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40℃的严寒。其体形矮小,其貌不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这是今天的人们赋予蒙古马的定义,但相比其它马的品种,它们还有着以下优势。
不高大,好养活
马在古代战争中,是不可缺少的利器,形象地比喻它,如同后来才有的、快速的、机动性良好的坦克。因此,它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马喜高寒,所以,中国中原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很少能够出产能够适应战争需要的名马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拥有名马的历史上的匈奴人才来去如风,一度让中原王朝非常头痛。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匈奴人的马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马。
这种马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身材矮小、好养活。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大家都知道,在汉代的军队里,有很多的马是引进的,比如汉武帝为了得到血汗宝马,不惜以发动两次针对大宛的战争为代价。汉朝引进的宝马,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高大、漂亮。据传,在汉朝与匈奴人的一次作战里,汉朝的骑兵队伍被集合了起来,整齐地列队了,匈奴人见了汉朝的那些马,觉得它们太高大、漂亮了,再看看自己的马那么矮小,就有些不好意思迎战,主动撤退了。
像大个子的人能吃、漂亮的人需要打扮一样,汉朝的马也是这样的,在高大与漂亮上花费了不少成本。引进一种马并繁育成功,这中间的成本不能细计,但一定是巨额的。高大漂亮的汉朝的马在军队的供给成本里,相当于10-15个士兵的供给成本,也就是说,它除了不拿薪水之外,与10-15个士兵供给是相等的。
如果以一个士兵每天二斤粗粮计算,那么,一匹马每天的用料应该在20-30斤。但光有这些东西还不行,就像人需要吃菜一样,马是需要吃草的,并以“草包”著称,每天必须吃很多干草或青草,外加足够的饮水才能跑得动、跑得快。就草料而言,这种后勤的供给要比10-15个士兵难。因为古代运输不便,草料与粮食相比起来,占的空间较大,不十分方便。
但是,蒙古马就不一样,因为体型小,吃的相对高头大马来说相对较少,甚至不及高头大马的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因为体型小即使饿了,也能够拖一段时间;又因为嘴不馋不挑食等原因,很好对付、养活,不如高头大马那么娇气,如果草料不足,很快就会被拖垮了。
爆发力一般,耐力却极好
马匹爆发力怎么样,从骑兵冲刺中就能看出来。而冲刺是战争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所以,冲刺的速度非常重要,它是对马匹爆发力的最好考验。有网友做这个样的计算:如果是轻骑兵,不披甲或者只披很轻的甲,马匹负担不重,那么冲刺到每小时60公里也不稀奇;如果是重骑兵,披全甲的话,马匹负重近200斤,撑死了能跑到每小时40公里。单个骑兵可以冲得更快,但如果是一群骑兵,他们往往需要维持一个冲锋的队形,就只能维持一个较慢的速度,好让拐弯半径大的队友能跟上,并保持队形。这种情况下,通常也就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
这就是说,作为战马在冲刺时需要每小时30公里-60公里的相应爆发力。也有网友做过这样的计算蒙古马的冲刺速度大约在每小时40-50公里左右,显然,它们达不到每小时60公里速度及相应的爆发力。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那就是将装备的重量减轻。网友的计算是这样的:一般说来,古代蒙古骑兵的体重一般在50千克左右,冲刺时披轻甲,带马刀、轻战斧、一张弓、12支箭,马鞍、辔头、马镫,这些东西大约在50-70千克左右。
再加上人的重量,蒙古马在冲刺时的负重大约120千克左右。
相比之下,欧洲中世纪骑兵的马是阿拉伯马,它的体力比蒙古马要好,但它的负重比蒙古马大得多,因此,冲刺速度大约每小时30-40千米。阿拉伯马当时的骑士的装备与蒙古战士有很大不同,有40千克的钢甲,带长枪、长剑、马鞍、辔头、马镫,战马还要装备20—30千克马甲,骑士的体重也比蒙古战士的重,一般约60公斤,普遍比蒙古战士重10公斤左右。所以,打起仗来往往是阿拉伯马的冲刺速度往往赶不过蒙古马,也总是追不上蒙古骑兵。
人的装备就这样解决了马的不足,而蒙古马的另一个特点也便在这里体现了出来,那就是它们的耐力极好,适合长途行军。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铁骑西征时,经常靠蒙古马的惊人速度及耐力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从而得到胜利。
例如: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速布台和哲别攻打花喇子漠国讹答刺城时因城内保卫工事坚固而未能攻破。哲别带军队退居500里远,并休整队伍。敌人得知成吉思汗大军退到500里远时,城内卫军便放下心来,放松了警惕。但是,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有一晚哲别突然下令,率大军进攻讹答刺城。大军夜行500里次日清晨到达城下,进行突攻。因城内毫无准备,成吉思汗大军轻易攻破了城,并获全胜。此后蒙古军名声大振,仅用两年时间就打败了强大的花剌子模。
既能用于战斗,又能用于农业生产
据说,全世界的马匹如果仔细划分,有300多个品种,而且价格差异非常大。人们根据马匹的用途,可将马匹分为:骑乘马(轻型马)和挽马(重型马,俗称拉车马)。骑乘马的价格高于挽马的价格。而能干农活或者既能用于战斗、又能用于农业生产的马一定不是所谓的骑乘马和挽马。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至今西北地区依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是个样子活,不能干农活。
为什么呢?我们在前面其实已经讲到了,马的体型高大、爆发力强,而农活是慢工细活,也就不适应它们了。另外,可能是人们觉得马天生就是用来打仗的,如果用来干农活,多少有些可惜,况且还很能吃,一般老百姓养不起。但是,有没有既能用于战斗、又能用于农业生产的马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蒙古马。
骡子是马与驴杂交的一种品种,公驴和母马杂交生出的后代被称为马骡,也可以称为骡;而公马和母驴的后代被称为驴骡,也被称为駃騠。马骡被认为是一个杂种优势的典型案例,马骡有许多比父母更好的性能,它比马还要高大,拥有比马更好的耐力,不像马对饲料要求那么高而且食量也小于马,而且寿命更长,使用年限也更长。骡子堪粗饲、耐劳苦,抗病力及适应性强,因此,有“骡子能驮”之说。根据资料显示:过去驮帮赶骡驮运,一匹大骡子要驮200-300公斤货物,而且还需要长途跋涉。
一般的马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但蒙古马就不一样,在过去的驮帮里也有它们的身影,甚至人们还用他们犁地、拉车,干很多的农活。究其原因,除了耐力好、体型小、吃的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性格好,相对比较温顺、比较好使。这恰恰是蒙古马最大的优点——蒙古马的精神——能干、实干、会干;不华丽、很朴素、低成本。既能被当成马中贵族用于战场,又能被当成马中平民进入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