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世界杯没看,但最近很火的世界杯广告,相信很多人一定看了。脑白金式的洗脑风,有种久违的复古感,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高频荧幕轰炸,集中式轰炸的广告逻辑就是“反正你看球就得看我,你看我了就一定会记住我”。于是,世界杯广告,应该成了继世界杯第二大热门事件,引发了井喷式的声讨战。
业内的:
大众的:
媒体门户:
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呢?
其实,此类洗脑式广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受众视野,很早的恒源祥、脑白金都是这样,而且,这种简单粗暴式的广告营销手法还被带进了教学体系中。但是,显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品牌主越来越注重和用户的沟通方式,并且越来越看重品牌体验,于是,广告人一心想做好广告,给用户看,与用户建立有人性的品牌沟通。
显然这种简单粗暴洗脑式广告,不但与当下的广告发展趋势相违背,甚至和很多去用心想做好广告的人所付出的心思都不是一个级别上的。
内心潜台词:
老子辛辛苦苦想的广告创意都没上过CCTV5,你这种烂广告居然还有脸插在世界杯直播!
老子辛辛苦苦想的广告创意也就个几十万的自媒体投放预算,你这种烂广告居然投放过亿!
不过,仔细想一想,这样的广告能插到最热的世界杯里头,能上CCTV5,是广告的错么?是做广告人的错么?有钱的不应该才是那个冤大头么?
在最短的时间,花完很多钱,赚到最大的流量,还要让人过目不忘!是你,你咋做?非爱即恨,还有什么比这种强奸式手法更直接粗暴有力!
您好,这是我们为你此次需求设计的方案:
(一)
(采用唐僧式啰嗦循环炮弹,强化用户心理暗示)
(二)
(良心自洗式焦虑循环炮弹,强化暗时你无知,激发用户行为转化)
(三)
(传销式鸡血循环炮弹,一针见血式人性洞察)
很好!我喜欢!(想象脸上露出那丝诡异的笑)
说白了,这是有钱人对无选择人的粗暴精神式强奸:我为枪眼,你做靶子吧。射!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传播学鼻祖麦克卢汉的“魔弹论”就为洗脑提供了理论依据:媒介和大众之间是枪弹和靶子之间的关系:只要对准了扫射,大众只能照单全收。
洗脑式广告强奸的是精神
为什么现代人看到这种广告会反感恶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你觉得自己的精神被强奸了。你觉得这些表达方式太low了,简直low爆了和你的精神气质极其不吻合。为什么网易的“各有态度“,豆瓣”我们的精神角落“,会引发自传播,因为他们是美好的,有品位格调的,“我分享即我是”,因为我懂得其中的内涵,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洗脑式广告,其实我们见过不少,泰式洗脑、日式洗脑等等,风格迥异,也各有趣味,至少在那样的洗脑广告里,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品牌的用心与诚意,并且很好的记住了品牌。
简单粗暴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肯定不是一种最佳的方式,尤其与现在大盛其行的品牌与用户沟通,以用户体验为主导的广告趋势环境下,很容易适得其反。毕竟,洗脑式广告也是要与时俱进的。
流量和体验到底哪个更重要?
关于这种洗脑式广告另外一个最大的争议点,就是结果之争。有些人认为帮品牌赚到了流量,让用户记住了,这样的广告就是成功的。
这其实是一个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区别,你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品牌的建设是靠一个洗脑广告就能决定的,而且人的大脑是有健忘曲线的,尤其在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后浪推前浪,今儿个洗脑被明天的情感营销取代是家常便饭。毕竟传播环境不比从前了,互联网有的是渠道和资源。
如果再着眼长远一点的话,我们会发现短暂的博眼球,或者是某种不择手段的赚取围观,获取的不过是看客流量,显然是无用的,不仅会有损品牌形象建设,而且所谓的一时引爆性流量,最终都会变成匆匆过客。
以人性化的方式打造好用户体验,选择和自己气质相搭的广告,用心培养品牌的超级用户,或许,这才是品牌主应该去好好认真做的一件事。
不过,讲真,如果多点儿这种客户爸爸,广告人的生意,确实好做不少。
我会洗脑,pick我吧,客户爸爸!
我会打靶,pick我吧,客户爸爸!
我会花钱,pick我吧,客户爸爸!
无限洗脑模式开启中
数英用户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来源:数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