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延安西路上的中福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这幢在建筑风格上与巴黎卢浮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百年历史建筑,是许多上海人童年时代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今年3月起,始建于1924年的中福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被密密匝匝的脚手架包围,开始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如今工程已过半,预计年底完工。这次修缮主要针对建筑内部构件剥离、脱落、开裂的现象,以及恢复木饰面的清晰线条,涉及的建筑工艺有水磨石、斩假石、木地板、线脚揩色、线脚涂料、贴金箔等等。
图说:中福会少年宫效果图
少年宫这幢建筑历经百年,整体保护依然完好,这和它历年的维修和保养是分不开的。负责此次修缮的设计师之一、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的翟剑敏介绍,第一次大修是在1957年,距离建筑建完工33年,22年之后的1979年,进行了第二次大修,此后基本上是10年左右进行一次大修,上一次大修是在2011年,距离今年的大修正过去了10年。
曾接待过泰戈尔
中福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原名嘉道理住宅,为犹太商人嘉道理所拥有。建成不久,埃利·嘉道理还在此设宴欢迎访华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住宅气势恢宏,占地14000平方米。宽广的草坪予人开阔的视野,中间的住宅对称、端庄,仅建筑面积就有3300平方米,至1929年还加盖了一层。匀称整齐的柱石,撑起了宫殿的巍巍骨架;端正狭长的阳台,尤其是二楼的阳台,正好充当了天然走廊。
图说:曾经的中福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
可有谁知道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格拉汗·布朗是个酒鬼,做设计时总是喝得酩酊大醉,他面对着图纸大抒豪情,才异想天开设计出了一座“大理石宫”——建筑内墙面及地面几乎都用意大利大理石装饰。入口处有爱奥尼式大理石柱廊,大厅顶部用大理石砌成穹顶,地面四周铺上了大理石,中间为柚木花纹地板,非常适合跳舞,而楼梯的梯级、扶手、栏杆也用大理石,墙面多处用金箔装饰。
1953年5月31日,宋庆龄女士在大理石宫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少年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从最初的私宅到属于大众的少年宫,这栋建筑的功能彻底发生了改变——奢华气派、高达14米的跳舞大厅,被命名为少年厅;衣香鬓影的会客厅变为童声缭绕的音乐厅;觥筹交错的餐厅成为孩子们洒下汗水的舞蹈室;楼上的一间间卧室变身为功能各异的教室。
图说:曾经的中福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
少年和修缮者
头顶着安全帽,建筑施工方、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吴振邦笑言:“小时候,总觉得中福会少年宫这座大房子神秘又神圣,是‘五道杠’——也就是比大队长还要优秀的小朋友才能进得来的地方,是荣誉的殿堂,没想到现在,我进入了它的内心,触摸它、分析它,为它做修缮工作。”
繁花似锦的装饰,提高了修缮工程的难度。据介绍,在上海的老建筑修缮中,中福会少年宫的建筑所用到的揩色工艺比较特别,运用也十分稀少。揩色就是人为在面漆将干未干之际,用毛刷刷掉面漆,露出底漆,人为使其产生一种褪色的效果,以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音乐厅内所有线饰及柱帽花饰都用浅棕黄色的揩色将平顶蔓藤纹样勾画得活灵活现,且油漆的颜色是渐变的。“贴金箔”是修缮少年宫最贵的一个工艺,墙面的装饰线因为金箔的点睛之笔,而更立体华美。
图说:修缮中的中福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站在层高14米的少年厅门口,即使在酷暑中,也没有感觉到闷热难当,这就是建筑的奇妙之处,“大理石宫始建之初,并没有安装空调,而是建筑师根据建筑的蝴蝶形对称结构,打开空间,使空气流通顺畅进行。加之大理石宫墙体的厚度是一般建筑的3到4倍,对室内起到了良好的保温作用。当年在没有技术设备保证的前提下,使用建筑本体来改善居住条件,这正是老建筑的魅力所在。”(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记者手记丨播下文物保护的种子
记者采访的同时,正是“恰同学少年看我修文物”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修缮参观活动进行网络直播。以往,在大众眼中出现的文物往往是没有经过修缮的破损的样貌,或者,是已经修缮完毕的“修旧如故”模样,文物修缮的过程始终带着神秘的色彩。这次,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第一现场”开放给了公众展示,主办方希望通过直观呈现,让屏幕前的大朋友小朋友,学到书本里没有的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文物保护的种子。
文物建筑保护不仅仅是一代人的责任,许多流传多年的传统工艺需要更年轻的力量与创新性的传承,深入了解历史建筑中每一个微妙细节和匠心,才能恰当地呵护这些“老者”,功能随时代转变之后,依然在一代代人手中焕发生命力,正如少年宫的大理石一般永恒。(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