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曾经让英国改朝换代的超级金融骗局:南海泡沫。
这场金融骗局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当时,欧洲贵族间的伦理关系非常混乱。
像大哥娶了二姐,三弟娶了后妈之类的事,早已是屡见不鲜。
但中国有句俗话:“近亲结婚,结得好,那叫亲上加亲。结得不好,那就是断子绝孙。”
这事就在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身上应验了。
这家伙江湖人称“中魔者”,长得奇丑无比。
卡洛斯二世
祖上的近亲结婚,不但让他变得非常短命,并且落了个不孕不育。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年,还差5天就要过39岁大寿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不幸离世。
由于没有后代,他在临终前立下遗嘱:“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姐姐玛利亚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五世。”
也就是传给他法国大侄子的儿子。
170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布菲利普五世为西班牙国王。
听到这个事,奥地利的国王不乐意了。
因为奥地利和西班牙的贵族之间,祖上也经常通婚。
真要论亲戚的话,双方祖上曾经还都管同一个人叫过爸爸。
这关系肯定是要比什么“侄孙关系”更硬的。
并且西班牙的公主玛利亚,在嫁给法国国王前还发过毒誓:说不会让自己的后代继承西班牙的王位。
于是,奥地利的国王,奥波德一世,就主张让自己的二儿子查理一世继承西班牙的王位。
我把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做了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王位继承战争关系图
法国是欧洲大国,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四极度猖狂。自称“太阳王”,天天想着怎么称霸欧洲。
现在说的“凡尔赛”,就来源于他当年修建的极尽奢华的“凡尔赛皇宫”。
凡尔赛皇宫
对于奥地利的挑衅,路易十四表示:不服,那咱们就干!
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
本来这是属于人家的家庭矛盾。但英国担心法国吞下西班牙后,在欧洲大地上势力过大。
于是,英国就和其他一些想趁机捞好处的国家,一起加入了奥地利的反法联盟。
战争打响后,英国趁机从西班牙攻入,啃下一块肥肉,占领了直布罗陀港。
但是由于战争的主角,法国和奥地利双方的实力悬殊实在太大。
1705年,战局开始发生扭转。法国在西班牙本土击败奥地利。
双方苦战5年过后,奥地利败局已定。
见势不妙,英国当即决定抛弃奥地利,转头就开始支持法国。
1714年,打了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法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法国与奥地利签订《拉施塔特和约》,承认菲利普五世为西班牙的国王。
而英国在战争中所占领的直布罗陀港,至今依然是英国的海外领土。
直布罗陀港(英国的海外领土)
不过,即便是英国作为战争中的墙头草。
但也不可避免地因为长期投入战争,而背上了巨大的债务。
这也成了后来引爆南海泡沫的导火索。
这里也顺便说一下:“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跟今天咱们说的“南海”并不是一个地方。主要指的就是南美洲以及太平洋地区。
南海公司成立
西班牙王室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发行了大量的国债用于战争。
但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现在非但本金还不上了,与日俱增的利息,也成为了英国政府头疼的大事。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就是写《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个人。
曾经与朋友爱德华讨论过一个想法:让国家授权某些公司垄断某个地区贸易的权利,然后再从这些公司那里获取利润。
这个建议很快就被爱德华的哥哥,时任英国的财务大臣罗伯特采纳。
1711年,在罗伯特的运作下,英国政府允许南海公司成立。并获得了英国对南美洲以及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垄断。
当时的英国人普遍没有见过什么世面。
在他们的认知中,南美洲遍地都是黄金。
只要把英国的商人运过去,就能把数不尽的财宝运回来。
这种以地方的名字来命名公司的方式。跟上期郁金香泡沫中咱们说过的“东印度公司”那是如出一辙。这家南海公司做的也是贩卖黑奴的人贩子勾当。
但对于英国民众来说,他们只需要看到南海公司的商队回来时,带了很多的财宝就够了。
至于这些钱是怎么来的,他们也不关心。
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终结之前。
英国趁机和西班牙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允许英国垄断西班牙美洲地区的奴隶贸易。这项特权自然也就落到了南海公司手中。
起初,奴隶贸易确实为南海公司带来了不错的收入。英国政府的债务问题也因此得到了缓解。
在当时的英国人心目中,如果能够去南海公司上班,那就是祖上积德了。
要是能够买到南海公司的股票,那绝对是祖坟冒青烟了。
当然,南海公司主要由英国的大资本把持。普通人肯定也是买不到南海公司的股票的。
但好景不长。
泡沫中的疯狂
1718年,英国因为反对西班牙收复意大利,双方爆发战争。
西班牙一怒之下,直接就掐断了南海公司在南美洲的生意。
南海公司的生意黄了,富商们的投资就得打水漂,英国政府的债务危机就要暴雷。
为了不让南海公司砸到自己手里。
这些富商们便开始游说官员,希望英国政府放开公众对南海公司的股票购买。
公爵大臣与富商们经过合计,终于想出了一个:“寡头们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的完美方案。
1719年,英国政府决定:允许民众用手中的国债债券与南海公司的股票进行转换。
这个操作堪称是对法国密西西比泡沫的完美致敬。
假设一开始一份国债是价值100英镑,一手南海公司的股票也是价值100英镑。
也就是一份国债可以换一手股票。
但如果南海公司的股票涨到了200英镑一手,那么就需要用两份国债才能换到一手股票。
而如果南海公司的股票跌到了零,这时候由于民众手里的国债已经换成了股票,也就没有办法再去向政府要债。
那些把债券换成了股票的人,英国政府自然也就不用还欠他们的钱了。
这样一来,倘若南海公司的股票疯涨,那么富豪就可以高位套现离场。
而当股票跌穿,那英国政府的债务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战争期间,英国政府总计发行了五千万英镑的长期国债,其中有超过三千万英镑都在普通民众手里。
这些国债不但收益周期长,并且收益率也不高。
而当时南海公司,每年只被西班牙允许运送一艘船的奴隶。早就亏得只剩底裤了。
但却一直向公众宣传,公司前景非常好。并且,一些政府官员还公开为南海公司站台。
所以,这个一石二鸟“债转股”的决定,却成为了无数英国民众向往的暴富梦。
在英国民众看来。能用手中不值钱的国债,去换价值更高的南海公司的股票。
绝对是天上掉馅饼,太爷爷娶媳妇儿的大好事。
于是,一场全民炒股的狂欢开始了。
那场面可谓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蓝旗招展,人山人海。
上至奢华放纵的英国王室,下至耕田的普通菜鸟。
南海公司的股票,一时间竟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当年1月份的时候,股票价格还是每股100英镑,而到了6月份的最高峰,已经涨到了1000英镑每股。
甚至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没能经得住诱惑,拿出两万英镑加入了炒股大军。
而当时牛顿一年的工资收入,也不过两千英镑。
狂热的炒股大军,也让一些投机分子看到了机会。
全英国的股份公司纷纷开始蹭南海公司的热度。
而当时的英国民众,早已经炒红了眼。
在他们看来,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真的跟南海公司有关,早已经不再重要。
只要能够买到一种叫“股票”的东西,就意味着走向人生巅峰。
甚至,有些人因为没钱买股票,还纷纷跑去银行进行贷款。全民疯狂的热潮下,银行自然也是来者不拒。
泡沫破裂
起初,英国政府想的是:通过把南海公司的股票跟国债挂钩,来缓解政府的债务压力。
但现在各种公司的股票集体嗑药。这早已经超出了英国政府的控制范围。
一旦这些公司暴雷,将会直接引起英国经济大萧条,甚至是社会动乱。
于是,为了制止各类皮包公司的炒作行为。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通过强制手段让那些小公司不能出售股票。
本以为这些小公司散场后,南海公司将会一家独大,政府和富商们将会岁月静好。
但没想到,这却惊到了一些外国投资者。
因为他们很清楚,南海公司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造假问题。
在他们眼里,《泡沫法案》的出台就是英国政府在用小公司做测试。接下来便会开始处理南海公司。
于是,他们纷纷开始抛售南海公司的股票。
看到大资本都逃跑了,英国国内的菜鸟们也开始慌了,也纷纷跟进抛售。
南海公司的股价很快就一落千丈。
到了1720年年底,已经从年中一千英镑每股的高位,跌倒了124英镑每股。
一夜之间,炒股大军哀嚎遍地。无数英国人半生积累的财富,瞬间化为灰烬。
甚至连牛顿也没能够逃脱被股市收割的命运,赔进去了自己十年的工资。
事后英国政府介入,开始清理南海公司的资产。
但却发现:南海公司已经和皮包公司没什么差别。
并且由于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政府官员贪污受贿。
这也使得当时英国执政的托利党,也就是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所在的党的前身。被对手辉格党抓住了把柄,辉格党也因此取代托利党开始执掌英国。
这场股市骗局不但让执政的托利党下台,更是让英国民众谈股色变。此后100年的时间里,英国都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
而那些在这场骗局中借了大量贷款的投机分子和骗子们,自然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在国内还债。
他们都逃去了大洋彼岸的一个地方,与在郁金香泡沫中逃过去的荷兰投机分子汇合。后来那个地方被称作:华尔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