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坚持产业第一 制造业立市)

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坚持产业第一 制造业立市)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生产线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

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坚持产业第一 制造业立市)

位于广州的百济神州药品生产线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坚持产业第一 制造业立市)

广州科技企业亿航智能在第130届广交会上的展品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王文宇 摄

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坚持产业第一 制造业立市)

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航拍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坚持产业第一、 制造业立市”首次在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立市”更是在报告中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以及2022年工作安排中均占据“开篇C位”。

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2017年提出“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到最新报告明确“制造业立市”,广州着眼实体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

“报告对经济发展趋势把握精准,对挑战和危机看得清楚,充分体现了广州市政府的定力。”市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立市”意味着广州制造业的“再出发”,在创新上做文章,在“制造”转“智造”上做文章。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高裕跃表示,制造业发展不仅仅要依靠现有的产业,更要引入创新活跃、价值链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项目。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魏丽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钟达文、何瑞琪、何颖思、申卉、魏丽娜、张晓宜、邓潇丽

1 踔厉奋发,广州制造业“再出发”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广州制造业产业底蕴深厚、发展根基坚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工业总体规模、综合实力、质量效益等指标领跑全国……但同时也要看到,广州经济也素以服务业繁荣著称。202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15∶26.34∶72.51,第三产业占比超七成,第二产业占比三成不到。

“这符合第一、二、三产业的演进规律。”冯兴亚分析,产业结构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农业发展必然走向工业,工业部门的扩张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就像人解决了吃喝生存问题,就会追求更快乐、更健康。“为了满足人更高级更多样需求、协调利益的分配,就会产生服务业,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而发展制造业需要政府的支持乃至整个社会的定力。“因为制造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对人才等生产要素需求特别大,如果没有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企业做起来就会困难。相对来说,服务业投资周期没那么长、对生产要素需求没那么多。”

冯兴亚认为,政府肩负着引导全社会“瞄准制造业,瞄准实体经济”的责任。“首先考虑的是,制造业是基础,实体经济是基础。没了制造业,服务业给谁服务?资金来源是什么?作为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做成香港那样的贸易城、金融城。没有制造业,服务业就成‘无源之水’。”

冯兴亚留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在未来五年目标任务中强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在2022年工作安排中首先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前者定方向、定调子,后者讲措施、谈落实,可见政府工作思路是前后连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

作为制造业的一分子,冯兴亚对广州坚定做稳、做实、做强实体制造业非常赞同。“广州制造业要再出发,广汽集团也要再出发。”

“再出发”的还有宝洁公司。市人大代表、宝洁公司大中华区政府事务与公共政策高级总监高嘉嗣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制造业企业,早在1988年,宝洁公司就选择在广州投资发展。“过去五年,宝洁公司基本保持每两年在广州上马一个新项目的节奏,在穗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0亿美元,过去五年总投入超过12亿元人民币。我们要将占领先地位的行业蛋糕持续做大,宝洁公司也在积极谋划上马新的项目。”他透露。

高嘉嗣认为,“制造业立市”要重视新引进项目和存量项目的协调发展,稳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他高兴地看到在行业支持上,广州除了大力支持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外,也在鼓励传统制造业行业焕发新活力。

2 夯基垒台,激发广州制造新活力

“我感到很振奋,报告提及的‘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既说出了广州的优势之处,也是广州未来必须加强的重点,”列席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说。广州有底气把制造业做好,把实体经济做好。

在李楚源的眼中,一直以来,广州的制造业都在全国城市里名列前茅,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在很多领域都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同时也诞生了很多独角兽企业和单打冠军,这都是广州制造业立市的深厚家底。“在数字化经济大潮已经到来的今天,广州的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将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将是广州制造业立市新的战略支点。”

在冯兴亚的眼里,广州“制造业立市”的底气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广州的制造业传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广州最早从全球学习制造经验;二是广州的人才基础,广州可以说是合资合作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第三,广州是最大的出口贸易生产基地之一,无论是人才、设备、技术还是市场意识都非常好,所以广州提出制造业发展是有基础的。

“还有一点可能比较少人看到,岭南文化中的务实精神,让这里特别适合搞制造业。”冯兴亚从在不同地区建厂经验中感受到,广州人“打好这份工”的职业精神特别强,“本分、敬业,拿了工钱就对得起工作。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而且对制造业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因为制造业精益生产的核心就是必须执行到位,简单的事重复做,职业精神让生产质量得到保障。”

3 数字赋能,从“制造”到“智造”“智销”

作为全国首批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城市,广州在制造业立市路上,以“数”先行。从生产线到销售网,分享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

市人大代表、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钟志强介绍,企业近日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约20亿元,启动建设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基地。“制造业长期受困于信息孤岛,我们不了解上游供应商的零件库存,生产滞后;摸不清下游分销商的需求变化,产能容易过剩或不足。”

钟志强透露,新建工厂正力图协调上下游厂商共用一套智慧协同平台。打通信息孤岛有什么好处?他表示,以物流为例,或许未来上游供应商零部件刚下生产线,货车就已经在门口等待装车,不占库存,货如轮转,生产率因此而提升。

在他看来,数字化变革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基石。企业研产销对接是否可以高效运转是衡量企业是否具备充沛生命力的关键要素,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数字化转型贯穿全过程。

针对大型企业,他认为要鼓励建立数字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平台,加强内部信息的梳理打通,确保决策流程高效准确,避免异地办公引发的决策链冗长,形成企业内部数字化驱动高效决策的能力,形成企业外部可与上下游产业链高效协同的能力。

在保障高效生产的同时,如何助力产品畅销?市人大代表、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第用大数据技术开出“药方”。

“我们公司是提供数字营销相关产品的,白云区很多美妆日化企业使用了我们的大数据产品之后,能更加清晰了解目前市场上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用于指导生产,大大提升生产效率。比如白云区一家化妆品公司,以往每天发货量数十万件。通过使用大数据产品后,了解到消费者的喜好再生产,短时间内月销售额达到了千万级规模,这个效果也让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针对“制造业立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汽车、电子、石化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支持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具箱包、珠宝首饰、家居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让陈第和冯兴亚都感触良多。

“从传统动力的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制造转型、从传统的机械制造向智能网联式生产,当今汽车行业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冯兴亚说,“我们将按照汽车‘新四化’的要求,通过智能化、网联化、数字化技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

数字化的浪潮下,唯有寄身于强大的“产业生态圈”中,方可在大风大浪中前行。冯兴亚指出,广汽集团目前的“朋友圈”里已经有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百度、国网电动等数字化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欣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能更好地梳理目标、细化任务、积极布局,聚焦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针对性帮助和指导制造业企业智能升级,让制造业企业在改造升级之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减少一些企业在升级中的阵痛,避免一些企业在升级中的不必要浪费。

4 “链主”担当,与“链长”共振共兴产业链

报告显示,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首要就是实施重点产业链 “1 X”“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强化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形成更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政府当“链长”,企业当“链主”,广州特别的双链式“链长制”如何在“制造业立市”中发挥作用?

冯兴亚认为,要把产业做出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必须有产业链的支撑和生态链的支撑。“链长制”抓21条产业链,说明政府抓产业抓得越来越实、越来越细、越来越准。作为链主企业,广汽集团首先要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扮演好“大家长”角色,把链条上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在政府搭好的台上唱好戏”。

具体推行上,他强调要加强“链主”与“链长”的联动,即加强龙头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在产业链上下游上,各地都在招商有竞争力的企业,单靠链主企业有时候也招不来。这个时候,需要政府和我们一起通过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把资金放在这些优秀的产业链单元上。链主企业要有这个沟通意识和争取意识。”

同时,链主企业在技术开发合作上可以优先选本地企业,或是把有意到本地来设厂生产研发作为一个条件和重要的考量标准。此外,补链延链强链还应该把关键核心优先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现在芯片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驱、电控以及信息通信领域的雷达摄像头对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至关重要,要作为重点去突破。”

冯兴亚建议,与政府共同搭建一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基金,通过基金跟投方式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广州这次转向制造业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相信对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优势产业、传统优势制造业等支持配套政策接下来都会跟上。”

广州要形成更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是最为重要的板块之一,“拼”出未来广州制造业发展的新蓝图。广药作为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中国最大中成药生产基地,李楚源表示,要发挥“链主”担当,加大创新投入,加大数字化经济转型力度,为“制造业立市”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链主”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提升的作用十分重要,甚至可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他举例,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但一直缺乏符合GMP标准的中成药生产基地,自去年年底广药集团制药厂竣工投产填补了市场空白后,还有更多新产品进入,可迅速推动中成药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助力“制造”的名优中成药有走向海外。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发挥头部企业优势,凝聚和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在李楚源看来,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相互贯通,让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广州集聚了众多的医疗机构和“专精特新”企业,还有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这样的“重量级”实验室, 这无疑给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发展带来巨大契机。“未来的关键,就是如何把产学研各类资源整合在一起,加速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以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他说,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行业内集聚。

5 “专精特新”,带动中小企业办大事

体量虽小,力敌万钧;企业不大,能办大事。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新莱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金南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小明发现,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后五年和2022年工作安排中,都提及了“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这让汪小明备受鼓舞,“这可谓道出了一线企业人的心里话。”

对于“专精特新”的作用,汪小明感触很深,“近年来我们一直紧扣自己的主业,专心致志在自动化、信息化的细分市场做创新,两个产品在全球细分市场拥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他说,“我们的体会就是立足于本行,把自己熟悉的产品做好做精,做到最好的市场占有率。”

市人大代表、广州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高辉更将“专精特新”提升到“广州名片”的高度,“‘专精特新’的发展,关系到民营经济能不能在广州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也关系到广州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和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谢高辉说,“广州的民营企业专业度高、实干精神强、韧性很好。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广州可以从产业规划的高度,在细分行业和领域培育出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领军企业,带动广州的民营企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谢高辉在“专精特新”方面分别提出四大建议:制定更大力度的“专”项政策、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阶段提供“精”准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同时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方式,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提供试验性的业务场景和机会。

“广州拥有一大批务实专注、敢于创新的企业家,只要激发出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就一定能打造出广州的‘专精特新’名片,打造出全国‘专精特新’发展新高地。”谢高辉说。

6 创新驱动,为成果转化打造“连接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制造业立市”如何“立”的问题,“创新”是代表们回答的高频词。

市人大代表、京信通信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学锋眼里的“创新”,关键在企业加大加快研发投入,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突破产业瓶颈,突破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

“广汽集团‘十四五’规划突出一个重点: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集团高质量发展。”冯兴亚介绍,集团已经在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核心技术,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一定的领先优势。全集团累计专利申请10288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40%。

数据背后是16年的自主研发和大笔投入,截至目前,广汽集团自主研发投入超350亿元,仅2020年自主研发投入就超过5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8%。全球自主研发人员突破4500人。

广州众多高等院校拥有先进的研发创新能力,但在面临研发成果转化过程中却遭遇不少的瓶颈。针对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和融合问题,市人大代表,广州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闻屏提出“连接器”的建议。

“加大驱动科技创新项目向应用转化、产业转化、规模化推广,最终推动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闻屏建议,扶持一批能连接科技创新研究机构和各产业的服务企业作为“连接器”,打造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与各产业应用的互联转化枢纽。在连接枢纽选择上,优选有服务大量产业应用、有天空地一体算力网络资源的、安全可靠的央企和国企。

钟志强建议政府持续落实和深化“揭榜挂帅”行动,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创新,把创新链与产业链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产学研高度融合,最终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产品。

7 以人为先,引才用才育才留才

制造业立市的支撑是工程师立市。人才来自哪里?一是引进,二是培育。“一直以来,广州对人才引进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措施。 ‘广聚英才计划’‘南沙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等措施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不过,技能型人才缺口仍旧是制约大多数生产型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市人大代表、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欣直言。

进一步支持“制造业立市”,让人才更好匹配广州支柱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他建议,应积极鼓励引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支持第三方行业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与产业集聚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建立符合广州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实训基地,针对性建立健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体制,夯实广州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基础。

钟志强建言,加大人才的培养,提升基础教育和高职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于高职院校数字化技术人才的专项培养,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下诞生的新型产业,开设符合产业用工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并采取校企共建的形式建立一批优质的实训基地、联合实验室。”

在引进人才、助力制造业发展方面,冯兴亚分享了广汽集团的经验。“过去几年,我们全球撒网广揽英才,瞄准的都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专家。有心人可能会发现,广汽集团的一些新款车型操控性能有了长足进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邀来了原菲亚特的操控性能专家。自动驾驶方面则请来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原滴滴高管陈学文,在新能源技术方面请来了日本专家……”

不过,冯兴亚也清醒地看到,因应产业转型的需要,广汽的人才结构也需要调整,过去只需要精通整车集成动力的机械人才,现在还要逐步增加信息化软件人才,特别是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广汽集团的研发团队在今年年底就将从800人发展到1500人。“按照计划,广汽集团到2025年将拥有60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技术研发人才约占一半,软件人才约占20%。应对‘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时代,广州汽车行业准备好了。”

未来五年

广州这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做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生物医药与健康

壮大五大新兴优势产业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

轨道交通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新材料与精细化工

数字创意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纳米科技、天然气水合物等未来产业。

加快汽车、电子、石化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支持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具箱包、珠宝首饰、家居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

增强三大国家级、四大省级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力综合竞争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高质产业集群。

2022年

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

● 实施重点产业链“1 X”“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强化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形成更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 推进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800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 强化产业链招商,实施好产业招商导流、目标投资者滴灌计划,引进更多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和重大项目。

●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促进新药、新型疫苗、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产业导入。

● 支持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推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 打造广州中央法务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强能提质。

● 实施重点产品质量比对提升行动,抓实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示范创建。

代表建言

要加强“链主”与“链长”的联动,即加强龙头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同时,链主企业在技术开发合作上可以优先选本地企业,或是把有意到本地来设厂生产研发作为一个条件和重要的考量标准。此外,补链延链强链还应该把关键核心优先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市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

制定更大力度的“专”项政策、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阶段提供“精”准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同时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方式,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提供试验性的业务场景和机会。

——市人大代表、广州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高辉

扶持一批能联接科技创新研究机构和各产业的服务企业作为“连接器”,打造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与各产业应用的互连转化枢纽。在连接枢纽选择上,优选有服务大量产业应用、有天空地一体算力网络资源的、安全可靠的央企和国企。

——市人大代表,广州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闻屏

应积极鼓励引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支持第三方行业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与产业集聚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建立符合广州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实训基地,针对性建立健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体制,夯实广州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基础。

——市人大代表、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欣

加大人才的培养,提升基础教育和高职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于高职院校数字化技术人才的专项培养,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下诞生的新型产业,开设符合产业用工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并采取校企共建的形式建立一批优质的实训基地、联合实验室。

——市人大代表、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钟志强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