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莫言写的是小说,虚构不是很正常吗?”别说,小说和小说还真不一样,文学创作即使虚构,也要符合主流价值观,比如《三国演义》。
在讨论我的观点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实,所以创作过程中会按照作者的意图做一些虚构。比如“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就是虚构的,历史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杀。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曾加入张士诚的队伍,后张士诚失败后拒绝了明朝的拉拢,放弃做官开始编写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在此时编写的,其他同时编写的小说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罗贯中选择编写的几部小说,和元末有很多相似之处。
以《三国演义》为例:
1,都是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2,都有农民起义。汉末是黄巾军,元末是红巾军,就是朱元璋参加的那支起义军。
3,初期都有一个强大的“BOSS”存在。汉末是董卓,元末是元朝。
4,都是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汉末是三家归晋,元末是大明王朝。
5,都有权臣篡位。三国时期是司马氏代曹,而元末则是朱元璋溺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这里要说一下小明王韩林儿,他是红巾军创始人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战死后被立为小明王。朱元璋是他名义上的手下。
是不是有种罗贯中在借古讽今的感觉。
这还不算完,这里就要谈到本文的另一个论述点,罗贯中写这本小说想表达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罗贯中把自己的价值观融入到了这本书里。这里举两点为例。
1,君主要讲仁义。作为主角的刘备就是个仁君。而反观曹操,就是个残暴的君主。
曹操开始出场时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而刘备临终对刘禅的遗言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因为行了仁义。而曹操去世后,几代之后被司马氏夺了天下,这就是不行仁义的结果。
2,臣子要讲忠诚。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都是佳话。而反面典型的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虽然实力超群,也不免“殒命白门楼”。
从这两条可以看出,自诩士大夫一员的罗贯中自始自终都没用忘记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君主当拱垂而治。拱垂而治的意思就是说君主不要管太多,有事让臣子去做就行。而刘备正是契合了这些要求。
在小说问世之后的明清时期,普通人是没有话语权的,而话语权都是在封建士绅手里,如果这本小说违背了他们的价值观,后果非常严重。
另外再加上小说本身的故事性很强,也适合民间传播,才成就了他名著的称号。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会如何呢?另外,本文将要论述的莫言又是什么情况呢?
下回再叙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