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关关楼
入蜀境欲探访三国古迹,不能不去白马关。
古代由秦入蜀至益州(今成都)须经过金牛道五大关隘,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位于最后一道关隘之白马关,乃整个西川和成都平原的屏障。"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清代诗人李调元眼里的白马关,堪作军事要塞之诠释。
金牛古道一隅
孬张赴德阳东方电机公司采访期间,偷闲专程赶往距罗江县5公里的鹿头山白马关,拜谒刘玄德军师庞统祠墓。
眼前的关楼气势雄伟,乃清代复建。关楼上"白马关"之关名,乃宋朝大文豪、眉山先贤苏轼的墨宝。陆游当年来此曾哀叹其荒凉,诗作名《鹿头山过庞士元墓》:“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关楼城门
据了解,白马关曾三易其名:东汉时,因此境地处于古绵竹城东北,称为绵竹关;唐代,关楼地处鹿头山,改名为鹿头关;公元907年,朱全忠于长安篡唐,四川王王建便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移鹿头关至黄许镇的绵远河畔,依水建立关隘,借汉高帝骑白马路过此地、庞统和刘备曾经在山下互换坐骑之典故,而将此关正式定名为白马关。
祠墓入口
进入城门,正中即千古金牛道原址,脚踏这凸凹石板路,仿佛真可返回蜀汉王朝岁月。沿右边条石围成的雅园,山坡上便是庞统祠墓,翠柏掩映,肃穆庄严。它是四川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既为蜀汉政权兴亡见证地,也是全国唯一祭祀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湖北襄阳人,智慧超群。赤壁之战后,刘备识其非凡才略后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庞统之功,莫过于为刘备制定了“三计策蜀”方略。
落凤坡古驿道
或许是天命使然,凤雏者庞士元殒命落风坡。建安十九年初夏,庞统随刘备率兵进攻雒城(今广汉)时,刘备见庞统坐骑状态不佳,便将自己的白马换与庞统。庞统骑白马进至落凤坡时,益州伏兵以为骑白马者乃刘备,于是万箭齐发,庞统命丧落凤坡,时年仅三十六岁。刘备痛惜庞统,将其厚葬于白马关。称帝以后,追封庞统为关内候,而后又谥为靖候,并在墓前建祠祭祀。
祠墓近景
公元1682年,王屏藩乱蜀,庞统祠墓毁于战火。现祠乃康熙三十年四川巡抚能泰在原祠墓基础上复建。庞统祠墓共分为门厅、二师殿、栖风殿和墓园四部分。
庞统祠的大门庄严肃穆,犹如将军府邸。上面悬山式屋顶,下面正八字仪墙。共开三道门,从左自右依次为吉门、空门和祥门。祠堂以石结构为主,石柱和石墙上的楹联俱为作者原笔墨宝。
庞统祠外景
庞统祠內龙凤二师殿,是全国唯一一座将伏龙、凤雏两人“同殿共祀”之所。楹联由乾隆年间罗江县令杨周冕所题:“两人有一安天下,千古成双伴夕阳”。
栖凤殿庞统塑像两边的这一副楹联,作者为清朝江南名士顾复初,甚为贴切。上联:“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主”;下联:“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
庞统塑像
庞统墓是康熙三十年重建,四川巡抚能泰题写的墓碑。其外观,酷似一个巨大的将军头盔。主体分为三部分:上面是镂空佛塔,中间是微微翘起的八角凤尾,下端圆体体现儒家治世思想。整座墓展示的是“佛、儒、道”三教合一之理念。
庞统墓
有趣的是:庞统墓前左右各有一个马亭,内塑刘备坐骑“的卢马”和庞统坐骑“胭脂马”,呈现的便是刘庞换马传奇故事。庞统祠墙上,一副楹联:“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金牛古道
徜徉白马关,孬张也口占一首绝句,聊以遣怀:
取蜀首功失,殒命落凤坡。
士元若晚走,三国重评说。
落凤坡
#白马关# #庞统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