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终于结束了,法国队最终捧起了大力神杯。熬夜看球,怎么能少了毛豆这一小菜呢。不过毛豆是吃了,剩下的豆荚你是怎么处理的呢?别小看了它们,或许它们还能拯救世界呢。哦,拯救世界可能有点夸大,但是,用它们来淡化海水,也许是可能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知道,地球其实是一个“大水缸”,在我们生存的这颗蔚蓝星球上,有百分之七十以上被海水所覆盖。然而,淡水资源却仅占大约近3%,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也就是说,在这个地球“大水缸”里,我们可以饮用的水,其实只有一汤匙。
图片来自网络
目前在国际上,水已成为世界性的紧缺物资。在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全国有一半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
水资源如此紧缺,如果能把那百分之七十的海水利用起来,进行脱盐处理,转化成我们可以饮用的淡水,那不就可以大大缓解某些地区淡水资源紧缺、饮水不卫生等关键问题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科学家在淡化海水领域早已进行了很多研究和尝试,目前常用的脱盐方法包括反渗透、热蒸发、电渗析和电容去离子等。
其中,电容去离子(CDI)技术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低能耗、低投资、低运行成本,还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进行驱动,无疑是一种海水/苦咸水脱盐获取淡水资源的理想技术。
CDI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在电极材料表面形成的双电层,来吸附水中带电荷离子(例如Na 和Cl-),从而达到盐水淡化的目的。不过,当前广泛使用的高效碳基CDI电极材料,需要通过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这些传统化石燃料衍生物来制备,这无疑提高了CDI技术大规模生产应用的成本。
如何解决这问题呢?科学家想到了生物质能源。好的,到这儿,就说到我们今天的主角——豆荚了。豆荚就是一种丰富、廉价、可再生的、含天然氮元素的生物质。所以在制备碳材料的同时,也原位引入了吡啶氮、吡咯氮和石墨氮,这将大大提高所得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豆荚就能直接用来当电极材料吗?没这么简单,还需要进行“深加工”。日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就以豆荚作为原料,制备出一种具有多级开放孔结构的“氮掺杂碳材料”(N-doped Porous Carbon, NPC)(如图1)。
然后,将这个NPC材料处理附加上磺酸官能团,制成磺酸功能化的多孔碳材料(S-NPC),而这个S-NPC材料的表面带着丰富的负电荷。
图1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NPC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还记得CDI技术的原理么?需要有正负两级双电层,来吸附水中带电荷离子,从而达到盐水淡化的目的。而以豆荚深加工制备出来的S-NPC材料,就是CDI装置中的负极,再加上表面带有正电荷的氨化的活性碳(A-AC),就组装成一个CDI装置,这时候就可以进行脱盐实验,也就是淡化海水的过程了。下面就是CDI装置淡化海水的机理示意图(如图2)。
图2 CDI离子去除机理
而研究结果表明,以豆荚为原料衍生出的碳材料作为CDI电极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图3)。
图3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电容去离子性能测试
同时,由于NPC材料实现了原位异原子(如氮)的掺杂,其展示出优异的氧还原反应性能,以其作为阴极催化剂构建的金属锌-空气电池输出电压可达1.28V。基于此,将金属锌-空气电池与CDI体系有机整合,利用锌-空气电池供电实现了高效CDI脱盐应用。
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需要再用其他电源,用这个整合以后的海水淡化装置,就能直接进行海水的脱盐处理(如图4)。这项研究工作为将来能源整合的CDI脱盐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图4 锌-空气电池装置示意图及其性能测试
在科研人员多方面努力实验和创新的思考下,基于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锌-空气电池自供电脱盐的概念得以实现,同时也证明了其在实验室操作条件下的可行性。希望经过科研人员今后的探索研究,使其真正走进实际生产中,为人类造福!