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三世(一段被国人忽视的历史: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战争)

当时间进入1500年左右,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以前相互隔绝孤立的地方开始产生联系。

这期间英国与中国也发生了交集。那时候的中国处于明代,英国与明代的联系看起来有些吊诡,但事实就是如此。其中有两段轶事少为人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一封信,一场战争,这两段轶事都与通商贸易有关。

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代万历皇帝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童贞女王”在位期间英国打通了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并与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式跻身于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之列。

伊丽莎白三世(一段被国人忽视的历史: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战争)

伊丽莎白一世

1596年(明朝万历二十四年),时年6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给34岁的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派遣使者约翰·纽伯莱去转陈给万历皇帝。

可惜的是,万历皇帝并没有收到这封信,明代清代以及后来的民国人也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因为约翰·纽伯莱在前往中国的途中遭遇了大风暴,这份信和船都葬身于大西洋底。

这封信在大西洋底沉睡了380多年,直到1978年被人打捞出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伊丽莎白二世将那封迟到了390年的信作为赠礼送给中国。

伊丽莎白三世(一段被国人忽视的历史: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战争)

万历皇帝

直到此时,中国才知道有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代万历皇帝一事。

那英国女王的这封信说了些什么内容呢?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展信细读。

伊丽莎白三世(一段被国人忽视的历史: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战争)

伊丽莎白一世致信万历皇帝原件

信的内容如下:

天命英格兰诸国之女王伊丽莎白,致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

呈上此信之吾国忠实臣民约翰·纽伯莱,得吾人之允许而前往贵国各地旅行。彼之能作此难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宽宏与仁慈,认为在经历若干危险后,必能获得陛下之宽大接待,何况此行于贵国无任何损害,且有利于贵国人民。彼既于此无任何怀疑,乃更乐于准备此一于吾人有益之旅行。

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为:我等天生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帮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类之尝试。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给予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予吾人在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极需之其他特权,则陛下实行至尊贵仁慈国君之能事,而吾人将永不能忘陛下之功业。吾人极愿吾人之请求为陛下之洪恩所允许,而当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邻居时,吾人将力图报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耶稣诞生后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授于格林威治宫。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跻身一流强国行列的英国表达了英中两国更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语气恳切,姿态放的很低,这固然是处于礼节上的礼貌,但是对明朝国力的尊重也是其中一个方面。

伊丽莎白三世(一段被国人忽视的历史: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战争)

信的原文

这封信没有到达明代,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展开想象与讨论的,如果万历皇帝收到这封信会如何呢?明代会与英国进行通商贸易吗?

二、中国与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交锋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去世后,都铎王朝绝嗣,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格兰。

对华贸易通商仍是英国人念念不忘的事,在伊丽莎白一世致信万历皇帝40年之后,英国人再次来华。

1636年,经由国王查理一世同意,一支由六艘武装商船组成的英国船队开向中国。

伊丽莎白三世(一段被国人忽视的历史: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战争)

查理一世

我们知道在英国侵略东方如印度等国的过程中,一些商业公司是扮演侵略先锋的角色的,如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

英国船队由威德尔上尉任指挥官,他们首先驶向葡萄牙占据的印度果阿。当时对华贸易被葡萄牙人垄断,英国人希望借助葡萄牙打开对华通商的大门。

葡萄牙人也乐见如此,因为此时的葡萄牙已经衰落,对远东一带的商业霸权屡屡受到另一个崛起的海上强国荷兰的挑衅。

1637年6月,英国船队达到中国。

此时距离大明灭亡仅有七年时间。

接下来的事,就是发生了中国历史和英国的第一次军事冲突。

突出的原因十分复杂,双方各执一词。中国人认为,英国船队非法停靠广州港口附近,虎门炮台守军鸣炮示警,威德尔船长认为中国人恶意挑衅,遂发起进攻。

结果虎门炮台被英国人攻陷,他们把30余门明军火炮当作战利品带走。

明朝官员立刻遣人交涉,英国同意归还战利品。同时派人携带不少银元去广州贸易,购买一些中国商品。

但是明英两国间的问题并没有彻底根除。

伊丽莎白三世(一段被国人忽视的历史: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战争)

西方人画笔下明代人的形象

两国沟通的渠道不畅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一是明朝官员不可避免的存在轻视心理,妄自尊大,而且还有办事效率低下、贪婪勒索的问题,在对英国人开展贸易的建议上没有最快给出回复。二是英国倚仗势力上的优势,更看到了明军的腐朽,未免也不将明军放在眼里。

两国都有自大的意思,只是中国自大是一贯的华夷心理,英国是则是以实力为底气。

当然这里还有葡萄牙人的因素,虽然葡萄牙驻果阿总督同意英国开展对话贸易,但在的葡萄牙人并对并不感冒。他们认为拉英国人来对付荷兰人是引老虎对付狼,一旦英国对华贸易通道打开,葡萄牙人仅有的利益将再次被打压,而且英国比荷兰人将更可怕。

正是由于葡萄牙的这种看法,葡萄牙人在明朝官员面前非但没有替英国人说好话,反而直接诋毁他们是前来寻衅滋事的荷兰人。这使得明朝官员对英国的通商要求置之不理。

伊丽莎白三世(一段被国人忽视的历史: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战争)

虽然英国人交还了战利品,但是英国船队仗着攻克虎门炮台的威风,随意航行于广州内河。

这绝对是侵犯主权的行为,于是1637年9月10日,明朝派遣3艘战船以火攻战术对英国船队发起进攻,威德尔见机早,率船队及时撤出战船,没有遭到多大的损失,

作为报复,英国人于9月19日烧毁几艘中国帆船,并登陆劫掠一个市镇,抢走了30头生猪作为给养。两日后又攻占虎门亚娘鞋炮台,然后前往。

最终在广州的英国商人答应赔偿2800两白银以息事宁人,同时威德尔托葡萄牙人提交一份保证书,保证完成贸易后立刻离开中国。

明朝官员对此也力不从心,借坡下驴,决定对英国人不予追究。

1637年12月,威德尔率领船队启程回国。

中国与英国的第一次战争,就这样落幕。

总体上中国是落于下风的,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单是大明走向末路那么简单。

英国与明朝之间本应该仍有交集的,不过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688年,这场革命才终结。而中国这边,1644年明朝灭亡,中国进入了明清易代的时代更替之中。

两国的交集变成英国与清朝。

历史仿佛是一个轮回。

一封信,一支船队的事情在以后再度上演。不同是,一次是对明朝,一次是对清朝。

在伊丽莎白一世致信万历皇帝近200年之后,另一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793年派遣马戛尔尼带着他给乾隆皇帝的信访问中国。

只是在这封信中,乔治三世态度傲慢,字里行间显示大英帝国的肌肉,炫耀实力。乾隆皇帝这次收到了英国国王的信,回绝了他通商的请求。

在乔治三世致信乾隆40多年之后,一支规模与实力更大的舰队驶向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这次中国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