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峥苨
山西师范大学,两位毕业生带着母校的祝福奔跑。 中青校媒记者 禹成炎/摄
石家庄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2022届学士学位授予仪式。 视频截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年毕业生晚会。 视频截图
几位即将毕业的山东大学学子在毕业之际不舍青春。 中青校媒记者 于闯/摄
Don’t look back(不要回望)系列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 张昕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很多看似微小的事件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遭遇疫情的措手不及,所以我用电影默片般的黑白来传达“停滞”“沉默”等状态和情绪,画面中有颜色的部分则是我认为当下需要面对的事物和遵守的规则。前面的景象既然到来了,就不必再回头看,我们都需要在新的节奏中以新的方式好好生活。
作为2018级学生,大学4年我们有大概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在校园里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大一,所以在家上网课时总是很怀念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日子。大家总说如果能见面了要一起去什么地方,但除了上学时间大家也各自忙碌凑不到一起。希望在我们之后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能够有更多可能性。
CitySunset(城市日落) 浙江大学 徐舒
考研、考编还是找工作?选对口专业还是热门赛道?我害怕一次失误就决定了我的一生。然而生活不是建筑,应允许它的熵增与变故,横生枝节的差错不一定带来“错误的人生”。我希望用这件作品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鼓励大家建立个人价值观、寻找自己的生活。
信息的丢失方式之网红打卡 兰州大学 王淑君
大数据时代,信息丢失已然成为社会常态,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短信骚扰和电话推销等事件就是最常见的个人信息丢失的表现。我以新闻报道中的信息丢失、泄露的场景和事件为切入点创作系列插图,以此引发人们对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思考。
第二域 中央美术学院 周竞先
我聚焦后疫情时代司空见惯的、最富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特殊景观。疫情让我的创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原定的实景拍摄无法实现,正好契合了疫情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变化的主题,或许也激发出了创作的更多可能。
沸腾的世相 中国美术学院 陈子惠
这组作品的创作起点,是我在隔离中透过猫眼看到的一个穿着防护服的背影。百年不遇的疫情之下,不同个体都栖息于密闭的空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构成了参差交错的世相之邦。这是个人的一段真实体验、心路历程,也展现了无数个表面的禁锢之下、内在的自发蓬勃生命力。
我的空间 海南大学 包如天
这幅作品按照1∶1的比例真实地还原了我大学宿舍书桌的原貌。它承载了大学4年生活的回忆,书桌上的物品反映出我们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完成毕业创作时我也在考研,坐在书桌前老是会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发呆,担心自己是否能考研上岸,对毕业后的不确定因素感到迷茫……于是我在画面中加入了破碎镜子中的自画像。柜门里储藏着我搜集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学的书桌照片,它们相聚于此,共同呈现了我们大学的青春回忆。
筑魂 广州美术学院 黄建亿
我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人。我用建筑的语言致敬我的父亲和所有建设者们。
蹦蹦美术馆 西安美术学院 邵琪 王祎
14辆“蹦蹦车”每天穿行于西安市内,车内放置了14名西安美院本科学生的绘画作品,“移动的蹦蹦车”与“流动的乘客”形成了一辆辆“移动美术馆”。它们既穿梭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也出现在熙熙攘攘的城中村街道上——公共的艺术就应该走进公众的现场,艺术源于生活、回应生活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对待艺术的态度。
国家非遗“面人郎” 北京大学 郎佳子彧
怎样跟自己相处、和自己的情绪共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挑战。
大头·钉 西南大学 刘昱伽
作品以“大头钉”为原型,将钉帽转换为头像,表现我们因焦虑不安产生的“头大”情绪;钢钉则代表年轻人尖锐、坚韧的特质,是理想中“自我”的模样,也是向着理想的自己不断突破的精神象征。
光的坠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庞玉婷
从上而下的光斑讲述了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虽然世界上总会有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但也终有能够抵达的光明。
这4年,我们一起走过
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表决通过。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举行。12月,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孟晚舟被加拿大当局拘押一事引发关注。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4月10日,首张黑洞照片面世。4月28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6月,中国香港发生“修例风波”。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等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9月29日,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成绩结束了本届女排世界杯之旅。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举国同庆。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点火起飞。1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随即席卷全国,中国人民迅速开展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行。1月26日(北京时间1月27日),篮球明星科比因直升机事故遇难。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举行。11月28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海试胜利返航。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并带回“月壤”。1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涉嫌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
2021年:2月10日,《唐宫夜宴》在河南春晚展演并走红。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我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3月,国内掀起“守护棉花”热潮。4月,云南北迁的象群引发关注,成为“网红”。4月6日,阿里巴巴被处罚款182.28亿元,创下了互联网反垄断处罚金额的最高纪录。5月,我国正式出台三孩生育政策。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6月1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时施行。6月15日,全国开始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3名中国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7月下旬,河南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及灾情。7月23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拉开帷幕。7月,“双减”政策出台。9月25日,孟晚舟平安回到祖国。12月6日,觉醒年代、元宇宙、强国有我等词入选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12月25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始,457万人报名。
2022年:1月31日,《只此青绿》亮相央视春晚并走红。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开幕。2月6日,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5月10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5月17日,上海市此轮新冠肺炎疫情实现社会面清零。6月5日,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整理:孙庆玲)
本版展示的毕业生艺术作品选自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云游毕业展”活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