,改变越障路线,并示意后面的队员按他的行进路线跟进。最终仅用了十分钟就完成了这个科目,并以领先第二名整整1分钟的优势夺得了第五阶段的第一名,最终总成绩位列外国参赛队第一名。
#SplitPageHere#
姜军:
当好基层建设的“螺丝钉”
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特种训练营政治教导员
姜军于2013年走上基层主官岗位,近6年来,他总结得出了一个当好营主官的“笨”结论——抓实具体细微工作,研究解决极小问题。
在营主官位置上,姜军坚持从不睡懒觉,每天早起第一个站在营集合场;坚持查铺查哨,无论三九三伏,每周至少坚持把全营班排转2遍;坚持每天抽时间把全营卫生区转一遍;坚持每周找5到8名战士谈心了解情况……“一件事情坚持三天五天不一定见效果,甚至一月两月也不一定有反映,但长年累月坚持,必然引起质变,单位全面发展建设自然而然就会蹄疾步稳。”姜军说。
2014年,特战旅组织冬季野营拉练,总行程近270公里。在与全营官兵一起连续行军九天200多公里之后,姜军所在的营受领验证性50公里强行军试验任务。当时的情况是,全营大部分官兵两腿浮肿,鞋一脱下来“泡中泡”“连环泡”布满了脚底板,别说奔袭了,就是走起路来都是精神上的拷打。
但主官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官兵士气,姜军和营长俩一个站在最前面带头奔,一个在后面加油推,到达一个调整点再交换角色和位置继续组织。最后,硬是在不到6小时时间内,全营一人不落,全副武装完成50公里强行军。
今年上半年,姜军所在的营受领伞降任务,但是按照规定,只需进行地面训练,仅安排少量尖子参加实跳即可。但姜军认为,参加这样的重难点科目训练机会难得,必须从严从难,按全员实跳的标准抓好训练储备。每天,姜军都带着几个连主官泡在训练场,从地面定型、平台、离机、操作、吊环到叠伞,营连干部带头训,班长骨干做表率,全员全要素训到位。
伞训后期,三个特战营因任务冲突,最后原本不准备实跳的姜军所在的营成为伞降实跳主力。姜军带领全营干部第一个架次实跳,最终全营安全顺利完成伞降近1200人次。 图片、视频均由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