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界杯瘫痪少年开球(穿好“外骨骼”上球场 截瘫少年开出世界杯第一球)

截瘫者穿戴“外骨骼”开球模拟图。

“外骨骼”机器人系统。

时报讯 今天,估计有不少人,尤其是男人们,一整天都会睡眼惺忪、精神恍惚。因为凌晨世界杯开幕,大多数球迷都会在电视机前守个通宵。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开场的第一球——一位来自巴西的截瘫少年,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球。他的行动能力来自于多国科学家研发的一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它可以根据人类大脑信号,帮助瘫痪者实现站立和行走。

用大脑控制设备行动

在足球场上,由这位备受瞩目的少年的大脑发出的电信号,经无线传输到背包内一台笔记本大小的计算机装置中,会被转换成数字化的行动指令,让“外骨骼”首先稳住球员身体,然后诱导机械腿在平整的草坪上,协调地做着前后运动。当球员发现脚和足球接近时,想象着用脚去踢它,300毫秒之后,脑信号就会命令“外骨骼”上的机械脚,以巴西式的踢法,将球勾起,向上抛出。

这套很拉风的、很有未来感的机械“外骨骼”,是由杜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米古尔·尼科莱利斯与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的戈登·陈联合开发。在尼科莱利斯看来,此次世界杯开幕式,将会成为巴西科研领域的一座里程碑。而在传统意义上,截瘫患者如果要进行动作,需要依靠复杂的传感器、陀螺仪和液压传动系统。

据了解,这款被命名为“Bra-Santos Dumont”的“外骨骼”,是非营利国际合作项目“再次行走计划”的一个研究成果。可以利用机动化金属支撑结构,支撑这名少年的大腿,同时帮助他的大腿弯曲。

研究小组还为外骨骼安装了一系列传感器,负责将触感、温度和力量等信息反馈给佩戴者,这些反馈是借助显示器或者振动的电机完成。据尼科莱利斯此前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外骨骼’由大脑活动控制,并将信息反馈给佩戴者还是第一次。我们将在一座体育场进行现场演示,这在机器人技术研究领域并不多见。”

在尼科莱利斯看来,瘫痪人士甚至可以将这套外骨骼当成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日常所用,从而最终将轮椅“抛弃”。

设备市价或达10万美元

为了这项研究,两位科学家已经花费了30年,其间共发表200多篇科学论文,进行了无数次临床试验。1984年,尼科莱利斯正式迈向这条研究道路,当时他撰写了有关肌肉控制中,神经连接的博士论文。2002年,他产生了研制脑控外骨骼的想法,当时科学家刚刚开始探索机器人外骨骼。

而自今年3月抵达在位于圣保罗的康复实验室以来,尼科莱利斯和他的研究小组,便很少离开这实验室,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研究小组在9位瘫痪人士身上试验了这副外骨骼,对系统进行了试验和预演。最终,患者中的一名被挑出,担当世界杯开球重任。

4月24日,他们迎来一个重要时刻,当时一名瘫痪患者,在“外骨骼”的帮助下行走。

其实就在上个星期,在伯克利分校的操场上,另外两位20多岁的截瘫青年,已经借助这个系统踢了一次足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泽洛尼教授,将会把巴西青年的动作,和这两人的视频进行对比,然后对这个“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继续改进。

据悉,这套装备重达10公斤,系统成本为2万美元,市价高达5至10万美元。由于这套系统过于昂贵,截瘫患者很难承担这笔费用,尼科莱利斯教授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一套成本低廉的装备,让所有人用得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外骨骼”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想成熟后全面投入使用,至少还要再等一二十年。

突破还是作秀还很难说

从这消息一公布开始,各方的质疑就纷至沓来。外行看个热闹,内行看个门道,但只从电视画面中观看,就算是专业研究者,也很难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次展示究竟是科技的一项突破,还是仅仅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作秀?

截至昨天发稿前,网上还未有任何关于开球少年的信息。这个少年身体状况如何,大家一无所知。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丹尼尔·费里斯表示,会不会是一个脊椎部分损伤能够自己勉强行走的人,只是借助机械“外骨骼”辅助行走?“如果是这样的话,判断机械‘外骨骼’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就会十分困难,而且也很难说‘外骨骼’的运动,多大程度上是由使用者的大脑控制的。结果就是,他们说什么你就只能信什么了。”

而对于脑机交互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这次展示的实际科研意义究竟多大,主要取决于人脑对这套机械“外骨骼”的控制程度。如果大脑仅能够发出启动或停止指令,然后机械“外骨骼”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完成一系列动作,那么这套“外骨骼”就大致达到了当前的科研水平,谈不上什么突破;但如果使用者可以通过机械“外骨骼”,以正常的步速和姿态行走,并且可以根据足球的运动,精细调整自己的动作,那就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纵深

什么是“外骨骼”机器人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栾楠

问:近期热映的《明日边缘》里,阿汤哥穿的那一套是不是“外骨骼”机器人,和这个“外骨骼”机器人有什么不同吗?

栾楠:目前来说,“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给正常人穿的,另一类是像假肢一样的设备,就像这次世界杯开幕式上这样的。一般来说,“外骨骼”机器人大多指的是前者,正常人穿上后,比如做一个推手的动作,机器就能够感应到这个动作,但是力量会比正常的大很多。就像是加了一个强有力的肌肉,本来扛一袋大米都够呛的人,可能就能轻松提起两袋或者更多的大米。而后者,是通过捕捉脑电信号,再进行转换,从而操控这个设备。前面这种机器的难点是要符合人体结构,后面那种的难点,则是如何提取脑电信号。

问:就后面这种“外骨骼”机器人而言,本身身体有残疾的人,穿上这种设备,能达到像普通人那样的走姿和速度吗?

栾楠:目前的话,还没实现完全与正常人一样,能做到的就是穿上这个设备,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能够行走。不过,我之前也听说过一种类似的机器设备,在设备下方加有弹性装置,穿上这设备的人甚至能跑起来,在平坦的路面上甚至能超过正常人的跑步速度。

问:目前来说,这种“外骨骼”还是人控制机器吗?

栾楠:这个是对的,机器还是得听当事人的指挥。不过机器控制人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康复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所做的动作等,都是由医生设定好的,比如今天你的腿能摆到这里,明天可能可以更高一些,主要是为了保持使用者肌肉和关节不发生萎缩和僵化。

问:那种人控制的机器人,现在也并不是很成熟吧?

栾楠:确实,而且产品级的不多,大多还是研发状态。穿戴式的“外骨骼”机器,其实很像是一件坚硬的衣服,穿在人身上,感觉跟铠甲一般。以前也有过一些很小巧的穿戴式“外骨骼”机器,受力主要还是咱们自己的骨骼,然后能够放大肌肉的力量,就跟加了一块强有力的肌肉一般。但这种大强度的力量,可能会对我们的骨骼造成损伤,因为咱们的骨骼所能承受的力和肌肉能产生的力,都是相匹配的。其实,若信号到位的话,就算人不在这设备里面,设备也是能够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