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今年以来,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作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加强供应链保障等手段,确保产能稳定。图为智能搬运机器人在隆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工厂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图为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镇临口村,农民在田间耕作。新华社发(粟勇主 摄)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对不利条件带来的多重压力。应如何认识并有效应对和化解当前的不确定性?本报就此推出访谈。
疏通经脉,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
记者: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当前外部环境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王孝松: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走势仍是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病毒频繁变异增加了疫情防控效果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多重风险叠加令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巨大考验。
不止是今年,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屡屡不择手段打压中国,美国部分政客扬言与中国“脱钩”,紧锣密鼓加紧“去中国化”。部分西方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受到疫情的影响,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尽管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但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韧性强大,社会秩序稳定,对国际环境的塑造力不断提升,长期向好的发展局面没有改变。同时,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提醒我们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必须统筹好经济发展与风险防控、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重心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重新定位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韧性。只有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破解关键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应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历史来看,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任何经济大国的成长都需经历由弱到强、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的必然调整,从而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和韧性的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未来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关系到我们能否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能否继续走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经历风雨中发展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成长起来的,历次冲击下中国经济的表现,充分展现出其自身强大的韧性。世界总是在变化,变局之下,唯一的“不变之道”就是以变应变、以新应新。
中国疫情防控动态清零是稳链而非断链
记者: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多点暴发、急速蔓延,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效运转。一些西方媒体罔顾事实,称中国动态清零策略带来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事实上,从目前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数据来看,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对中国和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都是有利的。您对此如何看?
王孝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产业链形成了上下游交织、供需两侧交错、产学研交融的复杂分工格局,有力提高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全球生产网络环环相扣,一旦遭遇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就可能出现紊乱,可以说是一损俱损,对各国企业和消费者都造成影响。
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是积极而清醒的。无论是从疫情统计数据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数据看,中国都是世界上防疫工作做得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严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动态清零”。以快速和精准为精髓的“动态清零”政策,在与新冠病毒的多轮博弈中,能够及早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城市暂时“慢下来”,但“慢下来”是为了不“停下来”,为更加快速地全面重启留下时间与空间,从而使得低死亡率和经济干扰最小化的平衡得以实现。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各地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办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如深圳目前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从按下“慢行键”,到全市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仅用了不到10天。作为坐拥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进出口总额超过3.5万亿元的世界级物流节点,深圳及其所在的中国制造业大省广东在全球供应链中十分重要。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出台减负纾困政策、提供防疫支持,积极疏通深圳港货轮拥堵,这正是中国努力稳定全球供应链的生动实践。
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GDP增长8.1%。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22年GDP增长目标定为5.5%左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也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事实证明,中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而且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宝贵信心与坚实力量。
不管是遭遇“逆风”还是“回头浪”,我们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记者:当前,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逆流而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进程遭遇空前冲击。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也迫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您认为,当前的世界局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应当如何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如何理解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
王孝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不能曲解为“经济内部循环”“自给自足”。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全球化能使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参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红利。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倚仗本国的某些优势,肆无忌惮滥施制裁,对中国的启示和警示就是,中国应更加开放,中国企业必须克服万难,继续努力走出去。当全球经济彼此捆绑,制裁与脱钩会让西方国家切实感到“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杀敌一千,自损一千”时,制裁与脱钩就难以落地。因此,直到今天,在当前的世界局势下,我们仍然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深度参与全球化、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但必须正视的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希望合作共赢的初衷没有改变,但一些西方国家恶意打压中国、试图与中国脱钩。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中间品和资本品的生产者,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与全球生产网络高度融合,但目前“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还比较严重,我们一些重要产业的关键零部件仍需要国外厂商供应,而且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自主生产。无论是疫情等重大事件的冲击,还是贸易伙伴试图与中国脱钩,都可能产生“断链”风险,因而我们必须努力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必须坚持自立自强的发展方向,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早做好科技和生产布局,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根本上摆脱关键中间产品对国外的依赖,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新发展格局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坚持内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放弃外部市场,而是应该继续坚持全球化,实现国际国内互相促进。成为全球化的维护者和推动者,中国需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积极参与WTO多边体制改革和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以往,多边贸易规则由发达国家主导,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试图瓦解多边体系,另一方面试图实现“破坏性创新”,重构多边贸易规则、使其对自身更为有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需要针对新形势、新问题,努力在重构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成为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引领者,特别是在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同时,深化对内改革,推进“制度型开放”,提升开放水平与格局。目前,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方向已从“边境措施”向“边境后措施”转变,而后者主要涉及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内政策,而这些正是中国改革的重要议题和方向。所谓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要在这些难改、难推进的领域努力,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不管是遭遇“逆风”还是“回头浪”,我们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为全球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