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发展到现在,一直有“逝者为大”的说法讲究。
字面意思理解很简单,一个人生前不管如何,在他死后一切都将消散,活着的人不管和他有什么恩怨,都要保持对逝者的敬重、对生命的敬重、对天理的敬重。
至于说法的起源已经无从深究,但笔者可以肯定地告诉诸位一点:孔孟时期已经就有流传。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人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离世,而是前往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宅经》中还为人们亮明了两个概念,即“阴阳”。
生者居住的房子叫“阳房”,逝者居住的地方叫“阴房”,若是阴阳不均,就容易招惹晦气。
即便分得再怎么清,子孙后代仍然和自己的祖先摆脱不了关系,有人在祭拜祖先的时候还会常常祈愿,希望他们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保佑自己。
就旁人而言这都无可厚非,毕竟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在这个基础上,民间也有了许多特别的习俗,比如“头七”,即人在离世后的第七天魂魄会回到自己的家中,生者则需要准备许多东西,供祖先进行“享用”。
当然很多人将其定义为封建迷信,笔者个人也能够理解,但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科学界里曾做了两个实验,早已给出答案,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丧葬习俗
人固有一死,身处礼仪之邦的华夏,流传的习俗讲究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咱就抛开“头七”不言,就拿过去流传的什么地狱、阎王、黑白无常等去说,神州大地上的阴间文化从来都不曾消逝。
“头七”则显得比较特殊,兴起于民间信奉于民间,直到现在都还在被许多人践行和流传。
这一天又被称之为“回魂夜”,逝者被鬼差送到生前居住的家中,子孙后代要准备一些大鱼大肉进行“款待”,供逝者进行“食用”。
当然这里的食用并不是真正的“食用”,而是我们现在常说且常做的“祭拜”。
所有准备工作做好后,生者要藏到自己的被窝中,生怕逝者被子孙后代的诚意所感动,然后“赖”在家中不走,最终导致阴气变重,从而影响到全家人的运势。
习俗就是这个习俗,既然能流传到今天,必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究分析,这主要归于两个方面。
灵魂试验
笔者在这里问诸位一个问题,人是由什么组成?
除了一些特别科学和专业的说法,无非就是肉体和灵魂,从这个角度出发,逝者在离去后留下了一对躯体,灵魂自然也得到了印证。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说法过于荒谬,科学家早已为我们进行了实验佐证。
参加实验的为6个濒临死亡的老年人,所有人躺在精准称重的刻度床上,由电脑和人工双重记录,看看在离世的那一瞬间,人的体重有没有变化。
所有老人在离世后,体重都统一下降了21g。
那么问题来了,人在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的前提下,体重却意外下降了21g,并且所有老人的体重都是统一的,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能是灵魂?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确实很发达,但它不能佐证的东西,或者说人们看不到的东西就一定不存在吗?
你认为不可能,这正是时代的发展局限了你。
放到宋朝,你说未来会有智能手机,人们可以视频玩游戏,我估计最多会有人骂你一句“神经病”,因为特定的环境下决定了他们的思维。
轮回之说
对于这个说法,大部分人都认为起源于佛教,但科学试验也进行了佐证。
何为轮回?即人在离世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前生受更多的苦,来世则会享更多的福,所以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行善施恩,言外之意又叫修行。
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不想做太多的赘言,咱们只说灵魂是否存在。
西方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即人类死亡率调查,目标人群为损人利己的人和助人为乐的人。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前者的死亡率高于后者的4-5倍,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经过相关研究才获得的数据。
人之初性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虽这样讲,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都得到了兑现?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上一世这个人得到了回报,所以他这一世仍然坚守这样的初心?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可能,谁又能保证看不见的一定不存在呢?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头七回魂的真实性仍然无法定论,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看这件事情。
历史发展到现在,即便它真的被证明为不存在的东西,但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对孝道的践行,更是对个人心理和精神上的一种安慰。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人要懂得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珍惜自己的拥有,不懂得珍惜眼前人,拥有再多我们也只会始终觉得有所缺失。勿忘知足,勿忘接纳,你拥有的并不少,请懂得珍惜。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