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世界睡眠日|小时健康小站调查显示:处于职业上升期,最容易失眠)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张冰清 许紫莹 何丽娜 通讯员 方序 朱俊俊 王珺 李文芳 郑玲娟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优质睡眠,开心益智”。中国睡眠日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杭州人,你们睡得好吗?我们在多个钱江晚报·小时健康小站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78%的居民存在睡眠障碍,这其中76.92%被失眠困扰。

而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睡眠问题。

调查显示(世界睡眠日|小时健康小站调查显示:处于职业上升期,最容易失眠)

视觉中国供图

中老年人睡得早

但睡眠质量差

聚会、追剧、玩手机、打游戏……夜幕降临时,年轻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

调查显示,年轻人确实是熬夜的主力军。18-30岁人群睡觉时间集中在23:00-1:00(占54.54%),还有不少是熬到1点以后的夜猫子(占9%);而30-45岁人群和45岁以上人群,大都在22:00-0:00睡觉(分别占64.28%和65.48%)。

至于睡眠时长,只有少量18-30岁的年轻人睡眠时间少于5个小时;而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5.48%睡眠时间仅4-5小时,2.38%少于4个小时。

18-30岁人群中,27.27%头一沾枕头就秒睡,几乎没有1个小时以上还睡不着的;而30-45岁和45岁以上者,分别有14.29%和5.95%需1小时以上才能入睡。

好不容易入睡的他们,也很难一觉睡到大天亮。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1.85%表示自己睡眠浅、容易醒,29.63%会频繁起夜,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一位50多岁的居民苦恼地表示,“每天早上完全起不来,醒来后还是很累、很想睡。晚上入睡并不难,只是起夜小便后,就很难入睡,于是辗转反侧,眼睁睁几个小时。”

调查显示(世界睡眠日|小时健康小站调查显示:处于职业上升期,最容易失眠)

图片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公益画展“罕见的梦”

职业上升期的青年人

成了失眠主力军

失眠的诊断标准为:连续一个月每周至少有三天出现半小时无法入睡,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六个半小时,夜间醒来次数超过三次,醒后难以入睡,多梦,次日起床后伴有嗜睡、疲劳、精神状态不佳、认知功能下降等。

调查显示,30-45岁正处于职业上升期的青年人最受失眠困扰(约占失眠人群80%),其中40%一个月内失眠6-10次,40%一个月内失眠10次以上。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和习惯熬夜、作息混乱、睡前玩手机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

最近,浙大二院精神科郜彬医生接诊了一个号称看到外星人的小伙子。30岁出头的小马(化名)是某互联网大厂的员工,最近公司一个项目催得急,他每天熬夜加班,接连三天焦虑得彻夜未眠,最后居然出现了幻觉,觉得家里被外星人入侵。

郜彬分析说,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睡眠剥夺”,一个正常人在72小时及以上持续不眠就会出现错觉和幻觉。他提醒,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保存脑部能量、恢复体力,促进记忆和反应能力。

钱报小时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于淑娟说,对中老年社区居民来说,家庭矛盾、生活琐事也是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陈女士(化名)已经有三五年睡不好了,于淑娟发现,原来陈女士退休前在单位里是领导,习惯了命令式口吻,丈夫难免心存怨气。于淑娟于是对双方都进行了疏导劝解,加上药物的调理,陈女士的睡眠终于慢慢好转。

调查显示(世界睡眠日|小时健康小站调查显示:处于职业上升期,最容易失眠)

图片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公益画展“罕见的梦”

医护也会有失眠问题

懂得自我调节是优势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守护居民健康的基层医护也会失眠。尤其这两年,突发的抗疫工作常常打乱了他们的作息。

钱报小时健康小站、杭州市西湖区袁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庆贵主任医师说,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中心常有紧急任务,晚上加班也成了常态,他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律经常被打乱,偶尔也会失眠。比如2月份有一阵特别忙,尽管身体已经很疲倦,但他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呀,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刘庆贵笑着说。

“一方面是因为工作量大,另一方面是偶尔会碰上不配合、不理解的居民,自己的情绪有时会得不到纾解,平心静气进入睡眠就需要时间。”刘庆贵说,他每天早上6点半就得起床工作,如果当天夜里失眠,那么整体睡眠时间就只有四五个小时,这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刘庆贵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对失眠的高意识度和自我调节能力。首先,医生自己更容易找到失眠的原因,清楚影响睡眠的因素包括情志心态、外在环境、饮食结构、体质等,追溯到具体原因后,再对照着来解决就容易许多。

一旦出现失眠问题,刘庆贵会迅速自我调节,比如在下班后跑跑步,强化心脑血管功能;或者和好朋友吃个饭,转变心情;再或是调整饮食结构和吃饭时间,留出足够消化时长……正是因为及时的干预,他每次失眠的持续天数都不长。

“然而有很多人出现睡眠问题后都会选择拖着,一拖就是十天半个月,实在没法子了才会就医,这其实对身体很不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