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兄之名(昭通镇雄:三兄弟翻建老宅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捐赠家乡)

日前,昭通市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明华山房”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县镇文人墨客、乡亲们纷纷前来参观、阅读和健身,大家一致称赞周家三兄弟的善举。

“明华山房”由齐心村院子村民小组周昌发三兄弟出资50多万元,将自己家的老宅翻建后无偿捐赠给村里使用,三兄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回馈家乡。

周昌发现为云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与国际法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另外两兄弟周昌才与周一楠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北京和昆明工作。博物馆全称为“明华山房”,“明”和“华”取周昌发祖父和父亲名字中各一字,“山房”即为“山里的房子”。

以兄之名(昭通镇雄:三兄弟翻建老宅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捐赠家乡)

“明华山房”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整个院子占地面积为600余平方米,其中院坝280余平方米,为青石板铺就的小型体育文化活动广场,围砌花岗石栏杆,放置部分健身器材;房屋共320多平方米,七间房屋分成农耕记忆、农家书屋、乡间共话三个部分。

以兄之名(昭通镇雄:三兄弟翻建老宅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捐赠家乡)

两间“农耕记忆”室里,周昌发三兄弟特别用心地广泛收集了以前农村的生产生活用具300余件,分别以实物、图、文的形式展出,让参观者走进以前的农耕岁月,阅读农耕文化。

以兄之名(昭通镇雄:三兄弟翻建老宅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捐赠家乡)

三间“农家书屋”中,有两间连通的房间集图书陈列和阅览于一体,通过周昌发三兄弟的筹集,云南大学出版社、昆明新华书店、镇雄新华书店及社会爱心人士等共捐赠了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文学艺术、社会科普、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等书籍5000余册。另一间以“民间教育为主题”,名为“老人常说”,为老一辈人有关子女教育、家风传承、做人做事、邻里相处的民间俗语,共100余条,以竹简的形式挂贴于墙上。

以兄之名(昭通镇雄:三兄弟翻建老宅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捐赠家乡)

“乡间共话”室是一间会议室,配有桌椅,为村里的大务小事提供一个共同商量讨论的空间,让大家能够有事、遇事、做事都多商量,在商量和交流中增进乡邻友好感情,共促村里和谐发展。

“我们弟兄3人都从这个房子里读书走出了大山,感恩乡亲和家乡的厚爱。现在筹资把闲置的老宅建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希望能够给乡亲们读书创造点条件,让他们通过这扇知识之窗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来教育他们的子女,一定要好好地读书,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周昌发动情地对记者说。周昌发表示,目前的图书室和博物馆只是一个雏形,之后将进一步地充实和完善,使图书达到1万册、农耕物件收集展示更加齐备。

以兄之名(昭通镇雄:三兄弟翻建老宅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捐赠家乡)

当天,在镇雄县文旅局和县文联的组织邀请下,县里的几位书法家为图书室和博物馆挥毫泼墨。镇雄县文联主席尹朝勇是周昌发当年的同届师兄弟,他说:“‘明华山房’的诞生,充分释放了文化的力量,展示了乡贤的作用。乡村要振兴发展,需要更多的乡贤回来支持家乡的建设,反哺家乡。”

以兄之名(昭通镇雄:三兄弟翻建老宅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捐赠家乡)

整个书屋及农耕博物馆的建设历时四个多月翻建而成,装修古典雅致,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其间,昭通市司法局派驻中屯镇齐心村工作队为其筹建工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明邻里情行朴素事,走乡间路去浮华心。在乡村变迁当中,周昌发一家积极弘扬和传承乡村文化。今后我们驻村工作队一定积极地参与、指导、服务,让‘明华山房’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驻村工作队队长毛定杰说。

以兄之名(昭通镇雄:三兄弟翻建老宅成乡村图书室和农耕博物馆捐赠家乡)

齐心村党总支书记秦绍举感动地说:“非常感谢周昌发三兄弟的捐赠。村‘两委’下一步将会商讨、拟定出一个规章制度来,把图书室和博物馆管好、用好、维护好,成为全村的文化中心,让它去感染更多人、影响更多人、带动更多人!”

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