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世界杯大阪比赛场馆(四十年前的今天,举国沸腾)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排球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比2力克当时的世界劲旅日本队,获得冠军,首次登上女排世界之巅并开启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旅程。

四十年时光荏苒,当年五连冠所带来的狂喜、感动与振奋,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蕴含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支柱、激励几代人向上的精神力量以及一面促进民族进步的旗帜。

其后中国女排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夺冠,更一次次唤醒这种精神力量,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今日正值中国女排开启五连冠四十周年,回顾五连冠的历史以及四十年间女排精神的传承与变迁,有着特殊的意义。

1981年:

三大球的首次登顶,提升民族自信心

1981年11月16日,当世界杯决赛战至最后一刻,郎平的重扣掷地有声,孙晋芳的拦网将“东洋魔女”日本队的进攻死死拦住,亿万守候在电视机、收音机旁中国球迷的呐喊声被定格在历史的声浪中。

女排世界杯大阪比赛场馆(四十年前的今天,举国沸腾)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图为11月16日最后一场比赛,郎平扣球

这一幕成为四十年来中国女排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一幕,也是中国体育最令人振奋的一幕。中国女排以17比15赢下首个世界三大赛冠军,这个冠军完成了一名老人17年前的夙愿。

1964年,新中国体育奠基人贺龙元帅曾说过一句话:“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也就是那一年,大松博文带领“东洋魔女”日本队到中国访问,贺龙观看了她们的训练,并将各省教练员、运动员,不分项目,全部召集过来观摩大松博文的示范训练,而训练的主要对象就是国内女排运动员。

至此,大松博文的训练理念在中国女排中得到坚决贯彻,有了完整训练体系的中国女排,成绩开始有了质的提升。

上世纪70年代末,袁伟民组建了新一届中国女排,定下“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绩”的目标,三年后球队果然夺得了亚锦赛冠军。

1981年他带着刚满五岁的队伍出征第三届在日本举行的女排世界杯,队员分别是郎平、孙晋芳、梁艳、张蓉芳、周鹿敏、张洁云、陈亚琼、周晓兰、杨希、朱玲、曹慧英和陈招娣。那也是郎平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却被破格推到主攻手位置,结果郎平和中国女排均在世界排坛“一鸣惊人”。

11月16日,中国女排首次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从体育层面看,实现了17年前贺龙元帅的夙愿,也是中国体育走向强盛的标志。

女排世界杯大阪比赛场馆(四十年前的今天,举国沸腾)

中国女排庆祝夺冠

当年中国女排的这个冠军令世界体坛为之震动,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体育的旧有认知。赛后日本球迷甚至无法接受失败的结果,一直围在场馆四周久久不愿离去。

郎平后来回忆,大阪中央体育馆外人山人海,打完决赛中国队的车无法开回旅馆,只好走回去,“我只觉得,我在不断地踩别人的脚,别人也在不断地踩我的脚,就这样踩来踩去地踩回旅馆。”

如果把这个冠军放到更广阔的历史维度看,这个冠军更有着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深远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时隔多年重新打开国门,发现自己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巨大,“我们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吗?”正当人们心中有所犹豫的时候,中国女排给出了最及时的答案,这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排姑娘们成为民族英雄,那一届中国女排的7场比赛国内通过国际通讯卫星现场直播比赛实况,《人民日报》头版全程进行报道,夺冠次日更罕见地以整个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

副攻手朱玲回忆:“回国后我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心情相当激动。而球迷送上的塑料花更是不计其数,那时塑料花都是些很珍贵的东西。球迷和群众恨不得把心都掏给你。”

1986年:

五连冠中诞生的女排精神

1986年9月1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队带队的主教练由袁伟民换成了昔日的队员张蓉芳。在多名名将退役、球队实力下降的极困难背景下,中国女排八战全胜,尤其在冠军争夺战中以3比1战胜了号称“加勒比旋风”的古巴女排,蝉联世锦赛冠军,成就世界体育史上“五连冠”传奇。

而五连冠的辉煌战绩,让女排姑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成了那个时代的旗帜。

客观来说,当年的中国女排一开始并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欧美非等国运动员的身高优势,没有最顶尖的教练,是一支“三无队伍”。当时的女排队长曹慧英说过一句很生动的话:“和对手比赛,从球网望过去,她们的腿比我们的腰还粗,不这么练,怎么打得过?”要闯出一条血路,中国队只能靠刻苦扎实的训练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女排世界杯大阪比赛场馆(四十年前的今天,举国沸腾)

1985年东京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姑娘们战胜古巴队实现“四连冠”后,举国欢呼,年轻人到天安门广场高呼“振兴中华”

郎平在三连冠后曾经说过,今后我们不管是胜是败,都要保持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体育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为国争光、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也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国人的心中。

那些年,有关女排艰苦训练的事迹流传在大街小巷,为人津津乐道。比如女排的“秘密基地”郴州,女排在四十多天便搭建起来的竹棚里摸爬滚打,场内的木地板是铁路上的废弃枕木,顶盖是从火车站借来的帆布。训练中由于地板经常会起竹刺,女排队员受伤是家常便饭,至今郴州基地的展览馆里还陈列着女排穿过的发黑的破旧布鞋和粗布背心。

据郴州体育训练基地主任邓永华回忆,那件背心就是后来为了减少队员受伤以及训练服的磨损而临时缝制的,用以套在训练服的外面。

那些年,球迷也给运动员们起了不少铿锵有力的绰号,比如桡骨断裂却用绷带固定左臂坚持站在场上的“独臂将军”陈招娣;比赛中扭伤腰,严重到蹲不下去却依旧坚持比赛的“钢铁将军”陈亚琼;拦网能力超强的周晓兰的“天安门城墙”;鼎鼎大名的“铁榔头”郎平更不用说。

这些事迹被国人传颂,被写入教科书,在各种演讲中出现。女排姑娘们作为拼搏精神的代表,形象被印上了邮票,女排的集体照做成了日历、纪念币和纪念章。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为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记得在北大的一次报告会,学生热情得不得了,从北大门口走到礼堂,我脚都没沾地,你想多拥挤啊。”郎平回忆道。那些年,但凡有女排比赛,时间一到,商场里的电视全打开,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都围着看,女排就是当年最大的“流量”明星。

女排世界杯大阪比赛场馆(四十年前的今天,举国沸腾)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荣获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后,胜利凯旋,在首都机场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排协前副主席魏纪中在回忆录《我的体育生涯》中写道:“在那个年代,再没有比女排酣畅淋漓的扣球更能让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事了。”

两次奥运夺冠

女排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告别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中国女排的成绩在90年代出现下滑,但即使在最低谷的时候,中国女排依旧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砥砺前行的劲。在卧薪尝胆的那几年,中国排球人尝试了不少方法,让女排复兴。

在外执教的郎平一度回国执教,带队获得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她因为心脏问题晕倒在训练基地,后来也因此辞职离开了国家队。

进入新世纪,陈忠和打造的“黄金一代”初露锋芒。2003年世界杯,中国女排以11战全胜的战绩时隔17年重夺世界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一幕——在主力球员赵蕊蕊受伤的背景下,依靠集体力量的拼搏,在落后两局的情况下逆袭俄罗斯队、时隔20年再登奥运会冠军宝座。

女排世界杯大阪比赛场馆(四十年前的今天,举国沸腾)

中国女排雅典夺冠

在绝望中找寻希望,在希望中抓住光明,成为中国女排最让国人振奋的地方。

那一届的中国女排并非夺冠热门,整体实力也不在各参赛队之上,世界级球星赵蕊蕊比赛时二度骨折对球队更是巨大的打击,但这支中国女排的优点在于团队协作能力强,能够互补不足,小球技术登峰造极,整体快变战术发挥到极致,在奥林匹克发源地彰显的“面对强敌从不言败”的体育精神,也令女排精神的内核得到进一步丰富。

赵蕊蕊后来在她撰写的《排球魂》一书中写道:“说起凝聚力,袁导(袁伟民)有一条6>6理论:场上6个人的力量加在一起要变成大于六才行,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团结在一起,有了明确的向心力就可以产生无坚不摧的凝聚力;反之,则有可能变成六个人加在一起变成五、四,甚至更少。”

她也说出了自己对女排精神的理解:“有时候,明知道(球)救不到,却也要勇敢坚定地迈出步伐;明知道这一路没有坦途,仍固执地咬牙坚持,继续走下去;甚至有时候明知道希望渺茫,也不想还未拼尽全力就低头认输……”

如果说,五连冠令“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的话,那么雅典的夺冠则影响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中国人。一项运动影响了两代人,对于女排的挚爱从收视率上便可见一斑,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的收视率甚至压倒了开幕式和闭幕式,成为该届奥运会收视率之冠。

2008年北京奥运会收视率最高的赛事,同样是中国女排对古巴女排的铜牌争夺战。

而此后郎平重掌中国女排帅印,则将女排精神的内核进一步扩展。从2013年上任到2021年卸任,郎平在刻苦训练的基础上,将科学管理与人性关怀注入女排精神。昔日女排精神浓缩为“拼搏”二字,如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比如过硬的技术,创新的大国家队理念,科学的康复体系等,更贴合时代的脉搏。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小组赛濒临被淘汰的边缘强势逆袭,八强赛战胜东道主、卫冕冠军巴西队,并最终再度登顶。女排旋风再度席卷神州,这股热潮下,“拼搏 智慧 科学”的新时代女排精神更容易被00后一代所接纳。

女排世界杯大阪比赛场馆(四十年前的今天,举国沸腾)

中国女排里约登顶

“女排精神不是为了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只要穿上印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使命,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郎平在网络时代的这些金句迭出,更是让女排精神得到最大维度的传播和丰富。

从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第一次站上最高领奖台至今,中国女排经历过逆境和低谷,也数次登上巅峰。四十年间,中国女排传承下来最宝贵的并非那些金牌和奖杯,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内涵日益丰富,与时代脉搏产生共振的女排精神。相信在未来仍将影响更多的人,成为新时代永不倒的旗帜。

来源|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荇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