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蕊(读史专栏作者)
他,是勤学明礼,孝顺至极,又最温柔的人。
他,是一代君王,归宿却成历史之谜。
于别人而言,“放弃”是一种纠结与苦痛;于他,“放弃”却是一种成全和无奈。
01、天降皇位人懵懂,跨级登基最无奈
对一般人来说,生在帝王家,成为皇帝乃是最高追求。年少的皇太孙朱允炆,从没想过太早登上那个最高位。
可是,命运就像是一双操控世间万物的大手,从不缺少阴错阳差和擦肩而过。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正值盛年时,突然离世。而他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也在不久后病逝。
病床前,朱元璋指定太孙朱允炆继位。
朱允炆是个好人。十五岁时,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侯。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三个年幼的弟弟,接过来和他同住。他不想年幼的弟弟,在失去父亲后,再没有人爱惜他们。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外,他还担任爷爷朱元璋的护理工作。朱元璋本来脾气就不好,尤其到晚年,多疑暴躁,伺侯他的人经常掉脑袋。朱允炆承担了这个责任,由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去世。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然而,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成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病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他的爷爷去世时虽然指定朱允炆继位,但少年继位的朱允炆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在他头上。这九个人就是他的叔叔,被封为藩王的朱元璋的儿子。
命运呐!惯是喜欢捉弄人。你爱不动的江山,却令他人虎视眈眈;你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却在他人威胁中转瞬即逝。
02、臣子全是座上师,遵从师命步步错
朱元璋死前,为朱允炆留下了三个人帮他治理天下,他们后来也成为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第一个人,方孝孺。方孝孺六岁就会写诗,绰号“小韩子”。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是天下读书人的典范。此人在建文帝期间,任翰林侍讲,专门为皇帝讲课的。最后朱棣上位后,他誓死不降,被灭十族。
第二个人,齐泰。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朱元璋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因他不但熟读兵书,且对天下各地形势以及边界兵员分布,将领名字,熟记于心,业务知识熟练至极。而且九年之内操行满分。要知道,想在朱元璋手下,不犯错误,那可真是难过登天了。那个时候,官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你就是没错,老朱也会给你挑出错来。在建文帝时,官至兵部尚书。文人用兵,如同纸上谈兵,虽然道理都懂,却不能执行。
第三个人,黄子澄。这个人从开始为官时,就是朱允炆的死党。在号称古代高考的会试中,以最好的成绩获得会元的称号。先是东宫伴读,后官至翰林学士。他曾以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立时平定。这是典型的想当然呀。试问如今周亚夫何在?你黄子澄会领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共同特点就是: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却只能纸上谈兵的书生。
纸上谈兵,误人误国,绝非虚言。
建文帝听从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准备动手削藩。先从燕王朱棣同母兄弟周王朱橚(朱元璋取名字,都是五行。字用完了,他就开始造字)开始。同年十二月,代王朱桂被迁至蜀地看管。
第二年五月,以“不法事”将岷王逮捕。这“不法事”简直和著名的“莫须有”有得一拼。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又以“破坏金融罪”对湘王朱柏下手了。湘王带领全家自焚而死。
这并没有阻挡建文帝的行动步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捕了齐王和代王。
残酷的政治斗争开始了 。天真的朱允炆不知道这场拳赛并不是三个回合的业务赛,而是十二回合的职业赛 。
朱允炆抢到了先手,却没有抢到先机。
此时叔叔们还剩下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建文元年三月,朱棣入朝参拜新君,嚣张至极。群臣要求就地解决,而建文帝竟然以燕王为至亲为由,拒绝了这一正确提议。
朱棣在京城大大方方逛了一圈,而这时的齐泰和黄子澄却结结实实实当了一回看客。所谓运策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家,就这样放过了抓捕燕王的机会。
四月,朱元璋忌日时,朱棣敏感地觉得如果这次再去,估计回不来了。但又怕侄皇帝抓把柄,于是派出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洪熙帝)以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他祭拜,以表明自己没有异心。
朱棣这次可是打错了算盘,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撤掉藩王。此时把自己儿子送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兵部尚书齐泰建议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朱允炆也表示同意。谁知黄子澄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送还三人,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
简直岂有此理!五六个藩王都被撤掉,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朱允炆脸上都快写上削藩个字了,居然还要掩耳盗铃!
至此,建文帝已失所有先机,他的人生也就此改写。
人生呐!简直充满戏剧转折。 你最尊敬的师父,最后却让你陷入深渊;你最引以为傲的治国能臣,终究敌不过武力的碾压。
03、帝王不该心太软,叔叔不死你就得完
“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
燕王朱棣终于决定反了,唯一还缺少的,就是一个理由。于是他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中寻找自己的依据。
他终于找到了法律规则的漏洞,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元璋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老朱绝对想不到,这条规定没有用在奸臣身上,而用在了自己儿子造反孙子的时候。
那就出兵靖难吧。以“清君侧”的名义。
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当朱允炆环顾四周时,惊奇地发现,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了。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也只能是他了。然而朱允炆忘了思考一个问题。耿炳文之所以被封为长兴侯,是因为他当年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城池固苦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
也就是说,耿炳文的长处是守,而不是攻。
然而朱允炆交给他的任务就是进攻,而且“燕王是朕叔叔,不可伤之”,但这个皇叔却是从小混迹于名将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的军事天赋不逊色于朱元璋时期的一流名将,碰巧他的长处就是进攻。
耿炳文与其他三路合兵后,等待朱棣的进攻。朱棣两面夹击,耿炳文的南军大败。李坚等多名将领被俘,损失兵力数万人。最后只剩下残兵退守真定城池。
不过,直到这时,耿炳文还是十分清醒的,他知道,只要自己在这里坚守下去,朱棣的北军就会逐渐瓦解,到时就能不攻自破,因为这些人毕竟是反叛者。
然而,朱允炆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提议,由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担任主帅。这是个馊主意。真的。老子能干,不一定儿子就能干呀。
李文忠虽然是洪武名将,然而他的儿子李景隆那就是“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他没有上过战场,仅凭自己读的几本兵书,就以为自己能够征战沙场。朱棣给他上了一堂真正的军事理论课。
虽然有诸多优秀的将领不断阻击朱棣的大军,诸如平安、盛庸,然而终究不敌李景隆的逃跑传统。兵败如山倒,损失十余万人,其余全部逃散。
李景隆大败,几十万大军惨败。
朱棣攻陷扬州,距离皇城南京(当时的应天)仅一步之遥。
朱允炆谈判求和,朱棣仅用一句话回复:“我此次起兵,只是为父皇报仇,诛灭奸臣,仿效当年周公辅政足矣”。
开玩笑,朱棣起兵造反,如果失败,那就是历史上的反贼。经历这么多,压力这么大,离皇位仅一步之遥,终于打到了天子脚下。怎么可能和解。
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最可笑的是,给他打开皇城大门投降的,竟然是李景隆。虽然李景隆打了很多败仗,但最多被骂作草包饭桶;但这次他只能被称作无耻。
朱允炆呆坐在宫中,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自己战败,丢了皇位,也不可能再做普通百姓。皇位之争,从来都是以命相搏。走上这条路,真的不能回头。
在这最后时刻,连黄子澄和齐泰也不见踪影。当初给他出主意的人,此时都不见了踪影。
其实他并不知道,齐泰和黄子澄正在各地募兵勤王,他们虽然不能真正挽救国家,但尽到了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他们最后都先后被抓,全部处死。
愤怒吧,怨恨吧,至此再无任何办法。那就烧掉这座宫殿,把它彻底毁掉。
朱允炆烧掉了自己的宫殿,然后不知所终。
04、遍访华夏查踪迹,必须要有侄子的真消息
建文帝真的死了吗?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致身录》一书记载,建文帝在万念俱灰,准备自杀时,有个老太监说:“高祖驾崩时,留下了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时可以打开。现在是时候请皇上打开箱子了。“
建文帝打开一看,里面有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还有十两黄金。更神奇的是,还有爷爷朱元璋的亲笔提示以及密道逃跑路线。
于是建文帝逃出生天。
至此建文帝死因成谜,到底烧死的?还是假扮和尚逃亡了?相信真相总有揭开的一天。
这个揭开真相的人,就是胡濙。 朱棣给了他绝密使命。表面公干是寻找仙人,其实就是寻找朱允炆。
这一找就是十六年。
十六年后的一个夜晚,朱棣正在行营内睡觉。听到胡濙求见,如同触电一般睡意全消。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
让我们来推测一下,他们交谈的内容。
首先,胡濙的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整整十六年,他无事从不回朝。母亲去世他都无法回家。足迹遍布整个华夏。
朱棣给他命令的时候,他就知道使命完成之前,他没有回来的权利。现在,他在一个深夜迫切地觐见朱棣,肯定是使命已经完成。
由此得知,他找到了建文帝,并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明史·胡濙传》 原文是这样写的: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我简单翻译一下。 就是说建文帝在火中驾崩,有人说他逃走了,众多旧臣中有很多跟随他的,皇帝(朱棣)怀疑这件事。永乐五年(朱棣)派遣胡濙行遍天下的州郡乡邑,暗中查访建文帝在哪里。永乐二十一年回朝,骑快马到宣府拜见皇帝。皇帝已经睡下了,听说胡濙到了,急忙起来召他入内。胡濙把所有事情全都报告给皇帝,到四更天才离开。先前胡濙还在各地查访时,又有传言说建文帝已经渡海而去,于是皇帝又分别派遣内臣郑和数人渡海下西洋。到这次胡濙回来,朱棣的疑虑才消解。
其次,胡濙深夜到访,会说些什么呢?
1、我没有找到建文帝,深夜叫醒皇帝,就是逗你玩呢。结论:不可能,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2、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结论:也不大可能。因为史书中说“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就是说谈到了四更天。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胡濙沉默寡言,身负绝密使命,绝对不是喜欢说废话的人,何况此时朱棣也不想听他废话。所以,他说的绝对不是死这么简单。
3、那就得出结论三,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由论证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上两个结论都不对,所剩最后可能性为最大结论。
建文帝到底对胡濙说了什么?答案到底是什么?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此帝始释”。
经过十六年的寻找,包括陆上的和海上的,到这个时候,朱棣终于放下了。无论结果怎样,已经找到了人,并且和他深入交谈了。
解脱了,终于解脱了。一辈子的疑问、忧虑、恐慎,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消。
结论:建文帝的答案,“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才能让朱棣如释重负。
朱允炆的人生,充满了错位与矛盾。
他一心想着,祖父死后,父亲继位,自己顺理成章成为太子。却在猝不及防时,被命运一把推上冰冷的皇位,被迫提前卷入了历史无情的涡旋。
他本是纯真善良,聪明孝顺的孩子,如果在父亲之后继位,也许能成太平盛世的一代仁君。
他本是个不谙世事的赤子,却要承受绝望至极的苦难。心怀赤诚一片,却被现实残忍地鞭杀,血肉飞溅。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命运是一个乔装打扮的人物。没有比这张脸更会欺骗人的了。”
人生就是这样,每一处转折都充满未知。每一次的抉择,都不可更改。 你在哪里转个弯,它就走向了一个无法回头的前方。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错位的人生,错位的命运,都是你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