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是哪里(一千年前汴京的繁华夜市,令人向往)

近日,追完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清平乐》,深为剧中汴京的繁华夜市所叹服。是编剧艺术加工,还是实情如此,我找来了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一读,这才发现,电视剧所描述的,不及书中十分之一。可以说,一千年前的汴京夜市之繁华、古人夜生活之丰富,即使与今天一线城市的夜市相比,也毫不逊色。

汴京是哪里(一千年前汴京的繁华夜市,令人向往)

《清平乐》剧照

汴京夜市的繁华,缘于商业的高度发达。商业的发达,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出来。

清明节出城上坟祭祖,是北宋的风俗,也是群众性郊游的好日子。这一天里,“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节外出游玩,感慨于此,就用画笔把这一幕记录下来。该图主要描绘的是汴京城沿汴河到东水门的街市和虹桥的桥市景象。上海世博会期间,此画是中国馆的镇馆之物,运用现代电子和光学技术,让画中各色人等动了起来,北宋汴京城的繁华气息扑面而来。

汴京是哪里(一千年前汴京的繁华夜市,令人向往)

清明上河图

不过,《清明上河图》所描述的,还只是当时市郊的景象。市中心的繁华,比图中景象更甚。宋时的汴京城,以皇宫为中心,主要有八条大街,即南面御街、东面御街、西面御街、北面御街、宫城宣德门前大街、宫城东华门前大街、景灵宫东门大街和相国寺东门大街。其中,以北面御街,即潘楼街、马行街和新封丘门大街最为繁华。当时的人们,喜欢在夜间于酒楼、茶坊约会亲友,或举行宴会,夜游吃茶,常常寻欢作乐到深夜。许多大酒楼和茶坊几乎都是通宵营业,夜市由此兴起。最为著名的,当属相国寺附近的州桥和马行街两处。

州桥和马行的夜市,之所以出名,首先在于商业规模大。从州桥往南到朱雀门,一直到龙津桥,夜市有数里地之长。州桥夜市美味飘香,各种食物令人驻足,各种煎炒、蒸煮、凉拌、炖熬的食物香气扑鼻,吸引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沿街两边出售有水饭、肉干、獾肉、野狐肉、风干鸡、腰肾鸡碎等;朱雀门则主要卖现做的羊白肠、加工过的腌鱼、姜豉等。夏天此处售卖麻腐、鸡皮麻饮、沙糖冰雪冷丸子、药木瓜等,全部用梅红色盒子盛装。冬天卖的有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之类,统称杂嚼。朱雀门到龙津桥,已经离宫城较远,处于市郊了,所以州桥夜市的特点是大规模的酒楼较少,沿街特色小吃店、流动餐饮摊贩(类似我们今天的大排档)比较多,比如当时城中著名的曹婆婆肉饼、薛家羊饭、郑家油饼以及张家油饼、王家乳酪等,都在州桥以南到龙津桥这条线上。

汴京是哪里(一千年前汴京的繁华夜市,令人向往)

《清平乐》剧照,汴京夜市

马行的街市比州桥更长,从马行街向北,往外城新封丘门方向,绵延十多里,两边坊巷院落,纵横万数,处处拥门,布满了各色茶坊、酒店、勾肆饮食等店面。这等规模的商业大街,即使放到今天的大都市,也毫不逊色。此处离皇城较近,紧挨着离宫城最近、最为繁华的潘楼街,所以大规模的酒楼较多,当时著名的庄楼、杨楼、任店以及小货行时楼都在这条街上,故而其夜市比州桥更盛百倍,车马充塞拥挤,几乎无法立足。据说,汴京四条御街中,夏天时只有马行街上没有蚊子,因为这里的夜市酒楼太多,油烛烟焰冲天,连蚊子都无法停留。即使在更为偏远僻静的地方,马行街的夜市一样红火,提供的食物种类有烧烤的蔬菜包子、夹脊猪肉烧饼、胡饼、和菜饼、貛儿野狐肉、果木翘羹、灌肠、香糖果子之类。甚至寒冬腊月的风雪阴雨天气,夜市也不曾关闭,主要卖些红绿冰晶脍、煎肝脏、蛤蜊、螃蟹、胡桃、泽州饧、奇豆、鹅梨、糍糕、团子、盐豉汤之类冷饮热食。可以看出,支撑起汴京繁华夜市的,主要是餐饮业,这也是当时最为汴京发达的行业。各色酒店遍布汴京的大街小巷,大型酒店有72家,叫做正店。小酒店难以计数,称作脚店。由于饭店众多,当时很多市民往往并不自己买菜做饭,到饭店来解决一日三餐。大宋元丰六年(1083年)的一个冬日,48岁的苏东坡在贬谪地湖北黄州,突然怀念起首都汴京的繁华夜市,挥笔写下了“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的诗句。苏大文豪在写下这句诗,眼前浮现的应该是马行街上诱人的烟火气。

汴京是哪里(一千年前汴京的繁华夜市,令人向往)

《清平乐》剧照,汴京夜市一景

汴京夜市的另一个特点是营业时间长。绝大部分酒楼、排挡都营业到三更天才歇息。即使到了三更,街上还有提着瓶子叫卖茶水的,为夜归的人们提供一杯热茶。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到五更天,路边就又有人摆出早点摊,早起的吃货们可以享受到灌肺、炒肺以及稀饭点心。所以只要你需要,在汴京24小时内都能吃到冷热熟食。

第三个特点是种类多、范围广。汴京城饮食花色品种很多,按食品特点可分北食店、南食店、川饭店,按食品种类又有从食店、羹店、瓠羹店、馄饨店、饼店以及菜面、卖随饭的店。汴京城宋人孟元老在其所著《东京梦华录》卷2的“饮食果子”篇里,仅就“茶饭”一项就列出了百味羹、三脆羹、沙鱼两熟、羊头签、荔枝腰子等近50种,且随点随做,不会有食材缺乏。不过,光有吃吃喝喝,似乎还不足以称撑起繁华二字。汴京城晚间的娱乐活动也不少。酒足饭饱后,有人相约去勾栏听戏。勾栏是一种类似于今天大剧院的场所。以勾栏为中心构成的集市,叫做瓦子。汴京最大的瓦子叫桑家瓦子,在潘楼街附近,内有大小勾栏50余座,能同时容纳千余人。瓦子里除了唱戏听戏的,也有不少趁机做小买卖的,如卖药、占卦、叫卖旧衣、买卖饮食、剪纸花等等。人在里面消费,根本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宋代夜间色情业也比较发达,政府甚至自己出钱经营妓院,里面的妓女叫做官妓。妓院叫做任店。当时所有酒店门口都有彩帛装饰门楼,只有任店没有。任店内有一条笔直的长廊,南北天井两边都有一间间小房间。入夜后,灯笼、蜡烛点燃,整个店内明亮辉煌,浓妆艳抹的妓女,聚集在长廊的廊檐下,等待酒客的召唤。一些茶坊,则在夜间变身场,比较出名的是位于潘楼街以东十字大街上的“从行里角茶坊”,一般都是从五更到天明,美其名曰“博易买卖”,又称“鬼市子”。这种以铜钱为具,按钱上的字幕定输赢,为官方所禁止。北宋只在元旦、冬至和寒食三节,各开禁三天。所以,天明散去,也是为了给官府面子,免得公开犯禁,大家都不好过。

汴京是哪里(一千年前汴京的繁华夜市,令人向往)

《清平乐》剧照,汴京夜市


按照一般经济学观点,任何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人和物这两大支撑。从这一观点看,汴京夜市繁华的背后,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便利的地理;三是庞大的人口。

1.政府的支持

在宋朝之前,中国商人虽然口袋有钱,但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一直不高。历朝历代基本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便是在盛唐时期,商人也只能在指定场所进行交易,而且还限定时间。比如唐代的东都洛阳,全城的交易市场被局限在六百步的小范围内,不得有丝毫扩展。这种情况在宋代得到彻底改观。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下旨,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延续了上千年的宵禁制度自此被废止。同时,政府取消不再限定商品交易市场,也不再干预和管制商人的正当经营活动,商人不仅可以自有选择营业地点,还可以日日夜夜进行交易活动。基本上,宋代将之前所有在商业经营上的人为设置的障碍全部废除,工商业者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才让夜市的繁华成为可能。过去朝代里只在重大节日里才出现的繁荣夜市,在宋代成为日常。不仅如此,政府还从税收上对商人予以优惠。1085年七月,殿中侍御史黄洚,见到官府对沿汴河设立的面行、菜行、果子行、牛马行、纸行等新兴行市抽税过重,就向上奏皇帝,请求罢免。

政府不光鼓励大家做生意,还自己经营一些商业机构,与商人争利。这类商业机构分两类,一类如盐、铁以及香药犀牙等不允许私人贩运的货物,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除了自行发卖,也批发给行铺的商人,属垄断性行业;另一类则经营普通货物,可在民间自有买卖。政府经营的目的是通过大宗购进,防止市场的随时波动和物价的暴涨暴跌。除此之外,官方还经营一些日用消费品,比如,在一些繁华地段设置官营的果子行、面行、肉行等,同时,还办了官营的猪羊圈和牛圈。不过,就活力和经营手段而言,政府在这些小商品经营方面还是比不过民营,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此类官营行市基本就不复存在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政府在商业经营上还是比较公平的,没有依仗行政权力对商业经营进行干预,刻意保护官营商业的发展。

宋政府对于商业的另一贡献在于废除自西周以来盛行的里坊制。在里坊制下,居住与买卖交易的地方分开,市场只能开在政府指定区域,听鼓声方可开市,黄昏时关闭。宋代时,这种界限被打破,代之以由街巷联系宅院的开放式居住区。各行各业的工商业都可根据自己的营业需要,选择能发展自己业务的地点,于是大小商店、铺席、货摊、饭馆、酒店、茶肆以及各种小手工业的作坊散步全城,形成了许多繁华热闹的商业大街。马行与州桥,不过是以夜市出名而已。因为好多街市紧靠宫城,皇宫内的宫女们经常外出来买日用品或买点零食打牙祭。仁宗年间某个夜晚,欢乐的市声传入深宫,被仁宗听到,他问宫人这是何处作乐?宫人告诉他说这是官方酒楼作乐,仁宗不禁感慨本人在宫中的冷清,艳羡起高墙外面的夜市生活。

正是在政府重商政策的影响下,整个国家的商业得到高度发展。汴京城不过是个代表。口袋里有钱的宋朝皇帝,才能在武力不敌外族时,大多时候选择用钱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路,大概也是花钱买太平吧。

2.便利的地理

汴京的商业繁华,一个重要特征是货物丰富且充足。如此多的商品,指望汴京自己生产显然不可能,大多数都是通过水陆两地从外地运入。

汴京是哪里(一千年前汴京的繁华夜市,令人向往)

汴京地图

汴京,地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流交汇处。其中,蔡河在城南,东北为五丈河,西北有金水河,汴河则由东向西横穿城中。四条河是汴京日用物资来源的生命线。北宋当时选择在此建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漕运。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资可以很方便地运抵京城,从而使汴京处于“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有利地位。有人估算,当时北宋用来漕运的船只约有6000艘。汴京作为全国漕运的集中地点,不仅全国商货运运集于此,供应市民所需,而且还是个中转码头,全国商货由此再转贩全国各地,所以汴京全城内外大街小巷,无不店铺林立,商货充盈,日日夜夜在进行着商业活动。所以,汴京的商业是哪里有需要,商业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比如,因为大量客商从汴河进入京城,汴河沿岸建起大量旅店、货栈,其他空地上就相应兴起了许多餐饮及日用必需品的市场。

全国商贾汇集汴京,既带来了丰富的商品,这些人在京城逗留,免不了迎来送往。这类消费,又进一步刺激了汴京商业的繁荣。所以汴京城的茶坊酒肆内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按管调弦,杯觥交错,一番歌舞升平。其菜肴可谓是“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为了招揽客人,不少酒楼内部装饰雍荣华贵,有的甚至像园林庭院,使人一迈进酒楼就恍惚到了私家园林,这是宋代城市发展的另一特征。就连位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也喜欢到市井中的酒楼饮酒。宋真宗时,太子太傅鲁宗道就经常穿着便装,不带侍从,偷偷到南仁和酒楼饮酒。皇帝获悉此事,责问他:“为什么要私自入酒楼?”他却振振有词说道:“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宋真宗认为他很实在,于是也不怪罪于他。

3.庞大的人口

宋朝成立之初,宋太祖就曾经估计过,汴京城内有军队数十万,居民超百万。整个北宋朝167年时间里,除了边境骚扰外,国家相对升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也未出现毁灭性的大的自然灾害,所以人口一直处于稳定上升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汴京城的人口自然只多不少。如此庞大的人口,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诸如粮食、燃料等物资;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在生产制造消费品,由此造就了汴京的繁华。

百万居民中,除了原住民,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中,有的是经由官方招聘而来,比如当时汴京最大的官营丝织作坊绫锦院,600多名工匠,多为四川人。有的是从全国各地来此汴京旅游的。还有的则是不愿种地,到汴京来寻求发展机遇的农民。此类人员大多缺乏技能,故只能从事简单的服务业。服务业其实也是繁荣夜市的一部分。汴京的服务业,分工很细,比如有专门给人家打水的,还有打首饰、刷漆、修鞋、洗衣服、刷腰带、修补帽子等,还有到大户人家做小时工的。宋哲宗时的宰相苏颂家里,曾雇过一个婢女。有一次苏颂向她打听家里情况。这个婢女就说,她们一家10口,都是做这种打零工的状态,并无正规职业。在宋代,城市的发展繁荣,不断吸引着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的涌入。尽管到了城市,所从事的往往都是低端工作,但比起种地负担的徭役,还是城市的吸引力要大一点。正因为此,宋仁宗时,朝廷发布诏令,要求各地除了极为贫困的人家外,禁止举家迁往京城。

4.城市的管理

汴京城并不大,新城旧城加在一起不过50多平方公里。单就人口密度而言,每平方公里超过2万人,超过今天的东京京都1.3万人和纽约、伦敦、巴黎的8000多人,也超过了北京和广州,与上海相近。以单层或双层木结构建筑为主的汴京城,人口密度超过以多层钢筋水泥建筑为主的现代都市,拥挤程度可以想象。有人描述城内房屋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入夏有暑湿之苦,居常多烟火之忧。

人口多、住房密集,固然是繁华的特征,但这也带来两个突出问题。第一个是消防问题。古代尚未出现电灯,夜间照明基本全靠油灯和蜡烛,汴京城拥挤的建筑更是加剧了消防难度。一旦发生火灾,造成损失不可想象。北宋一处官府办公地发生大火,造成损失是“焚屋千八十楹,案牍等殆尽”。为此,朝廷专门设立望火楼以及每坊巷三百步设军巡铺屋一所的制度。每铺兵5人,夜间巡警。望火楼上有人值班,下面屯兵百余人,配有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等装备,遇有火情,即前往扑灭。此外,京城内驻有大量军队,如遇大火,军官可以迅速调集人力来扑火。另一个问题是治安问题。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既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导致恶性案件频频发生。汴京城内就经常发生夜里抢剥人的衣服、劫掠财物而致死的案件。为此,官府设立了两条线来管理,一是开封府,属行政系统,类似今天的公安局;另外在军事系统也设立了一支专门队伍,加强日常巡视,类似于今天的武警。

汴京的繁华,放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来,一来是经济发展自身的原因;二来是宋朝政府对工商业者的管理相对松弛,对商业行为持支持态度;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是得益于政治效应,由于其都城地位的政治中心集聚效应,这才带来经济的繁华,一旦这种政治地位消失,这些城市便很快衰败。北宋灭亡之后,汴京的繁华随之萧条;南宋灭亡后,首都临安也辉煌不在,都是这个道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一直没有发展出如西方那样成熟的城市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