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松这个名字,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水浒传》中那个酒后打死老虎的好汉形象。可惜世道不公,这样一位行侠仗义、豪气干云的好汉生不逢时,最终结局也让人唏嘘不已。
但“武松”广为人知的故事来自于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个人存疑。直到1964年,考古专家在一个名为“武松墓”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也由此揭开了好汉武松真实的一生。
武松打虎
小说《水浒传》是一本群像集,作者并没有明火执仗地标出来哪个人物是书中的主角。其中描写较为详细、人物刻画着墨更多的松江、武松、鲁智深和吴用等人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而这些人物之中,读者能够明显地看出作者对武松的偏好,用了很多的笔墨与事迹对其进行描写。《水浒传》和我国古代的很多小说一样,并非横空出世的一个完结版本,而是综合参考前人创作的故事蓝本,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勾画,才逐渐有了后世看到的完成状态。
武松这一形象在元朝的史书和杂剧记载中就已经出现过很多次,身份限定为宋江部下的一名首领,而且洒脱不羁、好酒杀人。
明朝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中,武松来自于山东省一个虚拟的清河县(山东并无清河县),有一个同胞哥哥武大郎。兄弟二人的形貌天差地别,武大郎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形容猥琐,武二郎则身高八尺、相貌堂堂且力大无穷,因此被称为“灌口二郎神”。
影视剧中的武松
由于自小父母双亡,武松是由武大郎抚养长大的,因此对这个被称为“三寸丁谷树皮”的兄长十分尊敬,连带对自己的嫂嫂潘金莲也很敬重。
小说里的武松从外面回清河县探望兄长武大郎途中在“三碗不过冈”的酒招子刺激下一连喝了十八碗酒,醉后又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虎,从此声名远扬,也招来了嫂嫂潘金莲爱慕的目光。
后来潘金莲因与西门庆勾搭而被武松杀死,向来疏洒豪气的武松主动到县衙自首,才有了后来血溅鸳鸯楼、落草二龙山的一系列英豪之举。
后来武松在梁山排行十四,是宋江部下的十大步军头领之一。水泊梁山的故事本是忠君爱国的文人所写,因此这伙豪气干云却难掩土匪身份的英雄豪杰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被派去攻打另一伙造反的土匪——方腊。
插画版武松
征方腊之战奠定了梁山众位好汉的结局,武松因失去左臂二道杭州六和寺出家,直到八十岁时病逝,算得上是寿终正寝。
这个故事是属于小说中“武松”的经历,却不一定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人物。文人创作人物形象时,若想更加生动立体,必然要参考现实中存在的人。比如大众熟知的负心汉陈世美。
陈世美原型为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号熟美。因为为官清廉,不肯为旧日的同乡好友谋取私利,而被他们怀恨在心。于是他们便根据当时流行的《琵琶记》中蔡伯喈和赵贞女的故事,编造了一出陈世美上京赶考,尚得公主抛妻弃子的行为。
而说起蔡伯喈,也是有历史原型的,他的名字叫做蔡邕(字伯喈),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因为后人穿凿附会,给蔡邕编了一个宋朝时期负心薄幸的形象,甚而引导出一个更加丧失人伦的陈世美。
这一下扯得太远了,不过民间故事传说、戏剧话本中的历史人物大多进行了虚构,就像如今的影视作品与真正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希望人们不要被这些作品误导,将其当成真正的历史。而在《水浒传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也是如此。
武大郎的原型是明朝的进士武植,妻子也的确叫潘金莲。不过历史上的武植身材高达七尺有余,曾经担任阳谷县县令,潘金莲则是出身豪门大户的千金小姐,为人也贤惠温善,与小说中所塑造的形象完全相反。
那么历史中真正的武松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凭空虚构还是与武大郎一样,历史和小说中的形象达到两个极端?
1894年,光绪帝在位期间,杭州知府对涌金门周围城墙进行翻修,施工人的挖掘却异常艰难,屡屡碰到硬物。为加快进程、不耽误工期,这些人合力把地下阻碍工程的东西挖了出来,却在看清那是一副棺材之后大惊失色。
彼时官府相关行业的人士前来查看,发现上面刻着“武松之柩”四个大字。“武松”的事迹早已随着《水浒传》的传播家喻户晓,当地官员和考古方面的人对此十分感兴趣。
然而清朝人尚且十分迷信,对鬼神之说素来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他们不敢擅自开棺,也不敢对棺内之人的身份进行核验,经过一番争执和纠结之后,这个尘封800多年的棺材又被重新封存。
30年后,即民国时期的1924年,杭州人在西湖区的西泠桥畔为武松修建了一所“武松墓”,由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四部分组成。牌坊上的匾额上还刻着“嵚(qīn)奇瑰伟”四个大字。
武松墓
1964年,这座“武松墓”由于种种原因被毁,他的棺材也又一次随着墓地重现天日,考古学家们为了证实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这个人物,对其进行了开棺检验。
而这一次的考察,不仅明确了武松身世的真相,也证明了小说中“武松”是根据历史人物进行改编的猜测。
当棺木打开之后,棺材中只剩下一副佝偻着身形的骨架。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副骨架的头一直紧贴着棺材板的侧面,而且整幅骨架并没有传说中的身高八尺,反而有点矮小,符合古代男性的一般身高。
而从武松墓的墓碑之中,人们看到了武松真正的死因,正与《临安县志》《杭州府志》和《浙江通志》等史籍的记载一致。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山东的确都没有武松这个人,真正的武松是河北省清河县人,并非《水浒传》中侠义好客的山东好汉。
武松墓文
不过,武松的确是个充满豪侠之气、武艺高强、怀有正义之心的人,甚至比小说中武松形象更加崇高。
《浙江通志》中说武松出生于1055年,也就是是宋仁宗至和二年。武松自幼家贫,见过太多仗势欺人的恶霸豪强,有着一颗愤世嫉俗之心。稍大一些后,武松就靠着一身的武艺与本领在街头卖艺,并到全国各地巡演挣钱。
他到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的涌金门卖艺时,正好被当地知府高权看见,认为他是一个武艺出众又正直的能干之才,便将武松招到衙门里做事,很快就被任命为都头。
小说中武松靠卖艺为生、担任官府都头等事迹都取材于真正的历史,而且武松也的确在做都头期间杀了人。与小说中不同的是,历史上的武松没遇到像陈文昭一样爱才的府尹,小说中的落草为寇、行侠仗义之举全都是虚构的。
武松
武松做了杭州衙门的都头后,深受高权信任,很快就成了高权的心腹。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忠义的武松跟随的“相公”高权也是个秉公正直的人,最终遭到权贵无限,被罢官贬斥。
武松虽然心痛高权相公的遭遇,彼时尚且对下一任知府有所期待。倘若新任知府是同高权一样安民如子、秉公执法的官员,武松打算继续在他的手下略尽绵薄之力,为百姓做事。
可惜天不遂人愿,取代高权的知府与武松设想的完全相反,而且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yún)。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蔡京是里面无恶不作的反派,蔡鋆的行事作风与其父如出一辙,欺男霸女、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巧立名目、苛捐杂税等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杭州百姓怨声载道,纷纷称他为“蔡虎”,比喻他和老虎一样凶猛。
影视剧中的蔡京
当时武松早已被赶出衙门,每日行走于市井之间,见识到了更多被蔡鋆欺压盘剥、断绝生路的贫苦百姓,当即便决定为百姓除害。
某日蔡鋆前呼后拥地从府里出来时,带着利刃藏在门口的武松直冲过去,对着蔡鋆连砍数刀,让这个人人惧怕的“蔡虎”命丧当场,武松本人也未来得及逃跑而被周围的官兵拿下。
被捕入狱之后,武松的下场可想而知,而且他杀的是当朝权臣的儿子。武松正值壮年遭重刑而惨死狱中,尸体也被官府扔到了乱葬岗。幸而杭州百姓感念他的大义,自发为武松收敛尸骨、下葬安身,并立了一个“宋义士武松之墓”的碑。
现在人们能够见到的“武松墓”是1964年按照以前的老照片重新修复的,而且在结构的布置和比例大小方面完全一致,堪称复制粘贴。此外,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冯骥才还为武松墓旁边的牌坊写了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
武松墓
武松的身世之谜被揭开,历史上确有其人,与小说中的武松事迹并不完全一致。但小说里保留了武松武艺高强、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义举,并对武松的结局进行了美化。真实历史中的义士武松不仅没有活到八十岁,还是因为为民除害而被奸佞所杀,实在令人悲叹。
冯骥才为其所书写的楹联也算是对真实武松一生的写照,也希望人们观看文学作品、逸闻趣事的同时,能多多了解一下人物背后的真实历史,了解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曾为人民、为百姓做出过贡献的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