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青海总队玉树支队第一季度“魔鬼周”极限训练已经落下帷幕,不少官兵对狙击手喇晓明在演练中“一击毙敌”的枪法念念不忘。
其实,喇晓明在支队狙击手中并不算最出类拔萃的,但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和快速紧张的作战节奏,他那种不甘服输、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战友们公认的。
3月28日19时30分许,海拔近45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贡琼陇山腹地,太阳已经开始落山,山里的气温降至零下13摄氏度,武警玉树支队“魔鬼周”训练中的解救人质演练到了最关键的环节。
当时的情况想定是,“暴恐分子”劫持“人质”在一处废旧民房里,反复谈判劝降无效,且长时间的对峙令“暴恐分子”逐渐变得暴躁。由于周边空旷无遮挡,突击队员很难接近,强行突入很可能伤及“人质”,造成任务失败,情况十分危急。
“07报告!可以实施狙击!”正当现场指挥员、副参谋长王亮犹豫不定时,对讲机里传来狙击手喇晓明语气坚定的呼叫。
“按照2号方案实施狙击!”王亮果断下令。
导调组迅速安排“暴恐分子”和“人质”撤离,换上事先准备好的劫持人质靶。为更加真实地还原现场情形,他们还将靶子安装在导轨上,以一定的速度、幅度进行无规则运动。
“可以射击!”随着准备工作就绪,全场的焦点都集中在喇晓明身上,就连不知道喇晓明具体潜伏位置、扮演“暴恐分子”和“人质”的特战队员也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紧紧盯着房子里的靶标。
等待枪响的那几十秒,时间仿佛静止,大家都一动不动,生怕弄出声响干扰了狙击行动。
“砰!”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靶子。“正中‘恐怖分子’眉心!‘人质’得救!”瞬间,演训现场一片沸腾。
作为现场指挥员,王亮最开始的犹豫是有原因的,他清楚地记得喇晓明的那次失误。去年年底的冬季大练兵任务,驻地遭遇严寒天气,练兵地域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喇晓明在执行潜伏狙击任务半小时后,接到了狙击指令。
这时喇晓明的两只手早已冻僵,他心想:居然用到我了,一定是别的方案行不通了,决不能丢人!于是,他赶忙将两只手轮番塞进嘴里,不停哈气,还使劲搓手取暖,结果因动作幅度过大暴露了位置,警觉的“敌人”迅速转移,导致任务失败。
在反思总结会上,官兵们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极端恶劣天候应合理调整战术,尽量避免采取狙击等高风险行动”,客观上喇晓明也“脱责”了。但喇晓明“毫不领情”,不但主动承认错误,还表态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难题。
“那么冷的天,还趴在雪窝里,两分钟不到就能冻得没知觉了!”其实,官兵对此都有同感,冰天雪地中,别说是一动不动,活动着手脚都很容易被冻得麻木。
“我们和严寒之间的抗争从未停止过。”该支队支队长陈金刚介绍说,玉树州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冬季练兵地域零下20摄氏度以下是“家常便饭”,官兵在严寒天候的训练中,不断研究琢磨着抵御寒冷的好办法。
使劲搓手跺脚、把手塞进衣服或嘴里,看似有些“low”的做法,实际上是官兵总结出的最不影响正常训练的抗寒方式。可是,通过喇晓明的经历来看,狙击手和突击队员不同,在实战训练中往往是“静态作战”,多余的动作越多就越有可能被“敌方”发现。
“不能‘一击制胜’,就极有可能‘一击制败’。”为解决手被冻僵影响狙击的问题,喇晓明试过使用热水袋,可严寒环境中,热水袋没多久就被冻成“冰袋”。他买过电暖手宝,可在低温环境里,电池很快没电,还没怎么发热就慢慢变凉了。他甚至网购了所谓的“神器”自发热手套,结果“神器”直接被“冻透”,也不解决问题。
说来也巧,后来,在吃女朋友寄来的自热火锅时,喇晓明“灵光乍现”——生石灰和水混合可以产生很多热量。
原理虽已掌握,实践中却有不少难题:水沸腾冒热气极易暴露目标,过热容易把手烫伤,寒冷的战场上可能只存在冰雪而没有水……
面对“拦路虎”,喇晓明并没有气馁,他不断进行摸索和实验,最终,通过控制生石灰用量,并在其中加入适量食用盐,制成与碎冰或雪反应能放出一定热量的混合粉末。喇晓明把粉末装进自热火锅盒制成简易“暖手宝”,并为其设计了“纯白”和“枯草”两种隐蔽外衣,分别在雪地和荒地环境中使用。
这次解救人质演练中,他打出的那精彩的一枪,便是使用自制“暖手宝”缓解手部僵硬后完成的。
“当然,这种‘暖手宝’也存在缺点,一方面它只能一次性使用,不能彻底解决冻手问题,另一方面使用它时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小动作,另外发热暖手需要时间,不能实现接到指令迅速开枪。”喇晓明在和战友们交流中表示,他还会继续想办法争取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郭紫阳 李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4月08日 06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