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皖西独立旅第二十七团团长杜德云(1955年成为开国上校)接到一个重要任务:率部消灭盘踞在南港一带的国民党保安第三团一营。
该敌是是皖西的地头蛇,经常配合国民党第四十六师进山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
8月20日傍晚,杜德云率领全旅从杜店子出发,一夜急行军60多里,于次日黎明到达南港附近。由于敌人拥有坚固的工事,而且随时有可能得到其他据点的增援,因此杜德云决定把敌人引诱出来,在野外仗击他们。
为了诱使敌人出战,杜德云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号称是皖西独立旅的先头连,当天在南港附近大造声势,果然引起敌人注意。当晚情报人员就侦知敌人决定倾巢出动,“清剿”我军的先头部队。
以一个团打敌人一个营,我军在兵力上无疑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各营连干部们都有些轻敌,希望速战速决,向杜德云提出三个营同时出动,从三面围攻敌人,尽快解决战斗。
但杜德云坚决不同意,认为无论仗多么好打,都要留一张“底牌”,防范意外情况的发生。
他按照这一原则做出战斗部署:杜德去亲自带领三营埋伏在南港河以南的高地上,二营负责拦截有可能从桐城前来增援的敌人,一营担任预备队。
上午八时左右,敌人果然出现在南港以南的大路上,但让二十吃惊的是,来的不是一个营,而是整整一个团的敌人!看来情报有误,敌人已经察觉到形势不对头,把附近的部队都集中了起来。
但杜德云临危不乱,告诉一营指战员:虽然敌人兵力超出预期,却仍然离开自己的巢穴扑了出来,说明他们根本不清楚我军的虚实,这一仗仍然可以打,趁他们过桥时发起突然袭击。
为了保险起见,杜德云下令把负责打援的二营悄悄调过来,枪声一响就从侧翼发起进攻。但他坚持要求一营暂时不要出动,继续埋伏在一片松林里伺机而动。
敌人越来越近,眼看到了桥边,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敌团长命令副团长先带两个营过桥,自己带一个营留在河的北面。
敌人的过桥部队以为像以前一样,几个土八路算不了什么,在公路上大摇大摆,向南前进。敌副团长骑着马走在最前头,脖子上挎着一个望远镜,耀武扬威地接近了我军伏击圈。
“打!”随着杜德去一声令下,三营阵地上各种火力齐发,炮弹在敌群中开花。二营也适时包抄了过来,从侧翼发起进攻。
三营八连机枪班在公路的弯头处正对着敌人的大队人马,一连几梭子子弹,正好打中敌人先头的便衣队,敌人还没有弄清楚枪声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走在前头的就应声倒下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敌人蒙头转向,有的扭头往回跑,有的向公路旁边的水沟里钻,也有的滚进稻田里,敌人的队形乱了,指挥失灵了。
敌团长见势不妙,把重武器都调了过来,对三营和二营阵地进行疯狂的轰击,强大的火力压得战士们头都抬不起来,而敌人的步兵趁势发起冲击,局面极为被动!
在这个危急时刻,杜德云终于亮出了最后一张底牌,命令作为预备队的一营马上出击!
早就按捺不住的一营指战员听到命令后,迅速从右侧松林杀出,截住了敌人的退路。
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解放军还有预备队没有投入战斗,他们弄不清楚我军到底有多少部队,顿时心胆俱裂、乱作一团。
二营和三营见到一营这支雷霆救兵及时杀出,顿时军心大振,向敌人奋勇冲杀过去。
我军对敌人形成两面夹攻之势,冲锋号声和喊杀声,连成一片,震天动地,将敌人过河的两个营全部消灭。
敌团长知道大事不妙,慌忙带领残部夺路而逃。我军乘胜追击,将他们都消灭在大路两旁的松林中。
战后各营连干部们纷纷称赞:正是由于团长坚持要“留一张底牌”,让一营担任预备队,才在危急时刻成为雷霆救兵,彻底打乱了敌人的军心,成为取得这次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